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3 19: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这几人是哪个时期的历史人物?
他们为什么被称为霸主?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代,同时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 秋
战 国
东 周
西周形势图
春秋初期形势图
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对比两幅图,结合材料,有什么发现?
周王室封地缩小,强盛诸侯渐多
王室衰微
诸侯国力量增强
王室衰微?
诸侯强大?
西周分封制,诸侯有随周天子作战等义务,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诸侯逐渐不再履行这些义务,地位大大降低。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变得强大起来。
经济发展与诸侯国的强大之间有什么关系?
经济的重大发展是怎样做到的?
冶铁技术
铁犁牛耕
水利工程
农业发展
原料
劳动力
市场
工商业发展
生产工具进步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诸侯强大?
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对政治造成影响?
生产力的提高,是否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
开荒,出现大量私田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农民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壮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生产力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变革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诸侯强大?
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对政治造成影响?
生产力的提高,是否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由多到少
材料: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犹其尊襄王也。
——刘向《战国策·韩策三》
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时间 国家 变法内容
战 国 魏 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之教;著《法经》;实行“武卒”制
楚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韩 大行“术”治;开垦荒地;兵器制造,军事改革
齐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广纳言路
赵 以能任官;着胡服,习骑射
燕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商鞅变法
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评价:
进步: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造成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但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
春秋时 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 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 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孔子 老子
思想背景 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创始学派 儒家学派 道家学派
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 “道”道法自然
政治主张 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2,小国寡民
哲学 对鬼神敬而远之;人本主义思想 “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史观;对立统一、以柔克刚、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
教育贡献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整理《诗》《书》《礼》《易》《春秋》
思想汇集 《论语》 《老子》
阅读“孔子和老子”部分内容,完成表格
百家争鸣
材料: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
背景:
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背景:各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的崛起: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不同的主张与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高了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
经济变动、政治变动——社会存在
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社会意识
决定
反作用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先义后利;性善论
荀子 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人性本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兵家 孙膑 战前准备;以少胜多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最后归宿,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各家在并立中争鸣,推动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轴心时代
公元前600至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百家争鸣的意义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小农经济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推行重农抑商,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工商食官”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封建制建立的大变革时代。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变法图强,打击了旧氏贵族,推动了社会转型。华夏观念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时代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