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20:34:1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6分)
1.文学文化常识(10分)
(1)《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 。《后出师表》中“____________,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一生真实的写照。
(2)“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本文写法以______为主,辅之以叙事,通篇都带有浓重的抒彩。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务于人。”是______写给刘禅的,出自《__________》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史实。
(5)本文中隐藏着许多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罚臧否(pǐ) B. 行阵(háng) 驽钝(dùn) 裨补阙漏(quē)
C. 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忧叹(sù) D. 以彰其咎(jiù) 妄自菲薄(fēi) 攘除(rǎng)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小人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夙夜忧叹(早)
B. 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
C. 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D. 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 深入不毛(长植物的地方)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必能裨补阙漏 B.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 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面句子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盖大苏泛赤壁云 D.临表涕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B.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 欲报之于陛下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诚宜开张圣听 B.先帝知臣谨慎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亲近;疏远。
B.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名词,扩大增多的事物
C.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之徒
D.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10.下面的句式中,有一项不同的是(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后省略宾语“之”)
C.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宜妄自非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谢,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翻译: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12.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B.作者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C.本文主旨句:亲贤臣,远小人。
D.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在这篇表中,诸葛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先后提出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严明赏罚三条建议。
13.下列句子中所表达的志向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 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
14.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12分)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2分)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3分)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3分)
(4)(劝说效仿)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进谏方式,现在班主任想请你用这种方法说服班上有厌学思想的同学小刚,你会怎么说呢?(4分)
15.用原文语句填空。(10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2)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
二、阅读理解(24分)
(一)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问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巳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日侍坐备顾问 奋不顾身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
C. 庶竭驽钝 再而衰,三而竭 竭尽全力
D. 至于斟酌损益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概括两点。(2分)
4.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4 分)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 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饘(zhān):稠粥。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 ”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亡虢(guó):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②传鬻(yù):转卖。③缪公:秦穆公。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谋 无 不 当 举 必 有 功 非 加 贤 也
2.下面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饭牛于秦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请属事焉 属引凄异(《三峡》)
C.彼信贤 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D.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2)你从【乙】文公孙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1)孔明 鞠躬尽瘁 (2)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 议论 (3)刘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4)临危受命 白帝托孤 (5)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计日而待(计日可待) 不知所云 感激涕零 不毛之地 亲贤远佞
2.D 【解析】D.“妄自菲薄”中的“菲”应读f i。
3.C【解析】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划分的辨析。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 B【解析】B.“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应解释为“忠良诚实的人”。
5.D 【解析】A.“阙”同“缺”;B.“有”同“又”;C.“简”同“拣”。
6.B
7.A
8.B
9.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B项“广益”指启发和帮助。
10.B【解析】A.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B.“以”后省略宾语“之”;C.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D.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11.C 【解析】C项“感激”一词应理解为“感奋激发”。
12.D
13.D 【解析】A.诸葛亮早年的志趣,在乱世中过隐居的生活,不求名利;B.表现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C.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的志趣;D.“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词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及壮志难酬的感慨。
14.(1)下联: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示例: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示例: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4)小刚,人是学而知之,绝不是生而知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叫的第一声就是一首诗”。世界上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都是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这条路走过来的。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学之人,他从小博学,凭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研究出了具有推动加速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资本论》等名著。解剖了 整个客观世界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你的父母,为了给你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给你接受教育,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老师为了能够让你增加才干,呕心沥血,这都是为了能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增强自己的本领,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小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不要在本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在本该学习的阶段选择了放弃。也请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啊。
15.(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4)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5)亲贤臣,远小人
二、
(一)
1.C
2.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意思对即可。2分)
3.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4.示例一: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救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示例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
(针对救饥民、治病人具体分析,一个方面2分,共4分。若针对上述两方面综合分析,能说明“尽职尽责”亦可)
(二)
1.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2.D
3.(1)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
(2)国内都将会顺服,敌国也都会畏惧了,谁还有闲暇去耻笑呢?
4.(1)任人唯贤,并予以充分的信任。
(2)慧眼识才,心胸宽广,忠君爱国,能言善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
核心素养: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重点)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重点)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明确: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明确: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三、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明确: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四、人物形象
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1: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明确2: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五、层次结构
1.以表达方式为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寓情于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寓情于叙)
第三部分(8段)分清责任,表明诚意。(抒发感情)
2.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
4.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六、写作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出师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十分感人。
父子之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2)《出師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明确: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七、教师寄语
诸葛亮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楷模。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精忠报国,奋发有为。
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努力学习,提升素养,时刻准备着做建设国家的“贤人”。
八、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答案:(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九、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并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谈一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23 出师表
【诸葛亮】
核心素养
1.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
①跟吴国通好;
②加强内政建设;
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诸葛亮共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主题思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拓展延伸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侫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以三种表达方式为主的结构
本文是怎样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结合内容讨论。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言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写法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
《出师表》中
父子之情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君臣之情
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出師表》中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教师寄语
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努力学习,提升
素养,时刻准备着做建设国家
的“贤人”。
诸葛亮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楷模。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精忠报国,奋发有为。
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答案:
(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并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谈一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我眼中的诸葛亮
例文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的,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祁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出师表
提出建议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报先帝
忠陛下
追忆往事
知遇之恩
托孤之重
总结全文
知恩图报
语重心长
明确责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
言辞恳切
临表涕零,感情真挚
深追先帝遗诏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
运用’分类集聚”的方法,梳理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梳理文中叙述与议论的语句,进而把握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的特点。
圈画出文中称“先帝”“陛下”“臣”的句子,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明确: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明确:
4.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二、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明确: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三、人物形象
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1: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明确2: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四、层次结构
1.以表达方式为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文中标记)
2.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
4.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五、写作借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出师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十分感人。
父子之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2)《出師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明确: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六、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2.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七、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并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谈一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课后导练】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日而待 斤斤计较 千方百计 国计民生
B. 不求闻达 耳闻目睹 骇人听闻 充耳不闻
C. 三顾草庐 奋不顾身 顾此失彼 义无反顾
D. 斟酌损益 徒劳无益 受益匪浅 开卷有益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
理解:因为桓帝、灵帝亲近小人,远离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所以刘备与诸葛亮每当谈到此事时都很后悔。
B.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感奋激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与先帝患难与共。
C.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翻译:接受遗命以来,每到深夜都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人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理解:诸葛亮叙述了“受命以来”的工作,抒发了对陛下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哲死效忠的决心。
3.“忠诚、爱民、公正”是自古以来的为官之道,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说说诸葛亮、苏轼和孔祯分别践行了哪一方面。
【链接材料一】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②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③常平米,多作饘粥④药剂,遣使换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链接材料二】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龙不可恃⑤,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⑥不见淮南之事平 ”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⑦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
(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注:①[牒 dié] 文书。②[易]交换。③[粜 tiào]卖出。④[饘 zhān 粥] 稀饭。⑤[恃]依赖;凭仗。⑥[独]岂,难道。⑦[侵暴]侵犯暴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
运用’分类集聚”的方法,梳理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梳理文中叙述与议论的语句,进而把握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的特点。
圈画出文中称“先帝”“陛下”“臣”的句子,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明确: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明确: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二、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明确: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三、人物形象
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1: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明确2: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四、层次结构
1.以表达方式为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寓情于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寓情于叙)
第三部分(8段)分清责任,表明诚意。(抒发感情)
2.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
4.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五、写作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出师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十分感人。
父子之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2)《出師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明确: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六、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答案:(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七、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并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谈一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课后导练】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日而待 斤斤计较 千方百计 国计民生
B. 不求闻达 耳闻目睹 骇人听闻 充耳不闻
C. 三顾草庐 奋不顾身 顾此失彼 义无反顾
D. 斟酌损益 徒劳无益 受益匪浅 开卷有益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
理解:因为桓帝、灵帝亲近小人,远离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所以刘备与诸葛亮每当谈到此事时都很后悔。
B.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感奋激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与先帝患难与共。
C.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翻译:接受遗命以来,每到深夜都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人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理解:诸葛亮叙述了“受命以来”的工作,抒发了对陛下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哲死效忠的决心。
3.“忠诚、爱民、公正”是自古以来的为官之道,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说说诸葛亮、苏轼和孔祯分别践行了哪一方面。
【链接材料一】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②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③常平米,多作饘粥④药剂,遣使换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链接材料二】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龙不可恃⑤,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⑥不见淮南之事平 ”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⑦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
(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注:①[牒 dié] 文书。②[易]交换。③[粜 tiào]卖出。④[饘 zhān 粥] 稀饭。⑤[恃]依赖;凭仗。⑥[独]岂,难道。⑦[侵暴]侵犯暴掠。
答案:
1.D
2.B
3.诸葛亮:“忠诚”——积极献言;举荐贤臣;出师北伐;临危受命……
苏轼:“爱民”——请命减少供米;以文书换米;熬粥煎药,派人带医生到各处救治。
孔祯:“公正”——多次劝谏;杖杀李明身边欺凌百姓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