教科版(2017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 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它是我国古代建筑等的主要结构方式。
2.在纸筒上端和下端绑上重物, 端绑重物的纸筒更不容易被推倒。
3.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 ,它的优点 。
4.细心的小明发现身边很多物体的结构很巧妙,他尝试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分析这些结构。
塔式起重机的塔身部分(如图)属于 结构,这样的结构的特点是节省材料、搭建灵活。
5.三角形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
6.铁塔、高压线塔、石油井架、起重臂都属于 ,都运用了 的原理。
7.建筑物的框架结构最基本的形状是 和 。
8.中国移动信号塔呈骨架式构造,科学上把这样的构造叫做 结构。
9.框架铁塔不容易倒,是因为具有 、 和空气阻力小的特点。
10.建筑物的框架结构最基本的形状是 和 。其中 框架最坚固。
二、判断题
11.制作秋千时,做支架的材料要选择稳固的。( )
12.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成圆顶形,这样既坚固又增加内部空间。
13.房屋要建最好建在平原和山地的过渡带上。
14.同样的一张A4纸,都搭成28cm长的梁时,抗弯曲能力几乎相同。
15.一个物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它就不容易倒。
三、单选题
16.在下列图形中稳定性最好的是( )。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17.如果给(图)中的四边形框架右下方用力,图中斜杆此时( )。
A.起“拉”的作用 B.起“推”的作用
C.同时起“推”“拉”的作用 D.不起作用
18.铁轨是( )钢材。
A.方框形 B.三角形 C.工字形 D.S形
19.下列框架中分别加了一根斜杆,使框架牢固。如下图所示,从左上方用力,斜杆能更好地起到“拉”的作用,使其不易变形的是( )。
A. B. C.
20.如图所示,下列属于原始人居住的住所是( )
A.B. C.
21.在图中,相同材料的四种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弱的是( )形状。
A. B. C. D.
22.铁路上钢轨做成“工”字形的目的是( ) 。
A.节省钢材 B.更美观 C.增加抗弯曲能力又节省材料
23.古今房子共同的特点是( )
A.避暑御寒 B.美观 C.舒适
四、综合题
24.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因北方多术,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筷子原料。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棒,但它有挑、拔、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它也常常被我们用作科学实验的器材
(1)用筷子去夹取食物的时候,筷子是一种 (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2)用电路检测器连接木筷子的两端,发现小灯泡不反光,这是因为木筷子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
(3)在装有热水的杯子中同时放入不同材料的三根筷子(木筷子、银筷子、塑料筷子),过一分钟用手去触摸筷子露出水面的部分,感觉( )最烫手。
A.木筷子 B.银筷子 C.塑料筷子
(4)在我们南方,当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筷子容易发霉,这个霉就是霉菌下列做法容易长霉菌的是( )。
A.筷子洗干净后直接放入筷筒 B.筷子洗干净后先晾干再放入筷筒
C.筷子洗干净后直接放入消毒柜快干
(5)有同学用筷子搭了以下三种框架,你认为稳定性最好的应该是( )
A. B. C.
五、解答题
25.画一画: 有没有办法使下面多边形结构更稳定、更坚固。
26.建筑物的美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六、实验探究题
27.为了使下列两个物体的结构更稳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画出必要又简单的构件,并用简要文字作说明。
28.探究“形状和结构”的奧秘
超市工作人员在摆放商品时发现,新进的货架总会摇摇晃晃,很不稳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请在图中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理由说明:
答案
1.凸凹 2.下 3.框架;稳定结实 4.框架 5.最少 6.三脚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四边形;三角形 8.框架 9.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10.三角形;四边形;三角形
11.(1)正 12.(1)正 13.(1)正 14.(1)正 15.(1)正 16.C 17.C 18.C
19.B 20.A 21.C 22.C 23.A
24.(1)费力 (2)绝缘体 (3)B (4)A (5)B
25.
26.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搭配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7.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