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词鉴赏(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词鉴赏(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3 21: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专题复习之
古诗词鉴赏
市指导训练P80
省复习手册P124
·诗歌鉴赏考点一:形象(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颔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两句。
答题格式
描述画面(翻译句子或概括句子意思) + 概括画面(描述画面特点或画面场景)。
诗歌鉴赏形象类(画面) 知识储备
翻译(不是完全翻译)
1.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和其他句子成分)。
4.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尽量加上人物活动,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
诗歌鉴赏形象类(画面) 知识储备
画面特点
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
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
等等
答题格式
翻译句子或概括句子意思 + 描述画面特点或画面场景。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例题解析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找全描写的事物。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
4.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
“牧人”“犊”“猎马”“禽”
“驱”“返”“带”“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们带着猎物回家,
放牧的人赶着牛犊回家了,打猎的人也骑着马满载着猎物归来,一派美好的田园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颔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1.浓浓的秋霜早早地走出边塞,云彩飘过黄河,都呈现出秋色(描述画面1分)。
颔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城早秋图(概括画面1分)(共2分)。
(一)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①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②浮前浦③,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九派:这里指江西九江。②郡邑:指汉江两岸的城镇。③浦:水边。
1.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中考链接)P85
达标检测
1.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起伏、水势浩大的汉江图。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以下题目。
(二)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颔联写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以燕子和鸥鸟的动作表现江村景色之幽静。
·诗歌鉴赏考点二:语言(炼字)
(六)晓过赵北口①
查慎行
十里风埃②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
1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
1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经过十里的路程,一路的尘土飞扬,经过了鄚州,忽然看见眼前一片清澈的溪流。绿树环合的阴影里,站在一条平桥路上,可以数尽过往的渔船,数一数飞翔的白鸥。
诗歌鉴赏考点二:语言(炼字叠词动词拟声词)知识储备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3.点出该字创造的艺术效果:
①点出该字有无修辞或描写方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景、物、人)。③对诗人表达情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艺术效果
组织语言:
这个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修辞(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的写法)写出了……的景象(景、物、人),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参考答案】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例题解析

(七)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3.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 ”“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 的氛围。
14.“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13.桑柘,清丽宁静
14.这句诗的的意思是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情态,更显出作者心情的闲适。

(八)早归
唐·元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5.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16.尾联写出了黄莺的明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春天的早晨很安静,风轻悄悄的,诗人带着酒意归来。远山被雾霭笼罩,朦朦胧胧;晨光映照,树的影子投射在地面。饮马时惊动了水中的鱼,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了衣服。黄莺好像埋怨有人来而恼怒,围绕着人不断地鸣叫。
15.笼,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影,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的明暗交错的立体美。
16.①写出了黄莺的娇小轻盈、俏皮可爱,叫声婉转动听。
②通过写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九)野菊 司马光
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
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
寒蝶舞不去,夜蛩注吟更哀。 【注】蛩:蟋蟀。
幽人自移席,小摘泛清杯。
17.诗歌首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18.第二联中的“羞”字历来为人称道,“羞”字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
虽然没有种野菊花,可是秋天时却不知从哪里长出了一些野菊花。他羞于和众草为伍,于是冒着早霜而开放。寒风中蝴蝶围绕着野菊,时时不忍离去,到了夜晚蟋蟀的鸣叫也更显悲伤。面对此情此景,我这个隐退之人也坐不住了,移下座席,随便采几朵野菊花,泡进清杯,慢慢品尝野菊的清味。
17.①点明诗歌吟咏的对象野菊。②总起下文,为下文的情感表达设下铺垫。正因为是无人所种,所以才有偶见时的惊喜,才会有对野菊傲霜而开的不屈品质的赞誉。
18.“羞”,本是:害臊,难为情。说野菊羞于与众草为伍,讲野菊拟人化,不仅仅表现野菊迎霜而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同时托物言志,进一步揭示本诗的主旨。

·诗歌鉴赏考点三:表达技巧(表现方法)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
以动衬静,以“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例题解析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也可称为表现手法,泛指一切应用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技巧方法。就古代诗歌而言,表达技巧集中体现于描写、抒情(议论)两个方面。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或手法、或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渲染、兴、对比、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诗歌鉴赏考点三:表达技巧 知识储备
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①比喻②拟人③夸张④借代⑤双关⑥对偶⑦用典⑧设问⑨反问等。
以乐景写哀情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写,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十一)题大洪山①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wéi):高大。③汉沔(miǎn):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21.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22.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平旷的土地上,靠近汉水的地方,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拥来时,看不到下面的边界,楼台好像在中间的天上浮起。开窗时能看到近在窗边的雷霆,避窗时,能够看到若隐若现的日月。更有大洪山钟声能够惹起人们怨恨,南风的时候钟声能传到河南境内的八陵边。
21.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
22.示例一:尾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诗人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播千里),极力表现大洪山之高。(意近即可)
示例二: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大洪山上的钟声以人的情感,钟声有意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洪山的高大。
(十二)于中好①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
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
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释】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词人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2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24.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3分)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23.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4.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虚写伤心离别的感受。
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用衬托手法,表现自己不忍离别的伤心程度之深。
(十三)种松
宋荦
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①,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②?
[注]①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②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25.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26.诗歌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作者 的志趣。
25.在微弱的阳光照耀下,松树上数条横生的枝干显得更加优雅,寒风吹过,树枝摇曳,引来云鹤与之相伴,而那些独生的树干枝枝刚劲有力,好似腾空的苍龙。
26.用典,清廉孤傲、坚持为民。
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志趣。
种松树是从远处山峰移植而来,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几枝生长在上端的松枝伴随着鹤的回环时时摆动,底部粗壮的松干像龙一样盘蜷着,“日瘦”“风多”点明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运用典故,借用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典故,表达了对松树荫庇他人的赞美之情。“何必大夫封”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品质。
·诗歌鉴赏考点四:思想情感(主旨)
【方法突破】——四读 (市指导训练P82)
1.一读:读作者。知人论诗
2.二读: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题眼,题目能交代很多信息。 如《峡口送友人》《野菊》。
3.三读:读注释、读小序。《明月几时有》小序《种松》
4.四读:读关键句(词)。主旨句、关键词(意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
诗歌鉴赏考点四:思想情感(主旨) 知识储备
意象 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
酒, 饮 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李清照)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
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柳 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
 斜阳 (夕阳 落日) 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 怀古之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范仲淹)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 惆怅、凄苦、 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松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刘桢)
梅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
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
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
(十七)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释】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33.颈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34.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2分)
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
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
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
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33.“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山花装点栏杆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和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34.反映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用典和借代(2分),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渔竿”此处代指垂钓隐居的生活,)
(十八)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的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35.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
36.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35.“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36.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十九)山房春事(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37.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38.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37.描写了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和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38.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