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杜甫诗歌的主题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
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20世纪的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伯乐(节选)
萧红
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块膏药贴上。”
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喝了。”
大概这船,用不了一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嘟嘟着。
有的说:“这样的船,就不该载客。”
有的说:“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
另一个接着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
在舱里的船老板,听到他们嚷嚷好些时候了,最后,他听到他们越嚷嚷越不像话了,且有牵涉到这船要出乱子的话。船老板就把头从舱底的小扶梯间探了出来。开初他静静听了一会,而后他发表了一篇演说:“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
船老板的演说,演完了,把头缩回去了,刚刚下到了舱底。
刚睡醒的马伯乐瞪着通红的眼睛问着:“什么事 ”
船老板把两手指放在自己的鼻子尖上,笑得端着肩膀缩着脖,说:“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
船老板还在马伯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马伯乐本来要骂一声,但经这一拍,他觉得老板是非常看得起他,于是他觉得船老板这人是多么坦白呀!是一个非常正大光明的敢作敢为的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一个天真的人。于是马伯乐就问:“是哪一家保险公司呢 像这样的船,保险公司肯保吗 ”
“通融啦!这些事,一通融还有不行的吗 ”船老板说得高兴了,于是又拍着马伯乐的肩膀,甜蜜蜜地自信地说:“无论什么事,一通融是没有不行的哪,老弟!”
正说得热闹之间,马伯乐太太来了,她抱着小雅格,牵着约瑟,从小扶梯上扑扑腾腾地走下来了。走下来一听,他们正谈着这船的问题。
太太是很胆小的,坐火车就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她向马伯乐说:“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
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
太太说:“什么良心问题 ”
马伯乐说:“船翻了不淹死人吗 ”
太太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逃起难来还怕死吗 ”
船老板在一边溜着缝说:“说得对呀,买一只船做做好事,多救几条命也是应该的。”
马伯乐转转通红的眼睛说:“也是!”
这时候在甲板上又有些人在骂着,在说着疙疸话。船老板越听越不入耳,又从扶梯上去,又要发表谈话。
这时候有几位伤兵弟兄,就首先招呼着说:“听老板发表演说啦!”
于是果然展开了一个很肃静的场面。老板第一句就说:“我为的什么 ”而后很沉静地说了第二句,“诸位是为的逃难,是想要从危险的地方逃到安全的地方去。而我呢,南京一趟,汉口一趟,我是为的什么 我是为的诸位呀!换句话说,我就是为的我们的国家民族,若不然,我们何必非干这行子不可呢 就说我这只船吧,载点别的什么货物不行吗 难道不载客人就烂到家里了吗 不过就是这样,在国难的时候,有一分力量就要尽一分力量,有枪的上前线,没枪的在后方工作。大家在逃难的时候,忍耐着一点,也就过去了,说三道四,于事无补,白起摩擦,那是汉奸行为。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么 ”
船老板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胸脯,凛然一股正气,把船上所有的人都说服了,说得个个目瞪口呆,有的感动得悲从中来,含着两泡眼泪,说:“中国亡不了……”
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的宣言,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慢”,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
这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从正面望去,这江也望不到尽头,那遥远的地方也是一样起着白烟,那白色的烟雾,也是沉默不语的。它已经拟定了,假若来了“难船”,它非吞没了它不可。
1941年1月
(《马伯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心”一词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有的是本心流露,有的是虚情假意,其中马伯乐说的“这是良心问题”属于前者。
B.马伯乐在听到船老板两千块钱买船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后,本来愤怒,但船老板拍了他肩膀后,他态度发生了转变,可见马伯乐的见风使舵。
C.马伯乐太太听到丈夫与船老板的对话,羡慕其“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抱怨丈夫没有这样的见识,可见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D.船上众人开始担心安危,这是正常的反应,听了船老板的演讲之后,“个个目瞪口呆”,这其中有逃难过程中的茫然,也有容易被骗的麻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的场景描写,生动直接,既让读者可以快速地进入故事设定的情境之中,也表现了船上旅客的辛苦和不满。
B.“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带有嘲讽的意味,使得小说的语言幽默有趣。
C.小说节选部分将主要情节安排在一艘逃难的破船上,情节紧凑集中,一波三折,活画出一幅众生相。
D.小说结尾描绘了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有象征意味,“它非吞没了它不可”暗含绝望,暗示人们的不幸命运。
8.本文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论说萧红的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殷州刺史。父谦,周荆州总管。彭少孤,事母以孝闻。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
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
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上曰:“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遂遣之。及至匈奴中,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从幸洛阳,彭督后军。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子宝德嗣。
(节选自《隋书·崔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B.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C.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D.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家经典“三礼”。《诗经》《易经》《道德经》也是儒家经典。
B.践阼,意思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在这里指皇帝登基,亦作“践祚”。
C.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唐人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
D.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给他们追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彭有军事才能,多受倚重。周武帝时,官至门正上士。高祖即位,被任命为监门郎将。去世后,高祖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
B.崔彭胸有胆略,才智非凡。崔彭奉命带两人去召回镇守齐州的宇文纯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崔彭最终捉住宇文纯,成功完成任务。
C.崔彭喜爱读书,能学以致用。年少时喜欢读《周官》《尚书》,能够在守卫皇宫时给皇上讲君臣警惕谨慎的道理,并得到观者的肯定。
D.崔彭射术高明,闻名于突厥。曾在武德殿一箭射中殿梁上的鸽子,因此被可汗请去。到达匈奴国中后,再展射箭绝技,突厥人无不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
(2)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
14.崔彭得到帝王器重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事例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③。
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诗人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生计。③鱼龙、鸟鼠: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心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赴秦之由,其中“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而“远游”交代了路途遥远,奔波不止。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尾联“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即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16.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其中“ , ”两句衬托出了山势的高险。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 ,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① ,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金步摇”的杨妃。
镜泊湖的湖水很清,湖面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② ,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他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18.下列对文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对偶、借代、排比
C.拟人、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4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5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2亿元增至2017年的6万亿元,增长约600倍;2017年利润总额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1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至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东北人要吃酸菜,陕西人要吃羊肉泡馍,江苏人要吃清炖狮子头。
某专栏作家说:我们吃东西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背后藏着很多因素。
某网友说:人无法直接进入壮年。童年家乡的一切都在血液里,这里面包括吃过的食物。
你对“乡味”中藏着的因素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想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杜甫诗歌的主题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
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20世纪的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三第3段说“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等,并不是所有的古代诗人;且“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错误。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答案:A
解析:B项,“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说法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不等于“低俗、粗俗、媚俗”。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说法错误,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材料三第3段说“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答案:B
解析: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B项,可以支撑材料三“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的观点。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论证的特点可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材料开头提出新诗的“变”与“常”的话题,提出“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的观点。中间分别从“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两个方面分析,最后再总说。文章批驳了错误的观点:“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为举例论证,引用“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等为道理论证。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解析:从材料一第2段“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可以总结出第①点。从材料二第2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可以总结出第②点。从材料二第3段“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总结出第③点。从材料二最后一段“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总结出第④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伯乐(节选)
萧红
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块膏药贴上。”
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喝了。”
大概这船,用不了一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嘟嘟着。
有的说:“这样的船,就不该载客。”
有的说:“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
另一个接着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
在舱里的船老板,听到他们嚷嚷好些时候了,最后,他听到他们越嚷嚷越不像话了,且有牵涉到这船要出乱子的话。船老板就把头从舱底的小扶梯间探了出来。开初他静静听了一会,而后他发表了一篇演说:“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
船老板的演说,演完了,把头缩回去了,刚刚下到了舱底。
刚睡醒的马伯乐瞪着通红的眼睛问着:“什么事 ”
船老板把两手指放在自己的鼻子尖上,笑得端着肩膀缩着脖,说:“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
船老板还在马伯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马伯乐本来要骂一声,但经这一拍,他觉得老板是非常看得起他,于是他觉得船老板这人是多么坦白呀!是一个非常正大光明的敢作敢为的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一个天真的人。于是马伯乐就问:“是哪一家保险公司呢 像这样的船,保险公司肯保吗 ”
“通融啦!这些事,一通融还有不行的吗 ”船老板说得高兴了,于是又拍着马伯乐的肩膀,甜蜜蜜地自信地说:“无论什么事,一通融是没有不行的哪,老弟!”
正说得热闹之间,马伯乐太太来了,她抱着小雅格,牵着约瑟,从小扶梯上扑扑腾腾地走下来了。走下来一听,他们正谈着这船的问题。
太太是很胆小的,坐火车就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她向马伯乐说:“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
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
太太说:“什么良心问题 ”
马伯乐说:“船翻了不淹死人吗 ”
太太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逃起难来还怕死吗 ”
船老板在一边溜着缝说:“说得对呀,买一只船做做好事,多救几条命也是应该的。”
马伯乐转转通红的眼睛说:“也是!”
这时候在甲板上又有些人在骂着,在说着疙疸话。船老板越听越不入耳,又从扶梯上去,又要发表谈话。
这时候有几位伤兵弟兄,就首先招呼着说:“听老板发表演说啦!”
于是果然展开了一个很肃静的场面。老板第一句就说:“我为的什么 ”而后很沉静地说了第二句,“诸位是为的逃难,是想要从危险的地方逃到安全的地方去。而我呢,南京一趟,汉口一趟,我是为的什么 我是为的诸位呀!换句话说,我就是为的我们的国家民族,若不然,我们何必非干这行子不可呢 就说我这只船吧,载点别的什么货物不行吗 难道不载客人就烂到家里了吗 不过就是这样,在国难的时候,有一分力量就要尽一分力量,有枪的上前线,没枪的在后方工作。大家在逃难的时候,忍耐着一点,也就过去了,说三道四,于事无补,白起摩擦,那是汉奸行为。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么 ”
船老板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胸脯,凛然一股正气,把船上所有的人都说服了,说得个个目瞪口呆,有的感动得悲从中来,含着两泡眼泪,说:“中国亡不了……”
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的宣言,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慢”,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
这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从正面望去,这江也望不到尽头,那遥远的地方也是一样起着白烟,那白色的烟雾,也是沉默不语的。它已经拟定了,假若来了“难船”,它非吞没了它不可。
1941年1月
(《马伯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心”一词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有的是本心流露,有的是虚情假意,其中马伯乐说的“这是良心问题”属于前者。
B.马伯乐在听到船老板两千块钱买船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后,本来愤怒,但船老板拍了他肩膀后,他态度发生了转变,可见马伯乐的见风使舵。
C.马伯乐太太听到丈夫与船老板的对话,羡慕其“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抱怨丈夫没有这样的见识,可见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D.船上众人开始担心安危,这是正常的反应,听了船老板的演讲之后,“个个目瞪口呆”,这其中有逃难过程中的茫然,也有容易被骗的麻木。
答案:B
解析:“可见马伯乐的见风使舵”说法错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的场景描写,生动直接,既让读者可以快速地进入故事设定的情境之中,也表现了船上旅客的辛苦和不满。
B.“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带有嘲讽的意味,使得小说的语言幽默有趣。
C.小说节选部分将主要情节安排在一艘逃难的破船上,情节紧凑集中,一波三折,活画出一幅众生相。
D.小说结尾描绘了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有象征意味,“它非吞没了它不可”暗含绝望,暗示人们的不幸命运。
答案:D
解析:从“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的描写,可以看出“静寂”不恰当。
8.本文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文章大量运用对话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②语言描写展现了人物个性,如船老板大段的演讲,符合他看似正义凛然,实则虚伪无耻的人物特征,使其形象更鲜明。③文中语言描写大多具有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如“听老板发表演说啦!”“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么 ”
解析:首先要发现,文章大部分都是对话描写,靠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要分析船老板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还要注意本文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
9.有人评论说萧红的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船老板:正气凛然的表演之下却是利欲熏心的猥琐,发国难财还要给自己戴一顶爱国的“帽子”,表里不一,自私虚伪。②马伯乐:遇事时在本能上有未泯的良知,但人云亦云,冷漠逃避。③马伯乐太太:凡事胆小,但利益面前又冷漠贪婪,自私自利。④乘船众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会不满、抱怨,但极易被愚弄、蒙骗。
解析:找出人物在文中的言行,如船老板可以一面私下说“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一面在众人面前说“我就是为的我们的国家民族”,可见其表里不一,自私虚伪。再如乘船众人,逃难过程中,抱怨船破,听了船老板的演讲,就受蒙蔽被感动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殷州刺史。父谦,周荆州总管。彭少孤,事母以孝闻。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
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
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上曰:“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遂遣之。及至匈奴中,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从幸洛阳,彭督后军。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子宝德嗣。
(节选自《隋书·崔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B.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C.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D.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答案:D
解析:句中“彭”“纯”是人名,“察”的主语是“彭”,“彭出传舍迎之”语意完整;结合语意,崔彭观察到宇文纯有怀疑神色,担心他不听从征召,“因诈纯曰”,推知“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断句正确,排除B项和C项。根据句意,“将密有所道”是崔彭的行为,“将”前断开,排除A项。故选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家经典“三礼”。《诗经》《易经》《道德经》也是儒家经典。
B.践阼,意思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在这里指皇帝登基,亦作“践祚”。
C.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唐人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
D.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给他们追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A
解析:《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是道家经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彭有军事才能,多受倚重。周武帝时,官至门正上士。高祖即位,被任命为监门郎将。去世后,高祖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
B.崔彭胸有胆略,才智非凡。崔彭奉命带两人去召回镇守齐州的宇文纯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崔彭最终捉住宇文纯,成功完成任务。
C.崔彭喜爱读书,能学以致用。年少时喜欢读《周官》《尚书》,能够在守卫皇宫时给皇上讲君臣警惕谨慎的道理,并得到观者的肯定。
D.崔彭射术高明,闻名于突厥。曾在武德殿一箭射中殿梁上的鸽子,因此被可汗请去。到达匈奴国中后,再展射箭绝技,突厥人无不叹服。
答案:A
解析:A项,分析有误。联系最后一段文字,可知这里的“帝”,应该是炀帝,是炀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而非高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
(2)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
参考答案:(1)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就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2)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的技艺确已超人,还稍懂学问吗 ”
14.崔彭得到帝王器重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事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崔彭为人机智,带回陈王后被高祖升职。崔彭生性谨慎缜密,尽职尽责,得到皇上的喜欢。崔彭为官清廉受到炀帝奖赏。
参考译文崔彭,字子彭,是博陵安平人。祖父崔楷,魏时任殷州刺史。父亲崔谦,是北周荆州总管。崔彭少年失父,侍奉母亲以孝闻名。他性格刚直勇敢,有军事才略,精于骑马射箭。他爱读《周官》《尚书》,粗略知晓其大概意旨。周武帝时,他任侍伯上士,几经改任后任门正上士。
等到隋高祖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北周陈王宇文纯镇守齐州,高祖怕他会反叛,于是派崔彭带领两个骑兵去召宇文纯回朝廷。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就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派人对宇文纯说:“天子有诏书交到陈王住所,崔彭苦于疾病,不能勉强步行,希望陈王屈尊到这里来。”宇文纯怀疑事情有变故,多带随从的骑兵来到崔彭的住处。崔彭走出驿站迎接,观察到宇文纯有怀疑神色,担心他不听从征召,于是骗宇文纯说:“陈王可以令众人回避,我将秘密告诉你。”宇文纯挥手叫从骑走开,崔彭又说:“将要宣读诏令了,陈王该下马聆听。”宇文纯急忙下马,崔彭回头对自己的两位从骑说:“陈王不听从皇上征召,可以把他抓起来。”两骑士于是抓住宇文纯,并把他锁起来。崔彭于是大声说:“陈王有罪,皇上征召入朝,旁人不准乱动。”陈王的随从惊愕地离去。高祖见后大为高兴,拜任他为上仪同。
等到隋高祖登基后,高祖升任崔彭为监门郎将,让他兼领右卫长史之职,赐予他安阳县男的爵位。几年后,崔彭改任车骑将军,随后又改任骠骑将军,一直主持宫中的值班警卫。他生性谨慎缜密,在禁宫二十多年,只要当值在仪卫之中,他就整日端坐着,从未有懈怠懒惰的样子,皇上很喜欢他。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的技艺确已超人,还稍懂学问吗 ”崔彭说:“臣小时喜欢《周礼》《尚书》,每遇休闲假日,也不敢废弛。”皇上说:“试着给我说说。”崔彭于是就谈了君臣警惕谨慎的义理,皇上称好。看到这一幕的人认为他懂得如何进言。后来皇上加任他为上开府,升任他为备身将军。
皇上曾在武德殿宴请达头可汗的使者,有鸽子在殿梁上鸣叫。皇上叫崔彭射它,一发即中。皇上大为高兴,赐给他一万钱币。等使者回去后,可汗又派使者对皇上说:“请求与崔将军见一面。”皇上说:“这一定是因为擅长射术而闻名于胡人王庭,所以来请求相见。”于是派他前往。等到到达匈奴国中,可汗召来几十个擅长射箭的人,把肉抛投在郊野,用来聚集飞鸢,派那些善射的人去射,大多射不中。又请崔彭去射,他连射数箭,飞鸢都应弦坠落,突厥人互相对视,无不赞叹佩服。可汗留住崔彭不放有一百多天,皇上赠给匈奴丝缯彩帛,这样以后崔彭才得以回朝。仁寿末年,崔彭升爵位为安阳县公,食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后,崔彭升任左领军大将军。崔彭随驾前往洛阳,总督后军。当时汉王杨谅叛乱刚刚平定,余党到处聚集,朝廷派崔彭率数万士兵镇守防备山东,又兼领慈州职事。炀帝因他清廉,赐予他绢帛五百匹。崔彭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皇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他为大将军,谥号为肃。儿子崔宝德继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③。
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诗人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生计。③鱼龙、鸟鼠: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心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赴秦之由,其中“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而“远游”交代了路途遥远,奔波不止。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尾联“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即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答案:C
解析:“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
16.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投靠亲友,漂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过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
解析:在整体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结合注释①的写作背景加以理解。从首联“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可以看出家庭的穷困。从注释①可以看出投亲靠友的漂泊生活状态。从“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可以看出路途的艰辛。从尾联“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可以看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其中“ , ”两句衬托出了山势的高险。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 ,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
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① ,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金步摇”的杨妃。
镜泊湖的湖水很清,湖面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② ,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他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18.下列对文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对偶、借代、排比
C.拟人、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C
解析:“它们有的妩媚……有的浓妆,有的淡抹”为排比和拟人。“湖面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为比喻。没有夸张和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将“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解析:比较改句与原句的不同,一是原句“上端”“下面”分开说,改句合在一起说。从语境的照应方面分析效果。二是原句将“涟漪潋滟”“波光摇曳”单独作为独立的句子,改句“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是一个长句子,从长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①有的雄奇 ②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湖曲折蜿蜒/因为湖形成原因特殊
解析:第①处,从语境看,是排比句式中的一个分句,“有的浓妆”“有的淡抹”互为反义,应填写与“妩媚”相反的一个特点,由后文“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可知此处应填“有的雄奇”。第②处,根据“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可以确定。
21.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4分)
参考答案: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警笛响后,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负责人到指定出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
解析:此题重点注意两个流程“疏散工作”和“安全工作”,注意交汇点是“听警笛”和“最后操场集合”。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5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2亿元增至2017年的6万亿元,增长约600倍;2017年利润总额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1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至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参考答案:关键信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解析:这段文字报道内容是围绕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展开的,具体时间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文段中勾画出关键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即可。作答时要注意字数限制,语言表达要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东北人要吃酸菜,陕西人要吃羊肉泡馍,江苏人要吃清炖狮子头。
某专栏作家说:我们吃东西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背后藏着很多因素。
某网友说:人无法直接进入壮年。童年家乡的一切都在血液里,这里面包括吃过的食物。
你对“乡味”中藏着的因素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想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与“食物”“乡情”“乡味”有关。可以选取能代表自己或他人乡味的食物,由其味道入手来写其中蕴含的各种乡情。
参考立意:(1)难忘家乡的美味,难忘亲情和乡情;(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味见一方乡情;(3)品乡味,记乡愁;(4)弘扬传统美食文化;(5)舌尖上的乡味,心灵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