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 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导入新课
他本可以当东北王,安享权利与富贵,却毅然宣布“东北易帜” ;
他被骂“不抵抗将军”,也被赞“千古功臣”“学生的保护者”;
他活了101岁,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
探究: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
(1)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蓄谋已久)
(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4)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蓄谋已久
转嫁危机
有机可乘
●东三省面积为日本国土3.5倍。
●日本关东军兵力2.7万;中国东北军兵力20万。
思考: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事变后蒋至张的密电
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沈阳1931.9.19
长春1931.9
齐齐哈尔1931.11
锦州1932.1
哈尔滨1932.2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发给张学良密电
事变前: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事变后:
“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东北三省沦亡
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①“攘外必先安内”;②蒋介石认为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③幻想国联调解。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2、伪满洲国的建立:
1932年3月9日, 日本利用清皇族制造的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溥仪任“执政”、郑孝胥任“总理”,年号“大同”。
1934年1月,溥仪在日本的操纵下,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图为溥仪“登基”后着元帅装的留影
图为就任执政时的溥仪
3、日本的暴行:
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1932年9月16日,日军在中国抚顺屠杀了平顶山及附近村落3000多名村民,史称平顶山惨案
平顶山惨案
屠 杀 无 辜 人 民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奴化教育有四个层次,包括恐日教育、亲日教育、媚日教育以及崇日教育。这几个层次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体系”。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四年期间,日本从东北掠走煤二亿二千三百万吨,生铁一千一百万吨,钢五百八十万吨。
掠夺战略资源
推行奴化教育
4、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抗日义勇军住地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2年8月,赵尚志(前排中间拿马鞭者)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
杨靖宇(1905--1940)
赵尚志(1908—1942)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在白山黑水间战斗14年的东北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资料照片)
相关史事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蒋光鼐(nài)、蔡廷锴率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军被迫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5月,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蒋光鼐(1888年1967年)
蔡廷锴(1892-1968)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东三省沦陷后,日本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1935年五六月间,日本以武力相逼先后强迫南京国民政府达成“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日本。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华北危机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关史事
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 平静的书桌了。” ——北平学生
2、一二·九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地点:北平
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被镇压
2、一二·九运动
意义: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有何意义?
三、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张学良
杨虎城
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结合课后活动1,从社会矛盾、共产党、二人自身因素以及蒋介石进行分析)
(1)社会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
(2)中共感召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3)张学良、杨虎城(个人原因)
——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蒋介石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
(5)西安学生爱国请愿的推动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经过
结果
2.概况:(结合课本P89第一、二、三段内容,填一填下列表格)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爱国性质);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周恩来)
此年,斯人
张学良35岁
杨虎城43岁
蒋介石49岁
量较杂复的方各的后发爆事变安西
日本
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
南京国民政府
何应钦、戴季陶等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宋美龄、宋子文等亲美英派主张与张、杨谈判,和平营救蒋。
共产党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苏联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政治灾难,还会给日本一个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借口与时机,进而威胁到苏联在整个远东的利益
英、美为了维护两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不满,希望事变能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蒋背信弃义,软禁了张学良。后国民政府败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1975年,蒋介石逝世。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逝世,享年101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将军。
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杨虎城
张学良的幽禁岁月
西安事变后被迫出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迫出国“考察”。1937年,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1949年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军统局人员杀死,后被证实这次屠杀行动的终极命令者是蒋介石。
之前 西安事变 之后
国共关系 对峙、内战 和平解决
民众抗日 分散、自发的局部抗战
联合抗日
有组织有律
的联合抗战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根据表格,结合课本分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进逼华北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为主要矛盾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蒋、汪等叛变革命内战爆发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成
果
转
折
外
患
应
对
意
义
合作 内战 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成
果
国共两次合作历程
1.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东北的沦陷始于 ( )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 B. 1936年西安事变
C. 1937年七七事变 D. 1937年八一三事变
A
检测提升
2.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主要力量有( )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3.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的私人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他所评论的“某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巴黎和约”的签订
C.七七事变 D.九一八事变
A
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力图改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B.粉碎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企图
C.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实现共同抗日
D.粉碎日本想引起中国内战而趁机扩大侵略的企图
C
5.下图是我国近代重大周年历史事件。下列对空缺部分填写完全正确的是( )
A.①鸦片战争爆发②甲午战争爆发③一二·九运动
B.①金田起义②武昌起义③九一八事变
C.①洋务运动开始②中华民国成立③卢沟桥事变
D.①《天津条约》签订②黄花岗起义③一·二八事变
B
二次达标
1.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B
A
3.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
人是( )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部队组织起( )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B
A
5.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登载了一则重要新闻,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该新闻报道的事件应是(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百日维新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D
B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一、九一八事变
1、背景:蓄谋已久、转嫁危机、有机可乘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制造者
二、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
4、结果:东三省沦陷、华北危急
5、意义:成为起点、揭开序幕、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1、背景:华北危机
2、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口号(88页)
4、意义:揭露…、打击…、促进…
1、时间、地点、人物、目的(逼蒋抗日)
2、经过:张、杨实行“兵谏”,通电全国
3、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P89页最后一段
第18课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1)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
(2)军事行动—袭击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3)东三省沦陷、建立伪满洲国
3、经过:
日本侵略
中国抗争
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华北事变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西安事变
一二·九运动
板书设计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