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放松;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政治
经济
社会
民族政权并立;政局逐渐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民族融合加强;科举制更加完善
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贸易发达;城市兴盛;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
1、时空观念: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2、史料实证:研读史料,梳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同时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3.历史解释:研读史料,深入理解两宋到元朝文化方面的新变化及其深远影响。
4、唯物史观: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学习重点:儒学的复兴
学习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
秦朝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宋明时期
产生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成为正统
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理学
(一)原因/背景:
材料一: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但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渐渐变得流于琐碎。
材料二: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道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材料三: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欧阳修《新五代史》
1、思想: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2、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3、经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需要重塑道德价值观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二)目的: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②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四)代表人物及流派: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程
颐
程
颢
张载
周敦颐
邵雍
北宋五子
朱熹
理学的
集大成者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道 佛
儒(根本)
目的
2、理学的口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3、思想主张:
阅读材料,总结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文集》
世界观/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认识论/伦理观:理是什么?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认识论/方法论:求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3、思想主张:
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五: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五: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人生观(个人)
阅读材料,总结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文集》
世界观/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
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认识论/伦理观:理是什么?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四: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五: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人生观(个人)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认识论/方法论:求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3、思想主张:
客观唯心主义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
消极:禁锢人的思想和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积极: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建设,树立和巩固社会基本价值观。
天理: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
违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含义:以三纲五常约束行为,压抑自己的人性
特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影响:
目标: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口号: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3、思想主张:
4、理学的推广:
程朱理学是如何在社会上推广的?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口号: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3、思想主张:
4、理学的推广:
5、理学的确立:
①南宋: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②元朝: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1241年)宋理宗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
元朝(中期)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1)吸收佛道因素,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2)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进一步伦理化
3)将儒学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世俗化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6、理学的特点:
7、理学的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积极影响?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上述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消极影响?
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①理学强调伦理道德修养,强化了封建秩序,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②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③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节操;
④理学中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身体力行意识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⑤崇尚仁义道德,重义轻利,自我约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消极:
①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积极: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7、理学的影响: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1、宋词
(1)产生:
(2)特点:
(3)代表:
唐朝后期出现,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抒发感情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2、元曲
(1)元散曲
①特点: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
②代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元杂剧(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①特点:成套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
②代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思考:宋词元曲发展繁荣的因素?
政治:宋朝政局相对稳定、“崇文抑武”、科举制发展、矛盾尖锐;
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抒发情感;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宋市民阶层兴起,文化娱乐需要
文化:理学的兴起发展、印刷业的发展
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3、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A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话本,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逐渐走向大众化和世俗化
【问题探究】中国文学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书 法 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 画
北宋宋徽宗 “瘦金体”
北宋四大家:苏、蔡、米、黄
元朝:赵孟頫
宋元以 山水画 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花鸟画和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风俗画兴起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绘
画
赵佶《写生珍禽图》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三、科技
3、指南针
1、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一)宋代的三大发明
1、印刷术
两个“变”:
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
2、火药
_____,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___ __
唐末
火箭
宋朝
___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
14世纪初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战国:发明司南
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指南针
北宋“指南鱼”
南宋“指南龟”
司 南(战国)
指南龟
指南鱼
探究:四大发明的影响
材料: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四大发明在欧洲文明产生以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积极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
结合材料分析四大发明外传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指南针:促使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对西欧的社会转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人类社会: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社会的进步。
1、沈括(北宋)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沈括
2、郭守敬(元朝)
制作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赤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历法《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简仪
3、王祯(元朝)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三、科技
(二)三大科学家
四、少数民族文字
朝代 文字 用途
辽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和进行文学创作
金 女真文字 在科举考试中用女真文字答题,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 西夏文 编著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元 畏兀体蒙古文 被用于修史,部分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八思巴文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四、少数民族文字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
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
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
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
以上文字的共通之处?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四、少数民族文字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宋词元曲、书法、绘画
科学技术:三大发明、三大著作
少数民族文字:契丹文、西夏文、
女真文、蒙古文
影响
背景、目的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小结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
典型例题
1、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与史实不符,故 D项错误。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故C项错误
A
宋代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回归先秦儒学,所以宋代儒学家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故A项正确;
典型例题
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答案B
不是材料的主旨
材料说的是君民关系,而不是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B
材料说的是君民关系,而不是说影响
2、朱熹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典型例题
3、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大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 )
A.科技发展推动理学发展
B.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
C.理学思想依据客观规律
D.沈括开启北宋理学之源
材料“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表明北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到了传统科技研究,故选B项
因果关系倒置
理学思想是唯心主义,没有依据客观规律
B
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