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经典引路,以读促写》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这一学习任务以第四课的三篇通讯文本为学习内容,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习三篇通讯作品,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学习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和通讯写作素养。
组织“寻找最美劳动者”写作活动。首先,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在此基础上,推进“寻找最美劳动者”通讯报道采访写作和展评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3.挖掘人物亮点,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学习活动一:探究什么是人物通讯
结合初中学习,阅读《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日)有关报道,探究讨论“什么是人物通讯”。
1.通讯: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有文学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具有形象性。带有一定的评论特征,可以议论和抒情,加入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报道内容,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及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对什么是人物通讯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成为人物通讯的主角呢?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成为通讯中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这些楷模都可以是人物通讯记述的对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来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这类人物通讯能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设计意图
用真实的报纸通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出文体特征,依文而教。
学习活动二:理清通讯的层次安排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提示:关注小标题,学会概括。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串起,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写他的学术品格,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写他的道德操守,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写他的理想志向,目标远大,不断进取,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设计意图
通过小标题,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
学习活动三:问题引领,探究人物品质
1.思考: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提示: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不正是农民劳作的写照吗?而现在做这个的是袁隆平,所以说他是“泥腿子专家”。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提示: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3.“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
提示: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发展农业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这句话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总结(可以让学生填写画线部分的评价性语言):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
借助文本中的评价性语句,由表及里,分析人物的内在品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评论性语句,在把握人物品质的同时,关注作者的观点立场。
作业:
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人物,以记事为主,以议论点睛。不少于500字。
注意:学会层次安排,突出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强化人物通讯的一般写作方法,为后面尝试创作人物通讯作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3.理解事实材料和人物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事实材料和人物品质的关系。
2.体会本文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袁隆平说:“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本节课我们就集中目标,通过《喜看稻菽千重浪》探讨一篇优秀人物通讯该怎么写。
学习活动一: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
1.自主合作探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要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使人物鲜活地“立”在读者面前。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选择一处人物描写的细节,讨论: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描写这一细节的,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示例:“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两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设计意图
要明确通讯中的细节描写的特点,以免与文学作品混淆。通讯中的适当描写主要是为了丰富事实。
学习活动二:典型材料和人物品质的关系
阅读课文,圈画文中的典型材料,思考人物品质,填写下列表格。
袁隆平的典型材料 人物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1961年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1997年,发表重要论文,选育出亚种间苗头组合,使水稻产量达到超级稻产量指标 不断创新,勇于实践
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写作规律总结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文本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学习活动三: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篇通讯,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阅读全文,找出记叙和抒情的内容。
提示: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通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
(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设计意图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注意引导学生区别记叙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为学生创作人物通讯奠定基础。
作业
请选择一位你熟悉的先进人物,通过阅读、网络查询等方法搜集他(她)的先进事迹,为写人物通讯作准备。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尝试创作人物通讯。
要求:选材典型,尽量有细节,落实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的作业“介绍一个人物”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根据文本,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创作人物通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
2.分析体会张秉贵的良好服务态度的具体表现。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988年,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上的百货大楼门前举行了一个铜像落成揭幕仪式。这个铜像不是高官显贵,也不是名人大家,他是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百货大楼的一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铜像的黑色大理石基座的正面镌刻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题写的镏金大字:“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此后,王府井百货每一家新的分店开业时,最为隆重的仪式就是由集团领导将象征“一团火”精神的服务火炬交给当地管理团队,从第一家分店开业到现在从未间断。张秉贵有什么特别之处?今天我们来学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三篇人物通讯中唯一一篇没有小标题的文章此活动设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把握文段间的关系,从而梳理文本结构,感知内容。
学习活动一:梳理本文内容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没有小标题,学生基本能够依据文中所述事件,分类归纳,明确文章段间关系。但个别段落的归属还需要老师点拨。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已不陌生。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概括作答。表达要严谨,准确。
学习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品质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所写的张秉贵的有关事迹,分析张秉贵良好的服务态度,看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动作迅速,待客热情。他拿糖,一抓就准,卖得很快;态度热情,让人心里暖呼呼的。
(2)主动周到耐心。“哄孩子”“照顾外地旅客”都是有服务难度的典型事件,突显了张秉贵体贴周到的服务意识。
(3)态度和蔼可亲,工作二十二年,无论自己境况如何,从未发过火。
(4)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用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张秉贵热情周到的服务产生的原因,学习张秉贵的优秀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寻依据,关注典型事件与细节刻画。学生能找到两点:一是张秉贵在旧社会受尽资本家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尊重,所以决心做好本职工作,报答党的恩情。二是张秉贵从生病女顾客对他的感激上,深深感到了新社会人民群众对他的尊重和友善,所以他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教师的点拨下,还可以发现其他优秀的品质。比如张秉贵主动熟悉商品,钻研业务,当好顾客的参谋。还有,他认为为顾客服务好,让顾客在工作岗位上心里热乎乎的,就能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体现了张秉贵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思想觉悟。
课堂总结
文章记叙了全国劳动模范、售货员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刻苦钻研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赞扬了他心有一团火、给广大顾客带来温暖的热情的服务态度,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劳动者崭新的精神风貌。我们以后可能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不管干什么,张秉贵这种热心、有爱心、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
采访身边的一位普通劳动者,用图片或文字记录他们工作的美好瞬间,将你的采访成果发至班级群,与大家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是大情景、大任务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的实地采访,为单元学习任务作准备。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2.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会选材,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3.体会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讯的写法,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读这篇报道张秉贵先进事迹的通讯,我们总是被他那“一团火”的精神深深地感昭着,和他一同燃烧,照亮社会,温暖千万家。这篇通讯没有干巴巴的说教,却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达到这种效果,让我们一起探讨。
学习活动一:分析真实感人的细节
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着找出来,并分组讨论,分析其作用。
多数学生可以找到细节描写,如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但在分析的过程中还略显粗糙,忽略了写作手法及效果的分析。
设计意图
从品味语言入手,感受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课上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细节描写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学习活动二:学会选取典型的事例
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用典型的事例让人感受和领悟,如对抱孩子的女顾客的服务,对赶火车的外地顾客的服务等。写他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都能保持热情服务,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顾客方面的,他对因孩子不听话而生气的女顾客耐心做思想工作;一个是家庭方面的,写他最心爱的唯的女儿得了重病,他竭力克制自己的焦虑,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顾客。写他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举了拿家乡的大枣和梨感谢他的女顾客和主动给他凳子坐的饭馆大师傅的例子。这些事例都很典型,很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文本,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学习活动三:总结收获和感悟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的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是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同时“朴实而又讲究”的语言可以提高人物通讯的感染力。
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句,寻找生活中与之对应的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以朴实而又讲究的语言给他们写一段赠言。
假如是一束光,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是一阵风,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是一棵树,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是一首歌,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悠扬。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探界者”钟扬》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钟扬的形象特点,学习钟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概括钟扬的形象特点,学习钟扬的优秀品质。
设计意图
本课时总体设计思路与前两篇人物通讯类似,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探界者”钟扬对科学梦想及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这是2018“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写的颁奖词,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探界者”钟扬》,具体了解一下这个人物。
学习活动一:梳理文本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诵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拟南芥”开篇,这对写钟扬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除了开头三段外,其余内容以小标题的形式分为几个部分,请你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
(1)拟南芥对植物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钟扬教授在青藏髙原发现了这种植物并栽种、制成标本。这样开篇,初步展示了钟扬教授对我国植物学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示了钟扬教授的身份和全文报道的重点。
(2)第3段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总括,“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是钟扬教授的多种身份,也是报道他的贡献的角度。
学习活动二:分析钟扬的形象特点
小标题 主要内容
“英雄”少年 介绍钟扬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
种子达人 写钟扬对“种子事业”的钟爱和付出
科学队长 写钟扬在科普方面所作的贡献
“接盘”导师 写钟扬在教学方面的责任感、使命感
生命延续 表现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他甘当先锋的精神追求
阅读全文,分析钟扬的形象特点。
提示:
(1)少年时,不拘常规,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
(2)第一批援藏干部,献身科学事业,成果丰硕。
(3)热心科普工作,多次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义务开展科普活动。
(4)有责任与担当,“接盘”研究生,关心学生的成长。
(5)甘为“先锋者”探索生命的边界,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和高度。
学习活动三:深入探究钟扬的人格和品质
钟扬教授遭遇车祸去世后,他的同事和朋友纷纷对他表示怀念,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谈谈对钟扬教授的人格、品质的认识。
他的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说:“钟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是一个追梦者。”
曾与他短暂共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说:“钟扬是一个特别纯洁和高尚的人没有私心杂念,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始终坚守他的初心。”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同事说:“过去我们加班再晚离开办公室时,都能看到钟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现在,他办公室的灯不再亮了,但是,他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让我们每个人思考人生的价值。”
课堂总结
文章主要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的成长轨迹和他在科研、科普、教育、种子采集、援藏方面的主要贡献,突出了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本文,我们要学习钟扬教授的爱国赤诚和崇高理想,活出人生的高度。
作业
请你以梦想为话题,写一个议论片段,运用钟扬的事迹作为论据。300字左右。
【示例】追求梦想总是要付出实际努力的,可有多少人愿意为梦想付出自己的一生?钟扬就是为梦想付出一生的人。53个春秋,在援藏的路上、在野外考察中、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大学的课堂上,甚至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他用共产党人特有的执着和坚持,带领一批又一批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朝着梦想不断前行。“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这就是钟扬的梦想,正是在梦想的引领下,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岁都做不完的事。学习钟扬精神,在于学习他逐梦高原、播种未来、无私奉献的执着坚持。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