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赏析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吟诵、背诵诗歌。
难点:找意象,描绘画面。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旱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了解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二、听读正音:
峨 羌 渝
三.华调吟诵:
确定类型:七言平起绝句。
明确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拨:节奏2442,平长仄短韵长,节奏分明,)
四、翻译诗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五、品读诗歌。
请明确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及出行方式、目的地。
时间:夜晚(夜发)
地点:清溪(发清溪)
方式:乘船(影入平羌洪水流)
目的地:三峡(向三峡)
2、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小结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拓展延伸:
★知识链接: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