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视无可置者(挪置) 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而(而且)母立于兹 以手阖(关闭)门
C.往往(到处)而是 亦遂增胜(美)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像)女郎也 余既为此志(志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B.今已亭亭如盖矣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D.“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6.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 , , 。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①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②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③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
④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A.④③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乳二世 乳 :喂奶、哺育。
B.殆有神护者 殆:恐怕,可能。
C.或凭几学书 书:书本。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盖。
9.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情感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B.文中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对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C.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力叙写当年夫妻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D.最后一段中,作者借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纟卢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纟卢(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妣,已故的母亲。古代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古代墓碑上常刻有“显考”“显妣”“先考”“先妣”。
B.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C.正德,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聘,指订婚或女子出嫁。本文中表示女子出嫁意思的还有“来归”。
13.下列说法与原文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2)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参考答案: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视无可置者(挪置) 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而(而且)母立于兹 以手阖(关闭)门
C.往往(到处)而是 亦遂增胜(美)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像)女郎也 余既为此志(志向)
答案:A
解析:B项,而:你的。C项,制:形制,规制。D项,志:一种文体,以记事为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B项,不久后/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跟、和;D项,总共。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B.今已亭亭如盖矣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答案:D
解析:D项,古义指到处都是;今义指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其他三项古今义都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B
解析:B项,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D.“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答案:D
解析:D项,来归:旧时女子出嫁。
6.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答案: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凡人琐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中自有浓浓思念之情。
解析:注重分析例句所写的内容以及与文章的关系和表达的情感等。比如“平静”“可爱”等词语体现出项脊轩的特点等。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 , , 。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①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②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③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
④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A.④③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比较4个句子,可判断出②句“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是对“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的具体解释,④句中“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又与②句紧密相承,③句“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又紧密承接④句中“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①句明显是对前三句的总结。所以应选D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乳二世 乳 :喂奶、哺育。
B.殆有神护者 殆:恐怕,可能。
C.或凭几学书 书:书本。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盖。
答案:C
解析:C项,书:写字。
9.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情感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B.文中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对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C.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力叙写当年夫妻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D.最后一段中,作者借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答案:C
解析:“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参考答案:(1)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2)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纟卢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纟卢(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答案:B
解析:“入学”作“(有光)与从兄有嘉”的谓语,所以“入”前不能断开,排除C项;“意恋恋”作“有光”的谓语,“意”前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妣,已故的母亲。古代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古代墓碑上常刻有“显考”“显妣”“先考”“先妣”。
B.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C.正德,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聘,指订婚或女子出嫁。本文中表示女子出嫁意思的还有“来归”。
答案:C
解析:“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有误,一个皇帝在位可以使用多个年号,且不重叠。基本上明清两朝的皇帝是一个皇帝终生只用一个年号,之前的皇帝很多都有多个年号。
13.下列说法与原文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答案:D
解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分析有误。这一句是“从婚事方面来说明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2)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参考答案:(1)(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难听的话。
(2)先母半夜睡醒,督促我小声诵读《孝经》,如果我能熟练地、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母亲)就十分高兴。
参考译文亡母周孺人,在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夫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时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婢女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口气喝完,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像母亲。
先母名桂,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后的炭屑,叫丫鬟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半夜睡醒,督促我小声诵读《孝经》,如果我能熟练地、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母亲)就十分高兴。
先母过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过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聘定的。结婚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