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和地球仪 同步课件 2022-2023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地球和地球仪 同步课件 2022-2023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2 17: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地球和地球仪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通过实例理解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4.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5. 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某点位置的方法。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探索活动:消失的图片
1.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和一张图片。
2.两名同学站立在桌子旁边,其中一名同学原地蹲下,负责观察,眼睛保持和桌面同高,另一名同学将图片缓缓后移。
3.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上面的实验,负责观察的同学的眼睛要与伞顶同高。
4.请负责观察的同学说出两次看到的情况是否相同,随着图片的移动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并分析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海边眺望远处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的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探索活动:消失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情况不一样呢?为什么海边的船先看到桅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01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天圆地方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张衡“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是圆弧形,推断地球的形状为球形。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加加林,苏联航天员,是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天空拍到的地球

地球的形状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都走不到地的边缘;
(2)站的高,看的远;
(3)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
(4)海边迎面驶来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5)月食的发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月食
站得高看得远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02

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地轴
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
北极
南极
北极
地轴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
地轴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什么区别?

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什么区别?
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地球并没有。
地球仪上有经线、纬线,经纬网,而实际的地球上是没有的。

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地球仪作用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虽然不能像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也不能完全反映地球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却可避免地图上存在着长度、方向、面积或形状方面的误差和变形,可以帮助我们阐明许多有关的地球概念,获得地球体的主体概念。
知识小结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表面积
6371km
4万km
5.1亿平方千米
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地球没有地轴和经纬线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帆船远行,“驶出”地平线 C.日全食 D.水往低处流
2.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 )
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
C.同时看到 D.以上说法都错
3.地球的表面积约( )
A.5.1平方千米 B.51平方千米 C.510平方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B
A
D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4.图中虚线ab代表的事物是( )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地球自转轴 D.国际日期变更线
5.小明借助自制的简易地球仪,可以( ) A.获取天气信息 B.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精确测量珠峰的海拔 D.直接读出地球的表面积
下图显示了小明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和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C
B
地球和地球仪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通过实例理解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4.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5. 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某点位置的方法。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认识经线和纬线
03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经线
思考: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点和线,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吗?
纬线
经线
北极点
南极点
赤道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经线
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纬线
经线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纬度
纬线
经线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纬度
特点
1.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2.指示东西方向;
3.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纬度
赤道00
200
200
400
400
600
600
800
800
900
900
北纬
南纬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纬度
北半球
南半球
单位北纬(N)在北半球,单位南纬(S)在南半球。

纬线和经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
纬度:划分南北半球
划分界线:
北半球范围:
南半球范围:
赤道
0°---90°N
0°---90°S

纬线和经线
纬线和纬度
0o
赤 道
23.5o
23.5o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66.5o
66.5o
北极圈
南极圈

纬线和经线
经线和经度
特点
1.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
2.指示南北方向;
3.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纬线和经线
经线和经度
1.0°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西经W
东经E
2.0°向东增大是东经(E);
3.0°向西增大是西经(W)。
格林尼治天文台

纬线和经线
经线和经度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东经160°。

纬线和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
经度:划分东西半球
划分界线:
西半球范围:
东半球范围:
20°W---160°E
20°W向西160°E
20°W向东160°E

纬线和经线
经线和经度
开动脑筋: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是0°和180°经线呢?
因为160°W和20°E经线通过的地方多是海洋,这样避免了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分到两个半球。

纬线和经线
特殊的经纬线
0°的纬线又叫赤道。
0°的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23.5°N的纬线叫北回归线。
23.5°S的纬线叫南回归线。
66.5°N的纬线叫北极圈下。
66.5°S的纬线叫南极圈。

纬线和经线
经线和纬线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度数的变化
方向表示方法
划分半球线的界限
半圆
圆圈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长度都相等
0°~ 90°
0°~ 180°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
西半球

经纬网
认识经纬网
作用:
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经纬网:

经纬网
认识经纬网
A
B
练习:读出A点B点C点的经纬度。
A(20°N,40°E)
B(60°N,60°W)
C
C(20°S,0°)
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04

地球上的五带
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地球上的五带
地球上的五带
23.5oN
0o
23.5oS
66.5o S
66.5oN
热 带
北 温 带
北寒带
南 温 带
南寒带
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分明
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景观
温带景观
寒带景观
知识小结
地球和地球仪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地球五带
平行于赤道的圆圈是纬线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连接南北极的半圆,长度相等
本初子午线就是经度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
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C.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经度越大,经线也越长
D.站在北极点上,四面八方都是北
2.下列经线和纬线等长的是( )
A.0°经线和0°纬线 B.30°N纬线和30°S纬线
C.O°纬线和180°经线 D.0°经线和90°N纬线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A
B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A
C
3.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西经20°,东经160°两条经线 B.0°,180°两条经线 C.东经20°,西经160°两条经线 D.赤道一条纬线
4.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 0°经线
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