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导学
【单元导教】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夜宿山寺》《敕勒歌》两首古诗和《雾在哪里》《雪孩子》两篇经典文章,课文富有童趣,意境优美,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联系生活,合理想象”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通过图文对照开启对学生的想象训练,仿照课文句式发挥想象说话,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为中高年级借助文字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与艺术之美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4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
2.会写24个字,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习巩固易错字和易混淆的字。
3.会写22个词语,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的4组词语,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语。
4.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与抄写,感受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从语言、动作中感受雾、风的顽皮淘气,体会句子的有趣。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夜宿山寺》《敕勒歌》 ;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
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古诗意思;能发挥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
3.背诵民谣《数九歌》。
4.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表达:
能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把故事写完整。
19.古诗二首
【课前解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其语言之美。但古诗的创作年代距今较为久远,学生不容易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结。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配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想象,从古诗学习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关注诗题:《夜宿山寺》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识记“寺”的字形,顺势解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是当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关注古诗:《古诗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敢”字容易与“取”字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 来区别。剩下的生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如:观察“惊、阴、似、野”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先看宽窄,再看长短,关注关键笔画进行学习。
关注词语:教学本课生字,建议在学生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境分散识记。如“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还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如理解“笼盖、苍苍、茫茫”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 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出示课件3)(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学生齐读课题。
3.读一读诗的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出示课件4)
预设:“夜”是夜晚的意思,“宿”是住宿的意思,“寺”是寺庙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庙。”
4.了解作者。(出示课件5)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今四川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是学好鉴赏古诗的第一步,事实上诗歌题目可以传达给我们很多信息,而这首诗题恰恰为我们说明了本诗内容的主体。所以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诗歌的方法,先读题,再读文。)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引导读诗:看来这是李白又出来旅行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内心的感受吧!(出示课件6)
(1)学生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2.认读生字。(出示课件7)
出示本诗中的生字,学生齐读:宿 寺 危 辰 恐 惊
点拨:“宿、寺”是平舌音,“辰”是翘舌音和前鼻音,“恐、惊”是后鼻音。
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
引导观察: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课本插图,找一找李白在哪里?(楼上)
1.引导思考:想象画面,朗读古诗。说一说如果你在这座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出示课件8)
2.学习古诗前两句,理解诗词含义。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出示课件9)
(1)同桌交流讨论诗词的意思。
(2)教师解读,同学对照讲解,看看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否正确。
①“危”,是高的意思,“危楼”在这里指山顶寺庙。
②“百尺”,是虚指,形容楼高。
③“辰”是日月星的总称。
诗意: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辰。(板书:楼 高 百尺)
(3)提问:作者描述的“高百尺”“摘星辰”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出示课件10)
预设:“高百尺”“摘星辰”都是虚写。(板书:星辰 手 可摘)
这样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从视觉上烘托了山寺的高耸入云。
(4)诗句拓展。(出示课件11)
教师引导:“高百尺”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高。其他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还有什么?
预设: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
(5)引导思考:那这座寺庙到底有多高呢?诗人料定老师不知道,大家能用后面的诗句给我讲一讲吗?(出示课件12)
预设回答:手可摘星辰。
(6)想象促读。(出示课件13)
诗人站在高楼之上,星星月亮好像近在眼前,一伸手就能摘到一样,这就叫作——手可摘星辰。
全班齐读并想象画面,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李白真不愧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用伸手摘星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形象地表现出了山寺之高。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3. 学习古诗后两句,理解诗词含义。
启发想象:正所谓“居高声自远”,此时千尺高的李白,是不是也大吼了一声呢?
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词的后两句,看看李白面对这样的景色,做了什么。
(1)课件出示古诗的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出示课件14)
(2)同桌交流讨论诗词的意思。
(3)教师解读,同学对照讲解,看看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否正确。
①“语”,是说话的意思。
②“恐”,是恐惧,恐慌,害怕。
③“惊”是惊动。
诗意: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板书:不敢大声说话 害怕惊天人)
(4)想象画面,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5)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而此时大家可以想象他与天宫之人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预设: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5)发挥想象:天上还有谁,让诗人不敢惊扰?(出示课件16)
预设:广寒宫的嫦娥、捣药的玉兔、桂树、桂花……
总结:在读古诗的时候,加入想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也会丰富我们的感受。(板书:感受)
4.教师示范,轻、慢地诵读,学生练习。
5.背诵指导。(出示课件17)
(1)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试着背诵古诗。
(2)指导背诵前两句。
我们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自登上这座高楼,抬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指导背诵后两句。
面对璀璨的群星,我们本来想高歌吟诵,却不敢,于是轻轻吟诵,那是因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诗要求会写的生字“危、敢、惊”,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出示课件18)
2.引导交流:“敢、惊”是左右结构,“敢”左右宽窄相当,“惊”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出示课件19-21)
(1)危,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最后一笔竖弯钩要舒展。可以组词识记:危险、危害。
(2)敢,左右宽窄相当,“耳”的末笔横变提,反文旁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
(3)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要逐步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写前的观察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写后的对照要紧扣之前观察和提醒的要点,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23)
《夜宿山寺》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绝妙的想象,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4、25)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6)
(1)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
(2)试着给《夜宿山寺》这首古诗来一幅诗配画。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 个生字,书写“阴、似、野、苍、茫”5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自主学习,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出示草原风光。(出示课件27)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3.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李白的诗,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今天我们旅行的步伐停在了阴山脚下,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俊马,过着快乐而富足的生活,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本中的《敕勒歌》。(板书课题:敕勒歌)
学生齐读课题。
4.带领学生继续欣赏一下不同的草原风光。(出示课件28)
5.解题。(出示课件29)
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二、想象促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诗歌。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播放范读,学会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出示课件30)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4)提示: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2.认读生字。(出示课件31)
出示本诗中的生字,学生齐读:似 庐 笼 盖 苍 茫
点拨: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笼、苍、茫”读后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音。说一说如果你身在牧民居住的大草原,会有怎样的感觉?(出示课件32)
预设1:草原景色真美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
预设2:草原是多么辽阔啊!
4.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出示课件33)
预设: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地,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三、图文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请学生理解诗词大意。(出示课件34)
提示:“川”是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阴山下”交代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似”是好像的意思;“穹庐”是蒙古包的意思,此处指屋顶;“笼盖”是笼罩的意思。
诗词大意: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板书:位置:阴山下)
(2)理解“穹庐”。(出示课件35)
结合蒙古包图片理解,“穹庐”指蒙古人所住的毡帐,用毡子做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也是蒙古包。
(3)品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出示课件36)
课件出示草原和蒙古包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来品析诗句。
预设:表现了草天一色、茫无边际的辽阔景象。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家园的情感。
(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37)出示前两行诗歌,结合草原的图片。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学习第3、4行诗句。
(1)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学生理解诗词大意。(出示课件38)
提示:“苍”是青色的意思;“茫茫”指的是辽阔无边;“见”是出现,显现的意思。
诗词大意: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板书:苍苍 茫茫 草低 见牛羊 )
(2)品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出示课件39)
①“天苍苍,野茫茫”突出天空的辽远,原野的无边。(板书:辽阔无边 )
②“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鲜活起来。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但是有人。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
(3)提问:“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给你什么感觉?(出示课件40)
预设1:我感到浓浓的生机、活力。
预设2: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和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板书:茂盛肥壮)
(4)(出示课件41)出示后两行诗和相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5)学习“苍苍、茫茫”在形容不同的事物时的不同含义。(出示课件42、43)
①“天苍苍”在这里形容天空蓝蓝,而“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②“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而“云海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5.背诵指导。(出示课件44)
(1)教师引导:草原多么壮丽富饶,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全班齐读一遍。试着背诵。
(2)背诵技巧: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民,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快乐!忍不住放声歌唱——
6.绘制图画,感受美景。(出示课件45、46)
(1)提出要求: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请你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古诗抄在上面。看谁画得漂亮,写得规范!要画出草原、阴山、牛羊,天地旷远,表现出草原的辽阔。
(2)展示学生的绘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诗要求会写的生字“阴、似、野、苍、茫”,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出示课件47)
2.引导交流:“阴、似、野”是左右结构,其中“阴、似”是左窄右宽,注意“丿”的穿插。 “野”是左右等宽,左短右长;“苍、茫”是上下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似、苍、茫”,提示书写要点。(出示课件48-50)
(1)似,左窄右宽,左半部分“以”的第一笔竖提一笔写成,第二笔点位置略高,竖撇的撇尖穿插到左下方,末点收笔略高于撇尖。
(2)苍,“艹”窄、扁,“仓”宽、大,“仓”上面的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左侧,收笔撇低捺高。
(3)茫,“艹”窄、扁,居上居中,“氵”首点在左上格横中线上方,“亡”的点笔在右上格,收笔在横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本课所有生字,教师展评。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出示课件52)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
课件出示其他描写草原景色的诗句,学生了解,读一读。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曹邺《寄刘驾》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6)
4.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7)
(1)把《敕勒歌》背诵给家人听。
(2)完成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主要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课上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成功之处
1.运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如在学习认读生字词时,综合运用指名读、齐读和小老师领读的方式,将读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
2.课堂上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书写。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至少要保证10到15分钟的书写练习时间。这堂课我给足了学生练写生字的时间,对生字的讲解精细到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起笔落笔、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比较细致。
二、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处理,一味地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