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专题教材分析(课件)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数与代数专题教材分析(课件)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0-22 20:3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专题
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 综合与实践:班级联欢会)
第七单元 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 探索规律: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一、数与代数
概念类
运算类
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段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4题(初步认识)。
第二段 用正、负数表示盈亏的金额和相反方向的路程,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5~8题
(加深体会)。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正、负数的含义,知道正、负数的关系。
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限整数)。
教学关键:联系现实数据直观了解负数。
1.以0 ℃为基准认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出数学的正、负数。
2.区分“+20 ℃”和“-20 ℃”的含义,初步感知负数。
3.适当指导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和℉。
教学思考:如何认识正数与负数?
1.分类:根据数的外在特征或者生活中正、负数的相反关系,对例题的正、负数进行分类(不涉及0)。
2.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 。
3.找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思考:如何建立清晰的正、负数表象?
1.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位置。先确定原点0,向东(右)走为正方向,单位长度为1千米。
2.先表示正数,再表示负数。
3.对比归纳。
易错题:
强调:0是正、负数的分界,
负数从0开始往下数。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段 (两、三位)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数位名称及其顺序,小数的组成,例1、例2、例3和练习五;
第二段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例4、例5、例6、例7和练习六;
第三段 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例8、例9和练习七。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思考:什么是小数?
目前所学的小数是由十进分数改写而成的。
教学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经验有层次地进行小数意义的教学?
1.复习“十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因为1米=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一米。
2.重点理解1厘米是百分之一米。
3.类推:三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几……
4.归纳小数的意义。
1毫米等于几分之几米?40毫米、105毫米呢?
第一段 小数的意义
注意:
1.以小数点为界,小数部分的数位从十分位起依次向右排列,左边是高位,右边是低位。
2.沟通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突出小数与整数都是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段 大数的改写、求近似数
教学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大数的改写和小数的近似数方法。
1.复习:86-30=(56),得数是(五)十多;320+400=(720),得数是(七)百多,6600-500=(6100),得数是(六)千多。即把一个数改成以“十”、 “百”、“千”作单位的数,就要找到原数的十位、百位或千位。
2. 类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3. 对比57910000千米=( 5791)万千米,进一步体会改写后虽然数目的单位变了,但大小不变。
“试一试”
57910000千米=( 0.5791 )亿千米
教学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近似数1.50比1.5更精确?
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得到的近似数越接近原数,也就越精确。
注意:
1.改写后的小数能化简的要化简。
2.改写前先分级,强化从个位往左数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3.区分改写与求近似数的意义和方法,强化对比练习(练习七第7、8题)。
教学内容:
第一段 笔算小数加、减法,例1、例2和练习八。
第二段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例3和练习九。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少的
小数减法。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思考:
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1.先估算。
2.利用“把末位对齐”的错误资源,结合“元、角、分”相加的方法,明确算理: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从而掌握算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
3.比较整数加、法“末位对齐”和小数加、减“小数点对齐”,算理一致。
教学关键:指导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少的小数减法。
1.可把3.4元和2.65元改写成以“分”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或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3.4看作3.40进行计算。
2.整数8看作8.00。减数是几位小数,就把被减数改写成几位小数。
3.鼓励估算或验算确认计算的合理性。
易错题:
注意把握难度,数值在三位数以内。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转化为整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
第一段 小数乘整数,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例1、例2、例3和练习十。
第二段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例4、例5、例6和练习十一。
第三段 小数乘小数(依据积的变化规律),积的近似值,
例7、例8、例9和练习十二;
第四段 一个数除以小数(依据商不变规律),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例10、例11、例12、例13和练习十三;
第五段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含应用运算律的简便计算),例14和练习十四。
教学重点:将整数乘、除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除法中来,理解并掌握
小数点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积的位数少于乘数中小数部分位数之和的小数乘小数的笔算。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
教学思考:如何准确把握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1.自主探索,建立猜想
根据0.8的含义说明积是2.4:因为由8个1乘3得24个1,类推出8个0.1乘3得24个0.1,也就是2.4。(计算时乘数的末位对齐)
根据02.35的含义说明积是7.05,并提出猜想。
2.验证猜想,归纳算法。
3.巩固算法,应用算法。
第一段 小数乘整数
2.验证猜想,
归纳算法:
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乘数的小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巩固算法,
应用算法。
注意:先点小数点再化简。
教学思考:
1.突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2.抓关键词,反向思考。
注意:熟记各类单位的进率。
第二段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思考: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三种典型情况进行探索学习?
1. 9.6 ÷3是基本算法。
“探索—示范—解释”
12 ÷5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上0继续除。
“提示—计算—自悟”
3. 5.7 ÷6 商小于1。
“尝试—讨论—明确算法”
0.95 元
1. 探索基本算法。
“探索—示范—解释”
明确算理:被除数的小数部分是6个0.1,把6个0.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0.1,即0.2,所以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整数部分的3和小数部分的2之间。掌握算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除完后,添上小数点补上0继续除。
“提示—计算—自悟”
为什么要往下除?怎么除?
在余数2后面添0的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
0.95 元
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3. 个位不够商1时,要商0。
“尝试—讨论—明确算法”
明确:个位不够商1,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上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1.对比小数向右移与向左移的异同之处。
2.归纳单位进率互化的规律。
高级单位
乘进率
(小数点向右移)
低级单位
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左移)
注意: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作对比,它们都可以联系整数乘、除法进行计算,但要注意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练习十一(P63)
第三段 小数乘小数
教学思考:借助具体的数量关系体会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内在联系。
1.估算。
2.联系经验“小数与小数相乘,可以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整数”。
3.具体指导,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
4.比较、归纳方法。
注意: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在点上小数点后再化简。
注意:1.笔算时一般把三位数写在第一行。
2. 把估算、计算规律与笔算相结合。
ɑ ×1=ɑ;
ɑ ×(比1大的数),积大于ɑ;
ɑ ×(比1小的数),积小于ɑ。
第四段 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的关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探索基本算法。
“探索—示范—解释”
被除数的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提示—尝试—自悟”
3. 6 ÷2.4把6看成小数6.0,再移小数点。
“提示—尝试—明确算法”
1.探索基本算法。
“探索—示范—解释”
依据商不变规律,把7.98÷4.2转化为79.8÷42,使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
注意:一般先移除数的小数点;商的小数点与转化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 把0.7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得75,被除数1.5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两位,当被除数的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提示—尝试—自悟”
3. 整数除以小数,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先把6看成小数6.0,再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
“提示—尝试—明确算法”
1.结合实际问题合理选择求近似值的方法:
“四舍五入法”、“去尾法”或“进一法”。
2.简单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和循环节等概念。
注意:
1.通过口算、笔算等练习, 强化计算小数除法时“先移除数的小数点,再移被除数的小数点”。
2.结合估算、计算规律提高笔算能力。
ɑ ÷ 1=ɑ;
ɑ ÷(比1大的数),商小于ɑ;
ɑ ÷(比1小的数),商大于ɑ。
教学关键: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算律;
2.加强变式练习、对比归纳 和记忆。
先拆分,再组合
添括号,变符号
四则、简便
分步算。
总结计算规律,提高口算、估算的能力,培养数感。
第七单元 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段 例1是用列表法解决与长方形周长、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列举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
第二段 例2是用画图法或文字法求4支球队进行单循环赛的场次数,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列举时要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
教学的关键:有序思考
1.理解题意。22根1米长的木条总长度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都是整米数,围法多样;
2.形成思路。求最大的长方形面积,就要把围法一一列举出来。有序思考:先算出长与宽的和,当长方形的宽是1米时,长是几米?当宽是2米时,长是几米? … …
3.借助表格完成列举。
4.回顾和反思。
渗透规律:当长与宽越接近,
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教学的关键:1.有序列举。2.展示过程。3.方法多样。
1.文字法:
红-黄 黄-红 绿-红 蓝-黄
红-绿 黄-绿 绿-黄 蓝-绿
红-蓝 黄-蓝 绿-蓝 蓝-红
3.算术法:
3 ×4 ÷2=6(场)
或 3+2+1=6(场)
(3)
(2)
(1)
2.画图连线法:
第八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
第一段 例1、例2、例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
关系和公式。
第二段 例4、例5、例6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公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代入计算。
第三段 例7化简形如“ax ±bx”的式子。
教学重点:理解字母既可表示不变或变化的数量,也可表示已知或未知的数量,发展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表示结果,又可表示关系。
第一段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公式
教学关键:完整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
1.分析题意,弄清数量关系。
2.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
从具体的乘法算式到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
3.体会a ×3既表示结果,又表示数量关系。
注意:
1.“b”可以是不大于280整数或小数。
2.口答结果,体会在同一个数量关系中,当字母的数值确定后,相应式子的数值也随之确定。
注意:
1.理解公式的意义。
2.结合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简便写法,
规范书写,简写时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1
注意:
1.理解“3+2a”的意义,a可以表示哪些数。
2.简写。
第二段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 关系和公式
注意:
1.体会: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式子表示,但有些式子更简洁。
2.示范: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书写格式。
3.由于字母表示的是数,所以计算结果也是数,而不是数量,得数后面不用写单位。
第三段 例7化简形如“ax ±bx”的式子
教学关键:
1.用不同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分析3a+4a与7a的关系,掌握化简的方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