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11.1《走进微观》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11.1《走进微观》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3 10:2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方案
课 题 第十一章 第一节 走进微观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重点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教学难点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方式 讲授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ppt 3】教师出示图片:宇宙星空、身边的事物如桥梁、微观世界如病毒。教师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环顾四周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世界有多大?世界有多小? 听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从宏观到微观”、“自然的尺度”这些话题。
【ppt 4】展示图片“宇宙星系”。教师讲解:在宇宙中,星球之间的距离非常大,一般用光年来度量(1光年=9.46×1012 km)。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达到1026 m的宇宙深处。除太阳外,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展示图片“DNA分子”。教师讲解: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0-15 m的微观领域。【板书】一、自然的尺度【ppt 5】教师讲解: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结合图片,教师介绍: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四元素说”;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ppt 6】教师讲解:后来,人们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所得颗粒越分越小,小到这种颗粒能保持物质的性质不变为止,通常所说的物质就是由这种颗粒构成的。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最早把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后来,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板书】二、物质的组成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ppt 7】教师讲解:分子很小。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将一亿个分子紧密排成一列,长度大约只有1cm。教师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的苯分子”、“DNA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示意图”。【ppt 8】教师讲解:通常情况下,1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代大型计算机每秒可以计算100亿(1010)次,要把这么多分子一个个数完,得花80多年。教师介绍:氢分子是最小的分子,其尺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质量只有10-27 kg左右。 每个组成生命的基本组元DNA分子都含有几百万个原子。1cm3的水中就含有3.34×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 kg。【ppt 9】教师讲解:大约在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一切东西都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在德谟克利特看来,随便一个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切的,切到最后,不能再切了的就是原子。所以,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它们在虚空中运动着,它们一起构成了万物。【板书】三、微观粒子【ppt 10】教师讲解: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才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教师介绍:1803年,道尔顿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他认为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道尔顿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并发表第一张原子量表,为后来测定元素原子量工作开辟了光辉前景。【ppt 11】教师讲解: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ppt 12】教师讲解: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板书】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ppt 13】教师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ppt 14】教师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ppt 15】教师讲解: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Κ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ppt 16】信息窗展示“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ppt 17、18】题1、2。【ppt 19】进行小结。【ppt 20】布置作业。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记录。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记录。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记录。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记录。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阅读题目,给出答案听讲 了解“自然的尺度”。简单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理解物质组成的历程。形象地了解分子有多小。形象地了解分子的数量很多。了解人类对微观粒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微观一、自然的尺度二、物质的组成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三、微观粒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