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七课 回忆我的母亲-【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七课 回忆我的母亲-【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4 16: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回忆我的母亲
知识助读 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回忆”点明叙事的方式;“我的母亲”即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标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概括]写作内容。
2.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原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4.知识链接
回忆录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佃农(diàn) 仪陇(Iǒng) 妯娌(zhóu Ii)
庚子(gēng) 哭泣(qì) 豪绅(shēn)
衙门(yá) 慰勉(wèi) 聊叙(liáo)
(shěng)节省 (jì)周济
省 济
(xǐng)反省 (jǐ)济济-堂
(qiǎng)勉强
强 (qiáng)强壮
(jiàng)倔强
2.字形辨识
碌(lù)劳碌 辍(chuò)辍学
禄(Iù)俸禄 缀(zhuì)点缀;
籍(jí)祖籍 惨(cǎn)悲惨
藉(jí)狼藉 渗(shèn)渗透
3.词语释义
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和平:平和,温和。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慰勉:安慰勉励。.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不辍劳作:不停止劳动(耕作)。辍,停。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4.词语辨析
和蔼——和气
同 都含有“态度温和"的意思。
异 “和蔼”是形容词,指人的性格、性情温和,容易接近,常用于长辈。“和气”作形容词时,指待人接物时态度温和,说话的口气和缓,一般不拘长幼。“和气”还可作名词,指和睦的感情。
例 ①她性格和蔼,从来没有对学生发过脾气。 ②现在的商家都讲究和气生财,强买强卖的现象很少出现了。
课文研析 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解
回忆我的母亲
朱 德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句解:开门见山,点出了记叙的对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悲痛的心情。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1
第一部分(①):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总领全篇。
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2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句解: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农民的贫困和无奈。]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句解:这是一个议论句,揭示了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也写出了当时社会千百万
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句解:本段中心句。概括了母亲勤劳能干的特点,下文是对本句
互动拨
1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考点:开头语段的作用]
2这一段交代“我”的出身、籍贯、家境有什么作用
详写“我”的家世,交代了母亲的生活环境,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苦。
的具体描述]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句解:“总是”强调一直这样,天天如此,从没有间断过,表明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句解: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3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4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自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句解:本句总括下面内容,写母亲聪明能干。]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句解:
“看也不看”表明饭菜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表明母亲做饭水平高。前后对比,突出表现了母亲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句解:详写织布穿衣。一则说明了家境的贫困,母亲的勤劳能干;二则体现了家人节俭的美德。]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
3写“我”从小就能劳动,是否与回忆母亲
无关
不是。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受母亲的影响。[考点:侧面描写]
4第④⑤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事例: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句解:写祖父、祖母,衬托了母亲,说明劳动家庭的勤劳是言传身教、代
代相传的,有力地支撑了本段首句.]5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句解:既写出母亲的勤劳,又写出大家庭有条不紊的劳作生活。]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
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句解:列举事例,说明母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句解:写母亲宽厚仁慈。]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句解:概括总结,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了母亲的高贵品质.]6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②~⑦) ;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
⑧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句解:过渡句,引出下文对家庭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句解:交代了社会背景。“不得不”写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惨状。]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
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宜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7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句
解:“威胁”“逼”刻画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烘托了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也是普天下老百姓的共同遭遇。]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
5句中的“管理”一词能否替换成下文“母亲管束着我们”中的“管束”一词 为什么
不能。“管理”侧重指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表现了祖母的智慧和才干;“管束”侧重于对人的约束,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考点: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你一招
如何解答"“词语替换”题
1.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即能替换或者不能替换;
2.分别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
3.把给出的新词代入句中,分析其表达效果与原词有何不同。
6阅读本段,你能从中看出朱德母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富有同情心,宽厚仁慈,对子女爱中有严。
7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
效果。
“亲眼见到”,说明所描述的当时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是作者亲眼所见,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等词句表现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了农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忍。
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句解:表现了母亲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8
⑨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句解:过渡句,承上启下,街接自然。]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句解:父母力图摆脱贫困和压迫,表现出了不屈的性格。]我念过
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9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10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
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句解:写母亲是一个: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我”走革命道路.]
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句解:写父母离不开劳动,突出母亲“勤劳一生”,照应本文开头。]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句解:“独立”一词既写出了母亲的孤立无援,又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勤劳。]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
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
8“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和寻找新生活的决心是从哪里来的
来自遭遇灾害后的悲惨生活和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的事实:来自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以及她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
9本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侧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父母节衣缩食、东挪西借供“我”读书,力图摆脱贫困和被欺压的命运。侧重表现了母
亲反抗压迫、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
10“我”为什么要“瞒着"母亲去参加新军
和同盟会
“瞒着”表现出“我”的矛盾心理。父母节衣缩食供自己读书,为的是“支撑门户”,而自己却弃家出走去追寻理想。“我”怕母亲不
以“山”如心
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句解:表现了母亲识大体的品德和“我”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句解:第一个“永远”写出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想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年迈的母亲的牵挂与结念。朴素的语言里流露出母子情深。]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意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句解:一个“竟”字。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愧疚之情。]11 12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句解;照应首段“勤劳一生”。]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13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⑧~ ):突破家庭的范围,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写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第二部分(②~③):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句解:这句话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表明母亲对“我”的影响之深。]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句解: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质朴可感的词语来表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朴实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4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
11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深怀念以及无法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终生遗憾,又表现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12本段主要说了什么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崇高品质
本段主要说随着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我”。表现了她识大体、顾大局的崇高品质。
13引用外甥的家信有何作用
从侧面说明母亲老年仍然热爱劳动。与第①段相照应,总结母亲勤劳的一生。[考:点:引用的作用]
14作者为什么用两个段落,两次强调“我应该感谢母亲”
因为母亲给了“我”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和像母亲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分不开的。对母亲的赞颂,就是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母亲的感激,就是对劳动人民的感激。
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句解:再表哀痛之情,照应开头,使全文笼罩在一种深沉哀痛的氛围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解:“创造了”是说过去的历史是由
人民创造的“创造着”表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继续创造着。]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 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句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思想深化,感情升华。]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句解: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我”的决心。]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5
第三部分( ~ ):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的决心。
1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以深深的祝愿,抒发了对母亲的哀悼之情,
并与开头紧密呼应。
疑难探究
1课文围绕中心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例 母亲的优秀品质
“我”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89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 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钱供“我”读书 有远见,力图摆脱贫困和压迫
1908年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
1927-1937年前后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1943年 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整体归纳 巧借鉴
结构脉络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
整日劳碌
勤劳的母亲 聪明能干
坚忍顽强 报答母亲
母亲 送子读书
回忆 一生 给予慰勉 尽忠于民族
我的 革命的母亲 期望成功 尽忠于人民
母亲 支持革命
教给“我”与困难做 尽忠于党
对“我”的 斗争的经验
教育和影响 教给“我”生产知识
和革命意志
内容主旨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打发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写作特色
(1)事例典型,人物鲜明。
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 ,这些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2)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例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
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着读者。例如,“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语言朴素,但情感真切,富有真情。
一课一得.微写作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
亲爱的同学,本文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刻画出了一位勤劳能干、聪明善良、宽厚仁慈的母亲。请你也拿起笔,运用典型事例写一段文字,表现某个人物某方面的特点。(100字左右)
写作小贴士
1.选用恰当而典型的事例。
2.于细微处见精神。典型事例的细节要突出人物的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
[典例展示]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父亲不同意,但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种疑难病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药。从此以后,父亲便同意他学医了。
高频考点 易突破
情节出现必有用,预先布局做铺垫
课文第②段详写了作者的家世一家境贫 苦,往来的朋友也都是贫苦农民,为下文写母亲的辛苦劳作做铺垫。
考点解读
铺垫是文学作品中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 节场景作为征兆,并着重描述渲染来营造气氛,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铺垫是记叙类文章阅读的一个常见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1.找出为下文XX故事情节做铺垫的句子。
2.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技法点拨
1.找出为故事情节做铺垫的句子,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设题点,弄清应该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找有关句子;然后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到相应的段落找出做铺垫的句子。
2.判断句子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回答时不能简单地说“用来做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哪些内容做铺垫。
真题链接
(四川广元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邵火焰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的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歌口气的空当。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 ”女儿几年前嫁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几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 ”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 ”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孙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自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怎么觉得累。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赞,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把她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
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1)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2)五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她感觉就是“累”。你认同哪一个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孙子的人(1分)。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的劳累能看出她勤劳(1
分);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她善良(1分);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
满分答案
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孙子的人(1分)。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的劳累能看出她勤劳(1分);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她善良(1分);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能看出她对孙子的疼爱(1分)。
2.这段插叙了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事很少去女儿家的事(2分)。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与上文写她想“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相照应(1分),并为下文写她去女几家做铺垫(1分)。
解析:本段插叙的内容,交代了玉叶婶因忙于家事而很少去女儿家的事,结合上下文,可看出这个情节有做铺垫的作用。
3.(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车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1分),烘托出玉叶婶内心的轻松愉快(或烘托出玉叶婶的急切心情)(1分)。
(2)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1分),表现出她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1分)。
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法(1分)。因为玉叶婶有“一儿一女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2分)。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1分)。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家还是在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2分)。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文章开头 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
有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
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亲和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的一大 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
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中饱含着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积累拓展]
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参考答案: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
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
面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时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
阶级意识。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的母亲。
在写作手法,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邹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的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其在作品语言风格方面,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邹韬奋《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老舍《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