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单项选择题
1.[浙江2022模拟]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安徽滁州2022开学考]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3.[江西景德镇2022三模]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段发言的背景是
A.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中共八大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4.[湖北2022模拟(六)]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5.[江苏苏州2023期初考]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6.[福建福州2022期末]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该行为
A.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废除了西藏的农奴制度
C.加速了西藏的土地改革 D.促进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7.[湖南岳阳2022二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8.[江苏扬州2023期初检测]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9.[湖北2022考前猜题]1953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A.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10.[江苏江阴2022开学考]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11.[安徽皖南2022调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和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强调地方权利和义务的统 D.使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12.[浙江十校联盟2022二联]1957年3月周恩来发表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谈话旨在
A.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指出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C.阐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
13.[内蒙古赤峰2022期末]下图为创作于1962年的藏族题材人物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描绘了一群藏族孩子盘坐在毡子上读书写字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 )
A.绘画艺术彰显了浪漫主义风格 B.义务教育普及塑造了时代新风
C.西部开发缩小了儿童发展差距 D.民主改革开启了藏区发展新篇
14.[北京房山2022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5.[江苏徐州2022考前押题密卷(三)]1981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这一政策意在
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巩固政治协商制度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6.[黑龙江大庆2022开学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17.[浙江瑞安2022期初测试]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党和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政策是在
A.1949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7年
18.[安徽滁州2022摸底]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19.[青海西宁2022三模]70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902亿元,增长1400余倍,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西藏地区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
A.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20.[黑龙江哈尔滨2022开学考]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
C.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D.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黑龙江哈尔滨2022开学考]截止到1996年,中国政府在民族地区已建立小学103 139 所,中学11 563 所,高等学校105所,少数民族牧区、山区还因地制宜地开办了6 000多所寄宿性的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加。这一现象
A.反映了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成熟
B.体现了少数民族民主权利的扩大
C.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
D.表明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2.[安徽宣城2022开学考]2001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A.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B.说明了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
C.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23.[四川宜宾2022月考]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24.[浙江东阳2022开学考]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25.[湖南衡阳2022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
——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26.[湖南长沙2022模拟(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
——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民族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27.[广东揭阳2022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不同,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
【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答案】A
【详解】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 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
3.【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春,周恩来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共同发展繁荣时,全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57年以后,排除B项;直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才召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1984年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详解】根据题目的提示:“归绥”“迪化”是属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而修改的目的则是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名称的更改并不能直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B项与名称更改无关,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C项。
5.【答案】A
【详解】国家推进各少数民族语文教育,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A项正确;B应为语言的继承发展,而非文字的继承发展,因为一些民族没有文字,更谈不上继承,排除B项;文化的民族性重在差异,材料强调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举措与文化的民族性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传统文化,排除D项。
6.【答案】A
【详解】“十七条协议”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A项正确;B项不是“十七条协议”的内容,不能凸显“大好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藏尚未开始土改,排除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排除D项。
7.【答案】D
【详解】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B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地名的更改无关,排除C。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在复电中指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为战胜外来侵略、建设富强国家提供了力量。其中“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点明了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D项正确;材料未能说明参加抗美援朝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排除B项;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但并非根本动力,排除C项。
9.【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953年以后,中国政府对民族识别进行较为全面科学的考察,这有利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贯彻、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问题,与基层民主政权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无关,故排除B、C两项;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排除D项。
10.【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等信息可以看出,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各少数民族的代表,新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落实,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基层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
11.【答案】A
【详解】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和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说明民族自治机关是中央领导下的国家机关,A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的义务,排除C项;享有高度自治与实际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详解】周恩来总理从我国民族分布、发展和民族团结等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历史、地理和现实,明确联邦制在中国并不适用,旨在说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是具体事实,并非以上谈话的主旨,排除B项;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翻身奴隶的儿女》描绘了一群藏族孩子盘坐在毡子上读书写字的场景,这说明西藏解放之后,藏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开启了藏区发展新篇,D项正确;浪漫主义有想象成分,材料中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没有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这是义务教育,排除B项;西部开发是在1988年提出的,排除C项。
14.【答案】C
【详解】材料“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C项正确;五个认同于 2015年5月1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公布施行,排除B项;1990 年 9 月,,江泽民提出 “三个离不开”,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
15.【答案】D
【详解】根据“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可知,材料反映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目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项正确;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不是材料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巩固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为实现国家统一,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B项正确;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与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无关,排除A项;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仅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排除C项;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仅适用于民族区域自治,与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政策,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央政府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这有利于形成少数民族对国家建设的凝聚力,进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D项正确;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A项内容只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材料中的举措只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不能消除,排除B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自治,但不能理解为高度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从1951到2021年的七十年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得到大幅度增长,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西藏自治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0.【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排除B;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但并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D项是《共同纲领》,排除D。
21.【答案】C
【详解】中国政府在民族地区建立小学、高等学校、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增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故选C;材料不能体现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成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民主权利问题,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D。
22.【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只有一个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共同纲领》中就有规定,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所以C项错误。D项错误,我国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根据“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知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这种提法,故答案选择A项。
23.【答案】A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协、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C;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
24.【答案】B
【详解】由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在1954年就已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25.
【答案】(1)特点:凸显满族特权;因俗而治;有制度、立法保障;恩威并施;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1921-1938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
原因: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共产国际的指示。
1938-1949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
原因: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可知,凸显满族特权;根据材料“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可知,有制度、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可知,恩威并施;从目的看,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1921-1938年:根据材料“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可知,主张民族自决;根据材料“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可知,实行联邦制。原因:根据“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可知,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根据材料“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可知,共产国际的指示。1938-1949年:根据材料“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知,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26.
【答案】(1)特点:凸显满族特权;因俗而治;有制度、立法保障;恩威并施;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1921-1938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
原因: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共产国际的指示。
1938-1949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
原因: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解析】(1)根据材料“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可得出凸显满族特权;根据材料“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原因的习俗,并且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即采取了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等信息可得出有制度、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可得出恩威并施;根据材料“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可得出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历程,根据材料“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等信息可得出在1921-1938年期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原因,根据材料“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可知,这时期我国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主要受苏联影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的结果,同时这时期受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帮助。历程,根据材料“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信息可得出在1938-1949年期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原因,根据材料“1938年……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建立统一国家,并且这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需要团结一切积极因素以抗日;根据材料“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根据材料“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等信息可得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并且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27.
【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德服人,恩威并施。
意义;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政策;羁縻制度下的民族政治地位并不平等。
影响∶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保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可归纳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材料“恩威并施.羁縻治之”可归纳出以德服人,恩威并施。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羁縻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政策;羁縻制度下的民族政治地位并不平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保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浙江2022模拟]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
【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安徽滁州2022开学考]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答案】A
【详解】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 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
3.[江西景德镇2022三模]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段发言的背景是
A.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中共八大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春,周恩来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共同发展繁荣时,全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57年以后,排除B项;直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才召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1984年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湖北2022模拟(六)]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答案】D
【详解】根据题目的提示:“归绥”“迪化”是属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而修改的目的则是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名称的更改并不能直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B项与名称更改无关,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C项。
5.[江苏苏州2023期初考]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答案】A
【详解】国家推进各少数民族语文教育,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A项正确;B应为语言的继承发展,而非文字的继承发展,因为一些民族没有文字,更谈不上继承,排除B项;文化的民族性重在差异,材料强调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举措与文化的民族性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传统文化,排除D项。
6.[福建福州2022期末]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该行为
A.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废除了西藏的农奴制度
C.加速了西藏的土地改革 D.促进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答案】A
【详解】“十七条协议”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A项正确;B项不是“十七条协议”的内容,不能凸显“大好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藏尚未开始土改,排除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排除D项。
7.[湖南岳阳2022二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D
【详解】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B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地名的更改无关,排除C。
8.[江苏扬州2023期初检测]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在复电中指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为战胜外来侵略、建设富强国家提供了力量。其中“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点明了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D项正确;材料未能说明参加抗美援朝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排除B项;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但并非根本动力,排除C项。
9.[湖北2022考前猜题]1953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A.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953年以后,中国政府对民族识别进行较为全面科学的考察,这有利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贯彻、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问题,与基层民主政权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无关,故排除B、C两项;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排除D项。
10.[江苏江阴2022开学考]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等信息可以看出,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各少数民族的代表,新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落实,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基层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
11.[安徽皖南2022调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和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强调地方权利和义务的统 D.使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答案】A
【详解】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和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说明民族自治机关是中央领导下的国家机关,A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的义务,排除C项;享有高度自治与实际不符,排除D项。
12.[浙江十校联盟2022二联]1957年3月周恩来发表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谈话旨在
A.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指出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C.阐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
【答案】C
【详解】周恩来总理从我国民族分布、发展和民族团结等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历史、地理和现实,明确联邦制在中国并不适用,旨在说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是具体事实,并非以上谈话的主旨,排除B项;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3.[内蒙古赤峰2022期末]下图为创作于1962年的藏族题材人物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描绘了一群藏族孩子盘坐在毡子上读书写字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 )
A.绘画艺术彰显了浪漫主义风格 B.义务教育普及塑造了时代新风
C.西部开发缩小了儿童发展差距 D.民主改革开启了藏区发展新篇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翻身奴隶的儿女》描绘了一群藏族孩子盘坐在毡子上读书写字的场景,这说明西藏解放之后,藏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开启了藏区发展新篇,D项正确;浪漫主义有想象成分,材料中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没有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这是义务教育,排除B项;西部开发是在1988年提出的,排除C项。
14.[北京房山2022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答案】C
【详解】材料“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C项正确;五个认同于 2015年5月1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公布施行,排除B项;1990 年 9 月,,江泽民提出 “三个离不开”,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
15.[江苏徐州2022考前押题密卷(三)]1981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这一政策意在
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巩固政治协商制度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答案】D
【详解】根据“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可知,材料反映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目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项正确;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不是材料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巩固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黑龙江大庆2022开学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为实现国家统一,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B项正确;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与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无关,排除A项;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仅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排除C项;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仅适用于民族区域自治,与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浙江瑞安2022期初测试]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党和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政策是在
A.1949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7年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政策,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8.[安徽滁州2022摸底]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央政府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这有利于形成少数民族对国家建设的凝聚力,进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D项正确;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A项内容只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材料中的举措只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不能消除,排除B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自治,但不能理解为高度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9.[青海西宁2022三模]70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902亿元,增长1400余倍,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西藏地区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
A.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从1951到2021年的七十年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得到大幅度增长,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西藏自治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0.[黑龙江哈尔滨2022开学考]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
C.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D.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排除B;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但并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D项是《共同纲领》,排除D。
21.[黑龙江哈尔滨2022开学考]截止到1996年,中国政府在民族地区已建立小学103 139 所,中学11 563 所,高等学校105所,少数民族牧区、山区还因地制宜地开办了6 000多所寄宿性的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加。这一现象
A.反映了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成熟
B.体现了少数民族民主权利的扩大
C.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
D.表明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C
【详解】中国政府在民族地区建立小学、高等学校、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增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故选C;材料不能体现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成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民主权利问题,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D。
22.[安徽宣城2022开学考]2001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A.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B.说明了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
C.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只有一个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共同纲领》中就有规定,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所以C项错误。D项错误,我国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根据“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知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这种提法,故答案选择A项。
23.[四川宜宾2022月考]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答案】A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协、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C;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
24.[浙江东阳2022开学考]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在1954年就已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25.[湖南衡阳2022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
——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特点:凸显满族特权;因俗而治;有制度、立法保障;恩威并施;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1921-1938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
原因: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共产国际的指示。
1938-1949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
原因: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可知,凸显满族特权;根据材料“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可知,有制度、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可知,恩威并施;从目的看,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1921-1938年:根据材料“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可知,主张民族自决;根据材料“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可知,实行联邦制。原因:根据“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可知,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根据材料“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可知,共产国际的指示。1938-1949年:根据材料“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知,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26.[湖南长沙2022模拟(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
——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民族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凸显满族特权;因俗而治;有制度、立法保障;恩威并施;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1921-1938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
原因: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共产国际的指示。
1938-1949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
原因: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解析】(1)根据材料“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可得出凸显满族特权;根据材料“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原因的习俗,并且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即采取了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等信息可得出有制度、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可得出恩威并施;根据材料“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可得出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2)历程,根据材料“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等信息可得出在1921-1938年期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原因,根据材料“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可知,这时期我国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主要受苏联影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的结果,同时这时期受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帮助。历程,根据材料“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信息可得出在1938-1949年期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原因,根据材料“1938年……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建立统一国家,并且这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需要团结一切积极因素以抗日;根据材料“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根据材料“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等信息可得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并且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27.[广东揭阳2022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不同,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德服人,恩威并施。
意义;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政策;羁縻制度下的民族政治地位并不平等。
影响∶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保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可归纳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材料“恩威并施.羁縻治之”可归纳出以德服人,恩威并施。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羁縻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政策;羁縻制度下的民族政治地位并不平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保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