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学科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1-4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学科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1-4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0-23 17:09:22

文档简介

2022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学科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第 1~10 小题,每小题 4分,第 11~15 小题,每小题 3分,
共 5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B C D B A B A
11 12 13 14 15
D C A B C
二、填空题(本题共 7小题,每空 2分,共 36 分)
16. (1)O ;(2)2CO+2NO=催化剂2 =2CO2 +2N2;
17. (1)C 产生红褐色沉淀 ;
(2)2NaOH+CO2=Na2CO3+H2O。
18. -(1)中;(2)Cu2+、OH-、CO23 ;(3)肥皂水
19. (1)浓盐酸;
(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NaOH与 HCl反应放出热量。
(3)①。
20. -(1)OH ;(2)B。
21. (1)BaCl2+H2SO4=BaSO4↓+2HCl;(2)B。
22. (1)64g ; 2; H2O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4小题,每空 3分,共 39 分)
23. (1)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被称量的物质质量减小;
(2) B、C;(3)密闭.
24. (1)分液漏斗(2)B、D(3)②③.;
25.(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2)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3)酚酞试液不变色;
26.(1)红;(2)紫色石蕊试液;(3)CaCl2、HCl 、
Na2CO3+2HCl =2NaCl+ H2O +CO2↑
四、解答题(本题共 7 小题,第 27、28、30 小题各 6 分,第 29 小题 5 分,第 31 小题 8
分,第 32 小题 9 分,第 32 小题 10 分,共 50 分)
27.(1)10:10:1;(2)6;(3)二氧化碳和水。
28. (1)2KClO3=MnO2=△==2KCl+3O2↑;9.6;(2)二氧化锰;5g;(3)B、C。
29.(1)NO
(2)解:设最多可生成 Cu(NO3)2的质量为 x。
3Cu+8HNO3=3Cu(NO3)2+2NO↑+4H2O
192 564
19.2克 x
——=—— x=56.4g
答:19.2g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 Cu(NO3)256.4克。
30. (1)0.1;
(2)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 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1g
x=3.25g 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32.5%
答: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2.5%。
31. (1)16.05;(2)32.5g;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21.3%。
32. (1)Cl-;(2)NaCl CuCl2;
(3)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 x
CuCl2+2NaOH═2NaCl+Cu(OH)2↓
80 98
x×10% 9.8g
x=80g m1=80g+40g=120g; 答: 120g.
33. (1) >。(2)观察到的现象是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3)设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质量为 x,
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质量:5.64g 4.66g=0.98g,
CuSO4+Ba(OH)2═BaSO4↓+Cu(OH)2↓,
233 98
x 0.98g
233/x=98/0.98g,
x=2.33g,
m=2.33g+0.98g=3.31g,2022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学科期中测试卷
1.全卷满分为 18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K-39 Mn-55 Fe-56 Cu-64 Zn-65 Ba-137
试题卷 Ⅰ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第 1~10 小题每题 4 分,第 11~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55 分。请 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胃酸可以帮助食物的消化,但是胃酸过多,就会伤及胃、十二指肠黏膜,造成胃溃疡或 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药物治疗可以口服抑酸剂,饮食治疗可以适当食用的食物是( ▲)
A.苹果 pH=3.4 B .萝 卜 pH=4.6 C .土豆 pH=5.4 D.板栗 pH=8.8
2.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 测定某溶液的pH D.稀释浓硫酸
3.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点燃 点燃
A.3Fe+2O2=====Fe3O4 B.Mg+O2=====MgO2
MnO2 点燃
C.2H2O2=====2H2 ↑+O2 ↑ D.CH4+2O2=====CO2 ↑+2H2O ↑
4. 对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分类及其用途所对应的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 )
A B C D
用品
有效成分 NaHCO3 (
3
)CH COOH NH3 ·H2O Ca(OH)2
有效成分分类 盐 氧化物 碱 碱
用途 制作糕点等 用作调味料 用作化学肥料 粉刷墙壁等
5. 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 )
A. 氢氧化钠 烧碱 NaOH B. 氢氧化钙 消石灰 Ca(OH)2
C. 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 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 CO2
科试 1 / (共 8页)
(

6 题图
)6. 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B.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C. 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D.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7.“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酸和碱的一些变化一定不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
A.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B.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产生大量白雾
C.将氢氧化钠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D.氢氧化钙溶液久置表面产生一层白膜
8. 逻辑推理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
A.碱性溶液的pH>7,碳酸钠溶液的pH>7,所以碳酸钠溶液是碱性溶液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属于单质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9.如图是无色溶液 X 发生化学反应时的颜色变化,无色溶液 X 是 ( ▲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澄清石灰水 D.硫酸钠溶液
第 9 题图 第 10 题图 第 11 题图
10.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当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下与固体接触时,液面 a 比液面b 高,但过一段时间U 形管内的液面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组合是 ( ▲ )
A.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B.石灰石和稀盐酸
C.食盐和水 D.硝酸铵和水
11.如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
A.气体从 a 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 b 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12.关于化学方程式 CO2+C2CO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二氧化碳和碳等于一氧化碳
B.1 个二氧化碳分子和 1 个碳原子生成 2 个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
D.每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和 12 份质量的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 86 份质量的一氧化碳
科试 2 / (共 8页)
13.小强同学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误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加入了。下列对该实验的 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反应中高锰酸钾起催化作用 B.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了
C.生成氧气的速度加快了
D.反应过程中,试管中的固体种类最多 5 种,最少 3 种
14.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描述相符合的一组是 ( ▲ )
A.向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B.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加入稀硫酸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 a、b、c、d 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 示(例如:d 的质量为 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 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 Ⅰ 向右移动 9 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 8 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 8 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科试 3 / (共 8页)
A.反应结束后 c 的质量为 14g
C.a、b 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 9 ∶ 17
B.该反应可能为置换反应
D.a、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 9 ∶8
试题卷Ⅱ(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 7 小题,每空 2 分,共 36 分)
16. (1) 复学防疫,化学助力。过氧乙酸用于教室消毒,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分解的化学方
程式为:2C2H4O3═2C2H4O2+X ↑ ,则 X 的化学式为 ▲ 。
(2) 汽车作为一种常见交通工具,已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尾气 (含有 CO、NO 等物质) 是城 市空气的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使 CO 和 NO 反应,生成两种无毒气体,试写出CO 与 N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17.宇轩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 的四类化学性质 (即NaOH 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 为了验证性质③ ,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
是 ▲ (填序号) 。该反应可以看到的实验
现象是 ▲ 。
A.Na2CO3 B.CO2 第 17 题图
C.FeCl3 D.Ba (NO3 ) 2
(2)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 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
18.张勇和高民两位同学在课外做中和反应探究实验时,用一种黄花汁作为酸碱指示剂滴入 一些液体中,实验记录如下表,结合表中信息回答:
实验物质 盐酸 水 氯化钠溶液 肥皂水 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红色 黄色 黄色 浅蓝色 蓝色
(1)张勇在盛有氢氧化钠稀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黄花汁,再用胶头滴管将盐酸逐滴滴 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的溶液刚好变为黄色时,说明盐酸和氢氧 化钠刚好完全反应,溶液显 ▲ 性。
(2)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黄花汁,溶液变红色,则此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H+ 、Ag+ 、Cu2+、 OH- 、CO -五种离子中的 ▲ (填离子符号)。
(3)蚊子的口器会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人被蚊子叮咬,在家里自我治疗时可选 用上表实验物质中的 ▲ 涂抹患处,可止痒、止痛、消肿。
19.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中两种重要的试剂,用途广泛。
(1)小柯将一张滤纸在某指示剂中浸泡后晾
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
“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
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甲)放置
一盛有某溶液的烧杯,立刻发现红色的字
消失,则烧杯中的溶液可以是 ▲ ;
(2)探究酸碱反应的过程中是否伴随能量变化,
小柯按乙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澄清饱和石 第 19 题图
灰水的作用是 ▲ ;
(3)在稀盐酸的下列用途中,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实验室利用它和块状大理石制取 CO2
③除去NaCl 中的少量NaOH
④制造药物氯化锌
20.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溶液(NaOH)和氢氧化钙溶液[Ca(OH)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 电离时都产生了 ▲ 。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为鉴别它们,小柯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 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碱),其中可行的方案有 ▲ (填字母)。
科试 4 / (共 8页)
21.小明同学在验证稀硫酸性质时用到了有毒的 BaCl2 进行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滤渣e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 试管中的液体可直接干燥 CO2 气体
B.将 b 试管中混合物过滤,滤液可用于鉴别 Na2SO4 和 Mg(NO3)2 两种无色液体
C.若向 c 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D.滤液 d 与适量的石灰水混合可制取 NaOH 溶液
E.理论上,滤渣 e 可用于医疗上的“钡餐”检查
22.一定条件下,2A+B=2C 的反应中,若 8g 物质 A 和一定质量的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72g C, 则物质 B 的质量为 ▲ ;若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则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C 的化学式可能为 ▲ 。
科试 5 / (共 8页)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4 小题,每空 3 分,共 39 分)
2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反应后电子秤示数变小的原因是 ▲ 。
第 23 题图
(2) 实验中如若装置不变,下列各组药品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B.水与蔗糖 C.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
(3)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使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 ▲ (填“敞口”或“密闭”)容器中进行。
24.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所需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③—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名称:③ ▲ 。
(2)实验室里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选用的制取装置为 ▲ (填字 母)。
(3) 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气体的下列性质:①颜色 ②密度 ③溶解性 ④可燃性, 必须考虑的是 ▲ (填序号)。
25.小红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发现有气泡产生, 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提出问题】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小红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OH 和 Na2CO3
【实验设计】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 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小敏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
【实验与结论】小敏另外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 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 向 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正确
步骤 2:将步骤 1 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 ▲ 。 ▲
26.我们接触过的有些化学反应是无明显现象的。如图三个实验都是通过滴加其他试剂的方 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 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中能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溶液由 ▲ 色变为无色。
(2)实验乙中要证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应选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 。
(3)小明同学选用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入 NaOH 和 CO2 反应后的丙试管中,观察到先有气 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既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又推 断出甲试管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除指示剂外);请写出丙试管中气泡 产生的化学方程式: ▲ 。
四、解答题(本题共 7 小题,第 29 小题 4 分,第 27、30 小题各 6 分,第 28 小题 10 分,第 31、32、
33 小题各 8 分,共 50 分)
27.“青团”是宁波的一种传统食物。在“青团”制作过程中,需要往糯米粉中添加艾草 (或 艾草汁) 。艾草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 ( C10H10O ),侧柏莲酮芳香油是一种淡黄色液体,
具有香脂香气,所以“青团”具有独特风味。
(1) 一个侧柏莲酮芳香油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是 ▲ 。
(2) 7.3g 侧柏莲桐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 g 。
(3) 侧柏莲桐芳香油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 。
科试 6 / (共 8页)
28.某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按上述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 是 ▲ g;
(2)固体 2 的成分是 ▲ ,质量为 ▲ g;
(3)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 (填标号)。
A.保证所得溶液无色透明 B.保证固体 1 可溶物全部溶解 C.节约能源
29. 清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强水”的条目下写到“性最烈,能蚀五金” 。“强 水”中有硝酸,“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其中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3Cu+8HNO3=3Cu(NO3)2+2X ↑+4H2O
(1) X 的化学式为 ▲ 。
(2) 19.2 克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 Cu(NO3)2 多少克?
3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黄铜(由铜、锌组成)样品中锌的含量,称取样品 10 克于烧 杯中, 向其中加入 25 克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 34.9 克,求: (1)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 g。
(2)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将氯化钠和氯化铁的固体混合物 40g 完全溶于 101.4g 水中形成溶液,再将 100g 一定溶 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分 5 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表所示: [提示: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NaOH===3NaCl+Fe(OH)3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共生成沉淀的质量/g 5.35 10.7 m 21.4 21.4
求: (1)表中m的值为 ▲ 。
(2)原混合物中氯化铁的质量为 ▲ 。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 到 0.1%)
科试 7 / (共 8页)
32. 含 CuCl2 和 HCl 的 100g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参加 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 整个反应过程中, ▲ 离子个数不变。
(2) 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
(3) m1 为多少? (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第 32 题图
33.向 Ba(OH)2 溶液中先滴加一定量 CuSO4 溶液,直至沉淀质量为 m克,再不断滴加 H2SO4 溶
液。整个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
关系如图所示。
(1)a点对应溶液 pH ▲ (填“>”“=”或 “<”)7。
(2)取 c点对应的溶液,不断滴加 NaOH 溶液,观察到 的现象是 ▲ 。
(3)通过计算确定 m的值。
第 33 题图
科试 8 / (共 8页)2022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学科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第 1-10 小题每题 4 分,第 11-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55 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或有错选均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题共 7小题,每空 2分,共 36 分)
16.(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19.(1)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
20.(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
22. 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1 /共 4页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3 分,共 39 分)
23.(1)___________ 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25.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 7 小题,第 29 小题 4 分,第 27、30 小题各 6 分,第 28 小题 10 分,第 31、32、
33 小题各 8 分,共 50 分)
27. (1)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28.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29. (1)_____________
(2)
2 /共 4页
30. (1)_____________
(2)
31. (1)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3)
3 /共 4页
32. (1) (2)
(3)
33.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 /共 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