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2《哦,香雪》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2《哦,香雪》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8: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哦,香雪》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意象,结合诗歌语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些是高考诗歌阅读的常规考点,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毛泽东同志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新考纲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要加深理解。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第3课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小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火车来到台儿沟。小说首先介绍了台儿沟的闭塞,作者用一句话生动形象地作了概括:“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皱褶”一词突显出台儿沟是大山中的山沟,其闭塞落后的程度不可想象。之后,作品用了“勇敢地盘旋”“悄悄地试探着前进”“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等语句写出了火车来到的不容易。
第二部分(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诱人的嗒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台儿沟的姑娘们开始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她们开始和火车上的人做生意。香雪在外面上学,她渐渐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由同桌那只铅笔盒引起的猜测,表现了她的渴望。
第三部分(“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到“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香雪换回铅笔盒。作品仔细描写了这一过程。从发现铅笔盒,到上车,再用四十个鸡蛋换回了梦寐以求的自动铅笔盒。在一连串细致生动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中,一个拥有一颗聪慧、上进之心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部分(从“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站消失了”到结束):香雪夜归。香雪因为交换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火车载着她离开了台儿沟。她只好在下一站西山口下了车。她捧着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的自动铅笔盒,摸黑行走在返回台儿沟的路上。作者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香雪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呼啸而去的列车把她孤零零地留在站台上,茫茫群山和无边的黑暗让她惊恐,但她只能别无选择地往回走。一路上,她仔细端详铅笔盒,不相信它真的属于自己。当她终于确信它真的属于自己时,“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于是害怕的心理一扫而光。
但是,欢乐是短暂的,她很快想到娘的责怪,还有爹替人打家具为她挣学费的劳苦。她感到内疚,内心犹豫不安。当她找到了“欺骗”娘的办法时,她的心情立即就像“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这一系列复杂、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展现了香雪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她对都市文明的渴慕与追求。香雪经历了从害怕到不害怕、从犹豫到兴奋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在三十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这一障碍的跨越正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哦,香雪》塑造了“香雪”这一至纯、至真、至善、至美而又自尊、上进的乡村女孩形象。她身上具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她有着洁白的肤色(“要论白,叫他们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她有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但是作者把主要笔墨放在描写她的美好心灵上。我们从香雪对火车上的顾客“那么信任地瞧着”的眼神中,从她不会和旅客讨价还价中,从当一群女孩彼此嘲弄、取笑时,香雪始终保持着善意的沉默中,从她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交换一个铅笔盒的“交易”中,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纯美。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其美。淳朴、勇敢、泼辣的凤娇,也有着一颗渴望了解外界的心,她对物质的渴求,也是对新生活的一种纯朴的向往,她有力地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的形象,并突出了渴望现代文明的主题。“北京话”在列车上对香雪的关照,矿冶学院女生对香雪的慷慨,香雪爹的勤劳,姑娘们之间的友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氛围。
(二)艺术特色
小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小说中的那个铅笔盒,经作家的精心点染,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一种心愿、一种追求、一种自尊的象征。当它远离香雪时,香雪是迷惘的、懵懂的;当它为香雪所有时,香雪精神充实,前途光明。这个铅笔盒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小说中的那个“钢筋铁骨的巨龙”火车,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台儿沟和它的山民们,火车象征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生产力,一种从原始落后走向现代文明的推动力,一种物质享用和精神满足的诱惑力。
小说注重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说结尾处的那段心理描写,既丰满了香雪这一人物形象,又对叙述高潮的来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学情整体分析】
两篇小说的理解困境在于小说的人物内心世界背后的时代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缺乏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的基本了解,解读《百合花》与《哦,香雪》都会进入似是而非,纯粹站在今天的文化视角的解读误区。需要利用情境式任务,打通过去与现在,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教师因地制宜,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哦,香雪》:讨论并找出过渡语,厘清小说情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段仔细品读,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小说抒情性强,语言优美,重视民俗风情的描写,注意营造氛围,不太执着于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叙述上具有散文的自由性的特点。通过这一风格的小说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小说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探究题目的含义和文章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三、教学策略设计
《哦,香雪》:本篇反映了人们走出闭塞,寻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普遍愿望。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因果关系是否能被接受,对原作品是否有足够透彻的了解,文章是否具有时代与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批判与发现、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参观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
2.领会典型形象的意义。
3.揣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
1.厘清小说的脉络。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意义。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1982年,作家铁凝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写了一篇充满诗意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导入语二:
铁凝,生于北京,她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河北保定度过的,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伊琳娜的礼帽》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教学策略:设情境 巧激趣
引入作者背景,力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通过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导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
设计意图:《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培育学生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1.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学习小说,一般先从情节入手。这篇小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试着分别概括这些情节片段,并据此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2段):火车开进了台儿沟这个小山村,但没有停留。
第二部分(3-61段):姑娘们和火车上的旅客做买卖,香雪在外上学意识到台儿沟的贫困。
第三部分(62-70段):香雪因为换铅笔盒被火车拉走了。
第四部分(71-81段):香雪夜晚走三十里山路回台儿沟,一路上心情发生了很多变化。
2.小说的情节也是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作者描述这几个情节片段想反映什么现实(即主题)?
反映了火车(现代文明)给台儿沟这个小山村带来的影响,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教学策略:整体设计分步落实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畅读时间,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信息提取、分析概括、欣赏评价、表达交流几个方面考查、训练阅读能力。通过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引导初步的审美评价。
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
以小见大
小:一个山村、几个少女、短短一分钟、小小的一节车厢
大:改革开放的大时代
(二)共同讨论
关于香雪的三个设想。
1.如果公社中学的女同学们拿出了更高级的铅笔盒或其他高级文具,香雪又当如何自处?刚才那些支持香雪的同学还会支持她吗?
2.那些公社中学的女同学们在面对真正的大城市生活时,比如北京,她们又会如何?还会不会像对香雪那样盛气凌人,对自己的身份充满认同呢?她们会不会像香雪一样地感到焦虑?
3.如果香雪最终成功地走出了大山,进入大城市生活,成为我们一般意义下的励志典型,她最终完全拥抱了现代文明,她有没有可能就此摆脱焦虑,而获得平静,获得她预想中的幸福呢?(视课堂时间确定是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还是作为课后思考)
小结:从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铁凝在八十年代初对于现代文明的态度,基本上还是带着热烈的期待和盼望的。
而身处三十多年后的我们再读这篇小说,能够看出现代文明在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焦虑与不安,而这种焦虑与不安很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并不会因为到达某一个阶段就自动消失,这恐怕才是现代文明的复杂性所在。当然,这不能苛责身处当时的环境下,只有25岁的铁凝,而且在这篇小说发表后的6年,1988年她就发表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在这部小说里,她已经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所以,作为今天的读者,而不是三十多年前的读者,再来读《哦,香雪》这篇小说,我们也应该带着对现代文明的各种体会和感受去读,从而丰富对小说的解读空间。
教学策略:教学预设效果生成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课文的外在结构,再到内部联系理解课文,这个过程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指向性强的提问,意在切中要害,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个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分析概括、表达交流几个方面考查、训练实用性阅读能力。通过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引导初步的审美评价,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能力,培育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跟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通过基础知识与对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评价学生宏观把握信息和微观分析信息的能力。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