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名师单元教学评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刻骨铭心 偏僻 亦步亦驱 捍卫
B. 和颜悦色 紧绷 出类拔粹 夜宵
C. 雷厉风行 胁迫 戛然而止 毛坯
D. 炉火纯青 雕琢 臻于致善 挑剔
2.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B. 厨房里有位大师傅,人没到话先到了:“您是百货大楼卖糖的那个老同志吧,我在您那儿买过糖,快坐下来吃!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C.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D.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3. 对下面几句话,根据思路进行正确排序。
①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
②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④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⑤《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⑥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排序:
4. 填空
(1)《诗经》六义,指的是 、 、 三种诗歌形式和 、 、 三种表现手法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 (朝代)著名诗人,和 、
、 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第5—7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5.《诗经》常常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6.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7.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了这首诗,请概括描述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10题。
新城道中①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
[注] ①此诗是神宗六年(1578)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8. 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 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
10. 对于这首诗第二联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评价“三、四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
(三)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完成第11—12题。
11. 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标题,有怎样的妙处?
12.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为小标题。其中第一部分的小标题,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如果后三部分的小标题,也引自毛泽东诗词,你将分别选择哪句?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四)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节选,完成第13题
13.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百货大楼。
嗬,糖果组的柜台前好热闹!人们拥挤在柜台前,看一位戴着劳动模范胸章的老售货员卖糖果。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顾客们悄悄议论道:
“他就是劳动模范张秉贵!”
“你瞧他拿糖,一抓就准。”
“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子就哭闹起来,嚷着要吃糖,只见张贵从货柜里拿起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她感激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这位顾客激动地对孩子说:“快谢谢爷爷!”孩子天真而又亲昵地叫了声:“爷爷!”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
(节选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三、写作。
14. 将“和 赛跑的人”填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记叙性文章。
答案
1. C(A项“亦步亦趋”;B项“出类拔萃”;D项“臻于至善”)
2. C(“感叹”后应有冒号)
3. ⑤③①④⑥②
4.(1)风、雅、颂;赋、比、兴(2)南宋;陆游、尤袤、范成大
5. 赋
6.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7.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8. 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
9. 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10. 答案略。要求:有观点,能阐发与分析,表达较好。将“絮帽”“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或败笔均可,能自圆其说即可。
11.(示例)标题中的“稻菽”是粮食,这是人物科技攻关的对象用语鲜明;标题引自毛泽东诗词不但人们熟悉,而且具有文采;标题引用领袖作品,突出了吃饭问题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密切关注的问题,有面对领导人重托而报效国家的意味,突出人物科技攻关的意义;写人物,用其劳动成果来作标题,突出劳动的意义;与文中主人公的理想呼应深化文章主题。
12.(示例)
第二部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第三部分:“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
第四部分:“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3. 答案略。本题对赏析文字的要求有三个着眼点: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文字表达。“语言特点”分析有三个层次:有分析语言的意识;能对艺术手法或表现效果做出赏析;对作品的语言美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有三个层次:有形象认识;形象认识合情合理;对形象的精神、性格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文字表达”有两个层次:没有语病;层次清楚。
14. 答案略。从立意、描写、语言、结构等角度评价。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