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秋天的怀念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秋天的怀念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3 08: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秋天的怀念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梳理文章脉络。
3.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活儿”的含义,学习作者已细节感人的写法。
二、助读资料
1.文体常识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内容的散文。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这类散文又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莫怀戚的《散步》;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4.写作背景
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他的脾气因此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则默默地忍受、无微不至地照顾。其实,他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6个年头,他的母亲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很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后来,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对“母爱”这个话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本文写于1993年。
5.重点字词
(1)生字词
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整宿(xiǔ) 憔悴(qiáocuì) 仿膳(shàn)
豌豆(wān) 诀(jué)别 烂漫(màn) 絮叨(xùdāo) 捶打(chuí)
翻来覆去(fù)
理解词义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6.素材积累
①慈母倚门情 ,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其 一 )》
②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③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蒋士铨《岁暮到家》
④母别子 ,子别母 ,白日无光哭声苦 。——白居易《母别子》
⑤霜殒芦花泪湿衣 ,白头无复倚柴扉 。——与恭《思母》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①②):写双腿瘫痪后的 “我”暴怒无常,母亲忍受着病痛小心地呵护着“我”。第二部分(③一⑥):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⑦):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 “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8.赏析句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深深地理解)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写下了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
母亲“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 (忍住病痛,忍住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
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儿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日时光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挡”体现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文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2)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
(3)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又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4.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通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同意去看菊花后,母亲高兴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母亲希望“我”能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得到快乐,表达了母亲对于我的爱护。
5.“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①第一个“艰难”:呼吸困难;
②第二个“艰难”:承受着自己身患绝症的痛苦,用自己全部的爱甚至生命去唤醒儿子重生的过程的艰辛,对未成年的女儿的牵挂。
9.写作特色
(1)感情含蓄,细节感人
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从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扛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力量。而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写这篇回忆性文章,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和母亲在一起时,虽然也有脾气暴躁、极不耐烦的表现,但内心深处仍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关怀,比如知道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时过境迁,更为自己当时“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情、“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而悔恨不已。也就是说,本文不仅表现了母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爱的深切感怀。
(2)张弛有度,富有节奏。
文章第①段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②段情绪陡然一落;第③段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④段作为独立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⑤⑥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最不堪回首、最不愿提及的诀别;第⑦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述,哪些事情要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和谐一致。
(3)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
文章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不理解母亲,与母亲对“我”的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再如,同样是写秋,结尾处同前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第③段中通过对秋天落叶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条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我”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结尾描写秋天北海各色的菊花,则表现出“我”的坚强与自信,是“我”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