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界者”钟扬》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重点字音、字形、词语等 2.文章的主要观点 3.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及作用 4.“探究新闻类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第6课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课文内容分析】
层次、内容
这篇人物通讯从钟扬的一个活动事件写起作为导入。这部分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拟南芥是全世界众多植物学家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二是钟扬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发现了它,三是钟扬把拟南芥移栽在西藏大学并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
作者借这个典型事件,合理又集中地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并自然地引出了对他的评论——“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作者的评论不仅高度概括地评价了钟扬的成就,揭示了这篇通讯题目中“探界者”的内涵,还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了解钟扬辉煌的人生历程。
在通讯的主体部分,作者从钟扬的人生经历和形象特点两个维度,分五个部分记述了钟扬作为“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
第一部分“‘英雄’少年”,介绍钟扬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钟扬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他还用两年的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在植物学领域作了充足的知识储备。正是这样的选择和努力,奠定了他成为杰出植物学家的基础。在性格上,他有外向热情的性格,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同时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敢想敢做。
第二部分“种子达人”,先写钟扬在上海生活条件的艰苦并以“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的评论,转入了对钟扬作为“种子达人”的叙写。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了“种子事业”,将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成果;阐述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意义;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的追求;在西藏采集种子获得的快乐、得到的惊喜与所冒的风险、付出的代价。最后,作者以现在这些种子“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指出钟扬工作的意义,并以“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揭示了钟扬作为科学家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钟扬的怀念。
第三部分“科学队长”,承接“种子达人”,写“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先写钟扬撰写的科普文字细腻而又富有文采,再追述其他部门对科普工作因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与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总是爽快地答应”对比,写出了钟扬对科普工作的热心及付出。作者从钟扬的学生“见证了导师这些年在科普这条路上的持续前行”的角度,分别写了钟扬在和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展科普工作,撰写、翻译、审校多部科普著作,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接盘’导师”中,主要写了钟扬作为教育专家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部分中,有一些典型的事例:对转导师学生的“接盘”与“兜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鼓励和帮助西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报考自己的研究生,等等。作者引用钟扬的话阐释了他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他从对植物学的理解出发,认为“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二是他更看重的是学生“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这正是钟扬的教育思想的内涵
第五部分“生命延续”,主要表现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他甘当先锋者的精神和行为。作者先通过钟扬对“长寿基因”的研究,引出他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作者引用钟扬的文章,写他以一个植物学家的视角,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一个物种中的先锋者会为整个群体乃至物种作出牺牲一样,他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实现“生命的高度”。正因为如此,钟扬才超负荷地工作,作者按时间安排列举了钟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紧张工作内容,以及他去世后尚未能完成的工作安排,表现了他不懈奉献的精神。最后,作者借钟扬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揭示了他的精神品格。
二、艺术特色
这篇通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文章开篇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再以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
如“科学队长”部分中,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奉献。
引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揭示其内在精神品格。如“种子达人”中,引用钟扬演讲中对收集种子工作价值的阐释,表现他对自己作为植物学家的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引用他调侃地谈收集种子的乐事,表现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在“‘接盘’导师”中,引用他以采集种子的标准来比喻培养学生的原则,切合他植物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双重身份。在这篇通讯的结束部分,引用钟扬说的话“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表现了他从专业角度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献身科学、胸怀人类的精神品格。
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对其成就的影响,引导读者思考德与才的关系。如写钟扬能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采集珍贵种子植物资源,是因为他对这个工作能造福苍生的认识,是因为他具有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的品质。又如写他毫无怨言地住在简陋的毛坯房里,他“对生活品质不讲究”和“对于‘种子’却一点儿也不将就”,是因为他具有不计名利、不懈奉献的精神。
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这篇通讯是作者在钟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访和搜集材料写成的。文中以钟扬亲人的回忆表现“‘英雄’少年”以钟扬西藏大学同事的回忆表现“种子达人”,以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部主任和一个中学生的回忆表现“科学队长”,以复旦大学同事们的回忆表现“‘接盘’导师”等,展现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这些回忆在叙述中自然融入了抒情与议论,感人至深,又启人深思。
【学情整体分析】
在信息传递多媒体、多平台的今天,新闻报道的形态已经产生了异化。高中生对典范的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缺少必要的了解。阅读新闻、辨析真假、获取信息以及体悟情感价值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学生也缺少足够的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能力还不够。可以通过一定学习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任务学习中获得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情感与思维力的双向能力提升。以此感知中国古诗词的深远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以诗歌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去指导学生赏读诗歌,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实现学生情感共鸣与生命意识的提升,意义重大。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任务专题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由诵读,结合小标题整体把握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弄清人物通讯报道的角度,即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2.引导明确人物通讯报道的主要写法,即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绘,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3.在看清共性的基础下,引导发现本课三篇文章的各自个性,感受丰富的写作个性和表现手法。
4.引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念。
5.指导评选优秀新闻作品,尝试写作人物通讯。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的主题是“劳动”,劳动乃立身之本,对劳动中的奉献、进取、创造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阅读和活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课堂契机,因势利导
学习本课,就是要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劳动,感受劳动的美与欢乐,学习劳动者的精神,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引导快速地读懂文章,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指导感知并运用人物通讯的写法。
3.组织人物通讯的评选和写作实践。
难点:相关人物通讯等实用性文体读写能力达成;人格塑造达成。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2018年获得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钟扬颁奖词:“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探界者”钟扬。
导入语二:
钟扬,生前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入选
“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教学策略:由颁奖词导入,是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信息提取、批判赏析的驱动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针对考试必考点,重点训练。立足课内。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精讲
纵观全文,厘清思路
1.《“探界者”钟扬》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探界者”钟扬》小标题是每部分的纲领,围绕小标题选材组材,使人物形象特点突出,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事迹更典型、更感人。
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题目“探界者”在此通讯中如何理解?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
(1)探学习工作之界。
(2)探植物学之界。
(3)探科普之界。
(4)探教书育人之界。
(5)探生命之界。
这些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结合以上2个方面,让学生概括总结本通讯的主旨,教师校正明确。
3.如何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文章先介绍钟扬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构建文章的总分结构。
然后以“‘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作为小标题,大致以钟扬的一生为经线,撷取钟扬一生中的朵朵浪花,来分别表现钟扬在不同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同时文章的五个小标题中,前四个小标题构成并列,最后一个小标题实际上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与总结,并照应文章的标题。所以文章采取的是纵横交错的结构。
教学策略:运用有助于理解行文特色的范例支架教学法,逐步实现预期效果,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提升欣赏与评价、直觉与灵感的素养。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纵观全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初步领会文章的布局谋篇技巧,为下一步纵深探究作铺垫。这个过程可提升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
细读文本,思考启迪
1.一个人的生命,能够记录到怎样的巅峰?
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他攀登到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一颗平凡的种子,可以为民族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光亮?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他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说:“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在艰苦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遒劲。”他一直在挑战生命的高度,也探到了生命的极限——在遭遇多次生命的险情后,他53岁的生命在奔波途中遭遇车祸,罹难而止。他的话语仍在人们耳边回响,他采集的珍贵种子在静静休眠,等待再次绽放。他就是西藏学科“神话”推动者,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
联系上下文,诵读和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们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而钟杨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运用了肖像描写,“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
“磨白”说明钟扬在西藏工作的时间之长,“长期痛风”说明体力透支之大,执着于事业不畏艰难,更为直观地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
(2)钟杨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语言描写,刻画了钟扬作为教育专家热爱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3)脑出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千部。
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从侧面更为客观地展现了钟扬在身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仍拿生命做赌注,奉献科学事业,执着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精神。
教学策略: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然后深入探究课文,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探索世界,在各抒己见中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同时也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