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3 10: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利用地震波(人工、天然)
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遥感技术。
速度较慢
固体传播
危害性
速度较快
固、液、气传播
危害性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天旋地转。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传播方向与其粒子振动方向垂直。
传播方向与粒子振动方向一致。


共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均质的,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
地面上的人及湖面上的人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
地震时地面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湖中的人上下颠簸。
学以致用
(1)利用横波和纵波的性质可以勘探地下的石油资源吗?
答:可以。
地震波的速度会随着其所经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经过一个界面时,
若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则极有可能从岩石构造进入了石油矿藏。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速度发生突然变化,这个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就通过这个不连续面来划分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问:为什么通过地震波能够研究地球结构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33
2900
速度(千米/秒)
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图1.2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横波
纵波



顶 部
上 部
下 部


900Km
2900Km
地壳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
33Km
5100Km
图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叫做岩石圈。
A
B
C
D
岩石圈=A+B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内部圈层 不连续面 深度(km) 状态 特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900
33
地壳
地幔
地核
固态
固态
熔融状态
固态
1、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3、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磁场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内部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产生大量的能量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0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大气圈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圈的作用
①调节气温使地球温度变得和缓; ②提供氧气; ③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④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⑤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水 圈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
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的作用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通过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促进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等。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生物圈意义
①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力;
②促进太阳能转化; ③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
④改变地表形态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过渡区域。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1
4
2
3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概念和作用
生物圈概念和特点
地壳、地幔、地核
水圈概念和作用
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知识体系
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
然后左右摇晃。(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答案
x
跟踪训练
2018年3月30日,南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
35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解析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震源深度35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位于上地幔,故选B。
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解析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纵波传导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当横波又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左右摇晃。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