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22: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
第一部分 诗歌阅读
(一)诗歌阅读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远而近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B.“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击,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C.本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曾留下登临名篇的曹操。
D.本词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则点明了主旨,升华了主题。
2.“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6分)
(二)诗歌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七子之歌(节选)
闻一多
澳 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风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陶,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几句诗写出了香港被侵占、被掠夺的历史事实。
B.“母亲呀,我哭泣号陶,呼你不应”,这几句诗既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也暗寓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C.“掳去”“肉体”指澳门被列强强占,“保管”“灵魂”是指澳门仍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两句诗写出了澳门被掳走的酸楚,又弘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D.这组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时而作,为事而作”,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4.《七子之歌》整组诗的尾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诗歌阅读Ⅲ(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曾辅佐梁元帝,西魏灭梁后被迫仕于西魏,后又仕北周,“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本诗为其仕北周时期所作。②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此句化用《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其中也包含着不能为国建立功勋的自嘲。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自己已经过庄周梦蝶一般的人生变故,然而却没有庄周那样豁达适志。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C.“残月”两句运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月”与“秋”,在作者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乐天”两句,作者以无奈的哀叹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6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1山东潍坊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花开的声音
高学升
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了。老季已经两天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好人都死掉了,咱这个瞎子,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对老季打击很大,他满脑子都装着那个女孩。
几年前,老季的两只眼害病,成了瞎子,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小旺跟着老季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那天,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打理苘麻。打瓦村的田地种不出好粮食,倒是盛产苘麻,村前村后遍野都是。苘麻打理利落,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去制麻。老季的家庭收入就寄托在几亩苘麻上。“大爷,您这是在侍弄苘麻?”村主任大成带着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和老季打招呼,她甜甜的声音让老季感受到一股青春活力。
“二叔,这是县里下来的千部,来咱们打瓦村扶贫,她选了你家结对搞帮扶,你就叫她卓科长。”“大爷,可别叫什么科长,我大名叫卓冬婷,您喊小卓或者冬婷就行!”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因为刚到田间去,泥巴覆到膝盖。“哦,好咧,好咧!”老季努力睁大眼睛,但他什么也看不见,身上刚增添的几分力量又跑掉了。老季重重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家的情况太难,先前几任负责帮扶他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女孩听到老季一声叹息,脸色凝重。“主任,您先走吧,我留下来帮大爷打理苘麻。”
打瓦村位置偏僻,四面环水,外出都靠轮渡。卓冬婷在打瓦村住下来,很快走遍了全村所有住户。包括老季家,每家的锅门向哪个方向,她都清楚地记在心里。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上门送物资。老季边打理苘麻边和她闲聊,“姑娘,你从城里到咱打瓦村受苦,生活可习惯?”“大爷,看您说的,我才在村里待多长时间?要说受苦,苦了的是你们哩!”卓冬婷坐到老季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当下手。
在卓冬婷的鼓励下,老季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信心。“二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这苘麻还有大用!卓科长帮助咱们联系了一家制药公司,光你家每年就能增收一万多块。”村主任大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制药公司签完协议,挨家登门相告。打瓦村的村民很快知道,苘麻不仅是制麻的好原料,而且也可入药,解毒祛风。
第二年,苘麻花开的时节到了,老季的心情变得开朗。“小旺,快领咱去看苘麻花。”小旺对老季的话有些诧异:“爷爷,您说什么?”“冬婷姑娘说,咱的眼睛不方便,但耳朵好使,一定能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大爷,医生的话您也听到了,换上眼角膜,您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卓冬婷说服老季,带他到省城的医院检查眼睛,医生说,只要费用准备齐了,手术随时可以做。卓冬婷听了医生的话很高兴,老季却又是重重叹了口气。“姑娘,眼瞎怕什么?咱可以用耳朵听花开。”卓冬婷明白老季担心巨额手术费用,她安慰说:“大爷,医生说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除了合作医疗应该报销的一部分,我会为您争取上级大病救助资金,还会为您在网上筹款。”老季的脸上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
打瓦村的面貌改变很大。村里修上了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缺河面上再架一座桥,打瓦村的发展瓶颈就能被打破。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
“二叔,你不吃不喝作贱身体,自己解脱容易,可丢下小旺他怎么办?”得知老季绝食,大成登门劝导。“咱走了才不给小旺添累,现在政策好,还会让他饿死?”大成见劝说无效,出门沉思片刻,又返回去编了几句话骗老季。“二叔,你听说卓科长出事不假,可你不要太难过,她目前只是受了伤,还在住院抢救呢,还是先吃点饭要紧!”“咱不信,你欺负咱眼瞎。”在大成的哀求下,老季终于断断续续开始吃饭。
这天,老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搓麻绳,大成又带着个女孩走过来。“哦,大成,是不是冬婷姑娘来了?原来你真的没有讲假话!”大成正要搭话,只听老季突然改口说:“哦,还是不对,这脚步声不像是冬婷。”
“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不久,郭早春来到老季家。“大爷,经过冬婷姐前期努力,现在时机成熟,我来接您去给眼晴做手术。”“不去,咱都是快死的人,还费这钱千什么?”“二叔,村东头河面上的大桥已经破土动工,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还有宽阔的马路,还有即将投产的苘麻原材料加工厂,这些可都是卓科长拿性命和付出的心血换来的!”郭早春和大成不停相劝,老季这才答应去做手术。
苘麻花又开了。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早春姑娘,咱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哩。”郭早春心疼地看着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让他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
B.小说多次写到老季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既丰富了其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卓冬婷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
C.老季接受卓冬婷的建议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说明他已经对卓冬婷充满信任,这也让卓冬婷感到欣慰。
D.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完成其遗愿。“冬婷”“早春”相承,含有冬去春来之意,象征扶贫工作前景美好。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通过打瓦村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卓冬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这一细节,刻画了她不怕脏、不怕累的形象。
C.小说首尾呼应,构思缜密。由老季本想去听却因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而没有心情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写起,以他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结尾,结构严谨。
D.小说语言精致典雅,蕴含感人力量。如“郭早春心疼地看着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9.小说三次写到了苘麻花开,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在内容方面有何作用。(4分)
10.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请指出这篇小说的“不平”之处并分析其效果。(6分)
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①____________,
因为在这里,有绿叶和我对语。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②____________。
朋友屡次来信催促我回去,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11.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喻、比拟、排比
B.比拟、对偶、借代
C.对偶、比喻、借代
D.排比、借代、夸张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了,依旧伸长、攀缘、舒放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4.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①为切实做好疫情期间稳就业,②首个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线上培训班—“新媒体运营与管理师”培训班于2020年2月12日直播开班。③直播期间,峰值在线点击量超过9万人次以上。④培训采用在线直播、视频回播、实时答疑等方式,⑤可完成课程实时回放、教师在线答疑、学习进度查询等功能。⑥管理人员随时登录系统后台,⑦同步查看、核实学员线上学习情况。⑧截至目前,⑨全市已有260余家职业培训机构利用自有网站或第三方平台建立的线上培训课堂。
15.在新闻采编中,我们常常利用采访的录音整理文稿,请将下面的录音口语原稿整理成可供发表在报刊上的书面语体文字。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20个字。(5分)
口语实录:这些年咱们天天讲全球化,要问什么是全球化,我想,大家对全球化得有个正确的认识,要解释对了。全球化呢,指的是科技、经济,不是文化。文化能全球化吗?文化要多样啊。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别人越欢迎,越符合全球的需要呀。全球的文化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当是单一的嘛。
答案解析
1.A 视线“由远而近”错,应为“由近而远”。
2.答案 ①“挥鞭”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意象,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②作为瞬间动作,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写出了曹操豪情万丈的英雄风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和相关典故的知识储备。《观沧海》作于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表现了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联系曹操的人生经历可以推知,“挥鞭”字面上看只是一个策马扬鞭的动作,其实却是曹操胜利回师时的志得意满与豪情万丈的真实再现。因此,这个词既是对魏武帝人生经历的简练概括,也是对其性格的凝练塑造。
3.D “重在叙事,缘事而情”错,这组诗重在抒情。
4.答案 ①揭示整组诗的主旨。突出了澳门、香港等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单看一首诗,“母亲”出现两次,而综合整组诗,都以这句话结尾,这就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深切眷恋着祖国母亲的澳门、香港等“七子”的形象。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回环往复,强调了澳门、香港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音节一咏三叹,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解析 从内容来看,结尾卒章显志,揭示诗歌主旨;整组诗都是这样结尾,反复呼喊,突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形式来看,点明使用的反复手法,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指出其表达效果;联系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创作要遵循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分析结尾是如何体现诗歌的音乐美的。
5.C “运用比喻”错。“残月如初月”,是作者用残月细瘦孤独如同初月的外形(即虽是月末却如月初),来表达自己绵绵无绝期的愁思;“新秋似旧秋”,是表达自己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心情年复一年,突出愁思的深远。这两句不是比喻。
6.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泣”写夜露哭泣,是拟人修辞;露水如珠,萤火虫像细碎的火光,是比喻修辞。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夜露连连滴落、萤火虫飘飞如火的夜景,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愁思(或烘托出作者凄凉悲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
解析 这两句是说,夜露浓重,晶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傍,宛如点点细碎的火光。这里“泣”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露水如珠,萤火虫像细碎的火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确判断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作者思想感情分析其作用即可。
7.A “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错,应为“悲痛欲绝”。
8.D “精致典雅”错,应为“明白流畅”。
9.答案 ①第一次写苘麻花开,反衬老季内心的悲伤;②第二次写盛开的苘麻花,烘托老季祖孙内心的喜悦;③第三次写苘麻花开,引起了老季对卓冬婷的怀念。
解析 审题时需注意,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三次描写苘麻花开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即考查小说环境描写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交代故事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10.答案 ①布局谋篇方面: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写老季绝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情节安排方面:卓冬婷突然意外去世,情节突转,出人意料;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后,扶贫工作得以延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审明题意,“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起伏、曲折,这是读者感受,是表达效果。其次,运用逆向思维,反推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应是小说的情节结构。最后,明确考查点,结合文本,从结构安排、情节思路入手,具体分析即可。
11.A 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
12.答案 ①原句连用三个“依旧……”,起到了强调作用,突显了常春藤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它的赞叹,这是改句所无法体现的。②原句内容上有前后的层次,先是常春藤被“牵”到室内之后没有改变的方面——“伸长”“攀缘”“舒放”,再是常春藤被“牵”到室内之后的变化——“长得更快”,改句则显得层次不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要把句子放回文本当中,结合上下文来看句子的内容。然后从手法和重要词语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文中说到常春藤在生长环境被改变后“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可见常春藤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作者对它的赞叹,连用三个“依旧……”起到了强调作用。除了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还可以从句子的层次上进行比较。
13.答案 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②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①处从下文交代的原因可以看出“我”并不孤独,而上文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所以①处应是表示一种转折,可填“但我并不感到孤独”。②处上文说“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当“我”看到“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时,仍然“囚系住它”,因此,②处可填“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14.答案 ①句末加“工作”。②“首个”放到“职业技能提升”前。③去掉“以上”。⑤“完成”改为“实现”。⑨“的”改为“了”。
解析 ①成分残缺,“做好”缺宾语。②语序不当,“首个”不应放在“重庆”前。③语意重复,“超过”与“以上”不能同时使用;本题中,去掉“以上”更为合适。⑤搭配不当,“完成”与后面的成分不搭配。⑨“的”造成该句主语为“线上培训课堂”,缺少了谓语和宾语成分,因此将“的”改为“了”,使句子主干变成“培训机构建立课堂”。
15.答案 ①这些年我们经常讲“全球化”,我认为对“全球化”一定要作一个确切的解释。②我们讲的全球化,指的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全球环境,不是说文化要全球一致。③对文化来说,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具有全球价值,④因为全球的文化应当是多样的,不应当是单一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侧重考查将口语转换为书面语的能力。录音口语原稿共六句话。第一句是引出话题:要正确解释“全球化”。第二句说明“全球化”的对象是科技、经济,不是文化。第三、四句承接上文明确文化要有多样性,仍然在讲全球化不是要求文化一致。由此可以将第二到四句表达的意思合并表述。第五句是说对于文化来说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符合全球需要,越具有全球价值。第六句解释原因,即文化应当多样化。这样把握每句的意思,转换成书面语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
9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