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3 22:29: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吏
杜甫
穿越历史,品读诗词
活动
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内容。
2.品读诗句,体会苦情。
3.悟读细节,还原心境。
石壕吏
诵读诗歌 把握内容
注意:字音、节奏、
重音、语调。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áo


shù


1.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正音、划分节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以“我”的口吻,讲述那一夜在石壕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活动一 诵读诗歌 把握内容
“我”在傍晚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抓走老妇人充数。
活动二 品读诗句,体会苦情
诗中有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品妇之苦
(1)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
(2)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
(3)生活窘迫:出入无完裙
(4)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
(5)用心良苦:请从吏夜归
诗人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表现老妇的苦呢?
杜甫当时因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工,他由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虽然左拾遗是个言官,级别比较低,只有从八品上的品级,但唐制有言:鳏寡孤独废疾者,不课;九品以上官,不课。杜甫自己也曾说“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背景链接
一向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杜甫为什么不出来亮明身份,阻止石壕吏抓人,而是选择了袖手旁观呢?结合文中的细节,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
活动三 悟读细节 还原心境
悟读细节 还原心境
战事惨烈,民生疾苦。
家有退路,孙有活路。
老妇此去,征为后勤。
诗人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苦闷、矛盾:
于国而言,唐军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
于民而言,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
忧国忧民,如切身之痛。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他除了沉默很难有别的选择。
活动四 拓展延伸 写出真情
情境化练笔:
依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以诗人的视角,扩写诗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 手法刻画人物。
提示:诗人心情如何?诗人还能见到谁?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会如何?此时的环境如何……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