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课件(共52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课件(共52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20:35:5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
【核心素养】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乐府”。
①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字词解释。(PPT)
4.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三、内容解析
1.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明确: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体味: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明确: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明确: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
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
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
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
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2.分析老兵形象。
明确: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残酷的兵役制度。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本课小结
1.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2.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一、新课导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边塞诗。
诗歌的一种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三、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四、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五、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六、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七、合作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3.诗歌主旨。
明确: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八、小结(PPT)
九、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写作(任选一)
(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24 诗词曲五首
24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新知认知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文体知识
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
——胡应麟《诗薮》
通俗自然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朗读课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
兔/从/狗窦(dòu) /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始: 归: 君:  
冢: 累累:
狗窦:
雉: 中庭: 生:
旅谷:
葵:  
舂:
持: 作: 羹:
一时: 贻: 沾:

回家
你,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坟墓
与“垒垒”通,众多的样子。
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野鸡
屋前的院子

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即野葵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拿着
当作
菜。糊状的
一会儿
送,赠送
渗入
字词解释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内容解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1.这句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十五从军征
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资料拓展
残酷的兵役制度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
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
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
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
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2.分析老兵形象。
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残酷的兵役制度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写作手法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小结
情节: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回家所见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处境心情
羹饭熟 饴阿谁
东向看 泪沾衣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预习交流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著有《岑嘉州诗》等。
边塞诗:诗歌的一种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文体知识
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背景资料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qiú
zhuó

读译诗歌
qīn
hàn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hè
yìn
2.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并用简洁
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
内容。
想一想
整体感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送别
1. 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
2. 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1.反复朗读第一部分描写雪景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雪景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表现出诗人的惊奇之情。
胡天下雪时间早。
风势之猛。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内容赏析
2.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咏雪名句。
精妙的用词——“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得意外,也表明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昂扬乐观的精神——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下面这四句诗是怎样表现边塞地区气候特点的?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们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严寒。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让人难以忍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冰凉得难以穿上。
说一说:这句话翻译起来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吗?
方法指导
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说的是一件事。因此在理解的时候两句诗应该合起来解释。
互文
4.这两句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描绘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夸张,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
夸张,形容面积之大。
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出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这两句诗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里,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7.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告别,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也是诗人的心被掏空了。
“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却用来写景,试分析写景与送别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合作探究
2.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主旨: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本课小结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 ,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 ,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随堂练习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A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并非夸张
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的是“愁”字而非“凝”字
连举三种乐器,是为了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BE
作业布置
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写作(任选一)
(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的风光
送别
瀚海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的气氛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核心素养: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
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3.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
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
三、预习检测
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2)不知饴阿谁 饴: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课中导读】
导学《十五从军征》
一、朗读明意
1.正音句读。(文中标记)
2.字词解释。(PPT)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景物特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
近看: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
三、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
情感变化为: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明确:
2.分析老兵形象。
明确:
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二、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文中标记)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口述)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文中标记)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
四、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五、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
4.诗歌主旨。
明确:
六、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写作(任选一)
(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核心素养: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
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3.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
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
三、预习检测
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
答案: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 chú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解析:C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
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答案:(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 (2)乐府诗 (3)长短句 杂剧 散曲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2)不知饴阿谁 饴: 同“贻”,送给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宴请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拉,扯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中原地区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占领,占据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这里指史册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答案:(1)雉从梁上飞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生子当如孙仲谋(4)山河破碎风飘絮 (5)伤心秦汉经行处 (6)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7)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8)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9)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解析: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课中导读】
导学《十五从军征》
一、朗读明意
1.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字词解释。(PPT)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二、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明确: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
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
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
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
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2.分析老兵形象。
明确: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残酷的兵役制度。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二、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四、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五、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4.诗歌主旨。
明确: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六、小结(PPT)
七、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写作(任选一)
(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