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能够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欣赏景物描写的语段,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初步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 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三味书屋本是寿家的书房。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求学。
三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从诗书中获得深长的滋味。
【整体感知】
第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过渡段,承上启下)
第10—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思考1:“似乎”“确凿”矛盾吗?
思考2: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1: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思考2:
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
神奇的传说(第3-6段);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朗读第2段,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黄蜂、叫天子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藤、覆盆子
朗读第3-6段,思考下面问题:
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是闲笔吗?可不可以删去?
不能删去,“美女蛇”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独具匠心。写“美女蛇”的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引起了“我”的担忧和幻想,也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插入这个传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突出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朗读第7-8段,思考下面问题:
百草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作者写了冬天在百草园中的哪些活动?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动作描写,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和无穷乐趣。
百草园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在离开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拟人,告别,无奈,眷恋
三个“也许是因为”是“我”对被送到私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
默读第10-24段,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
书屋内的陈设(10)
对先生的印象(11)
询问怪哉虫(12-16)
后园寻趣(17-20)
师生读书(21-23)
做戏、画画(24)
三味书屋的环境如何?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一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让“我”充满新鲜感
三味书屋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很少体罚学生,和蔼、严而不厉
“我”问“怪哉”虫——方正、质朴
由远近的人都送孩子到他的私塾来读书——学识渊博
去后园玩,去的多了不可以,一同回来也不行——对孩子教育有方
开始对“我”严厉,后来好多了——教育有方
不断增加教学内容——教学认真
我是个怎样的学生?
“我”问“怪哉”虫和拔何首乌根——好奇心强
老师对“我”的态度由原来的严厉到变好——努力认真
“我”在后园中折蜡梅、寻蝉蜕等——贪玩
“我”会描绣像——有天赋才情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苦中有乐
苦在要求严厉,不自由:
先生严肃
规矩多
生活单调
读书苦:难读难懂,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单调枯燥
“我”对老师持什么态度?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对先生读书入神时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对老先生充满着恭敬、敬佩。
【课堂小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鲁迅的回忆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还学习了作者高超的写景叙事技巧。
【课后习题】
一、2.“乐园”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在百草园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②听长妈妈将美女蛇故事的乐趣;③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3.①枯燥乏味:老师不愿意给学生讲课本以外的知识,如寿镜吾先生对“我”提出的“怪哉”一事,脸上有怒色;学习的内容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②充满趣味:我们到后园折腊梅花、寻蝉蜕,在老师读书的时候,我们在指甲上做戏。
四、1.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2.“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一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