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山谷静悄悄》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音乐 学段: 3-6年级 年级 四年级
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演唱相关内容:感受与欣赏、表现领域中的综合性艺术表演
教材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山谷静悄悄》
——四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 以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唱歌教学研究成果提出的唱会歌、唱好歌课时目标观点为指导思想,根据作品特点和学情实际,合理组织教学资源,理性设计教学活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紧密围绕聆听、模仿、对比等音乐活动感受节奏、节拍、和音乐中的强弱变化,由浅入深地学会歌曲,进而唱好歌曲,最终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的理论设计教学。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并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要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的节奏、稍弱的音量,把我 图1.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中,而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音,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 “花”、直至“溪流” 、“野兔” 动感不断增强。在四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丰富的想象。 图2.(二)学生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分析本教学设计对象为四年级(3)班,学生总数为27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7人。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2.演唱能力分析(1)音准问题: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有部分大跳音程,学生在进行视唱时可能会出现音准问题。(2)高音区演唱问题:本班学生声音柔和,但不够明亮,高音的演唱一直是他们在演唱中的难点。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出现气息支撑不够的问题。(3)声音强弱控制问题:学生能够掌握p(弱)和f(强)的声音控制,在处理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方面,上学生容易表现成突强突弱。3.学生课外音乐学习分析课前经调查有利的学生资源如下:课外学习音乐 合唱团参加人数 5人占全班百分比 18.5%(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教学方式说明难点前置从课堂开始的问好歌就采用歌曲最后一句的旋律,直接引出本堂课的重难点渐强和渐弱;接着聆听歌曲的第一乐段并随琴哼唱;第二乐段让学生模仿地质队叔叔敲铁锤的动作辅助音高。2.教学手段说明通过对比聆听感受力度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力度的变化。适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及钢琴伴奏辅助教学。技术准备1.运用overtrue打谱软件制作歌曲歌谱。2.搜集相关图片,并进行整理。3.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响。4.搜集并练熟歌曲《山谷静悄悄》钢琴伴奏谱。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本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喜欢唱歌,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声音演唱,基本没有喊唱现象。 问题 对策渐强渐弱演唱不准确。教师提示并示范后,学生模仿练唱。 图3.2.引领学生感知渐强渐弱的特点,明确演唱方法后,练习并巩固。3.教师模仿学生的演唱及老师正确的演唱,学生聆听对比后,练唱并巩固。2.弱起小节进入不准确。引领学生观察歌谱,明确弱起小节。 图4.2.引领学生在第一拍呼吸,第二拍准确进入。3.结合4/4拍的强弱规律,让学生在弱拍起。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感受歌曲《山谷静悄悄》轻柔、优美的情绪特点,体会歌曲表达出的神秘、美妙、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激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首先学习歌曲最后一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演唱难点渐强和渐弱,接着把歌曲分为两个乐段进行学唱,学唱时使用动作、表情和画旋律线等教学手段辅助音准,最后达成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力度记号,并能准确地运用。 2.能够在歌曲演唱中准确的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3.能够用轻盈、饱满、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力度记号的掌握以及歌曲的演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 (二)教学难点: 1.力度记号的识记和运用。 2.休止符乐句的掌握和演唱。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一)接触训练导入【环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或者力度变化,并熟悉歌曲最后一句的旋律。【设计说明】通过学习师生问好歌,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最主要的重难点渐强渐弱的运用,并完成最后一句的旋律学习。活动1.0师生问好1.学唱师生问好歌图5.(1)教师活动:演唱师生问好歌。图6.(2)学生活动:跟着老师学唱问好歌。 可能出现的问题:弱起小节进入不准确。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划拍,在第一拍时呼吸,第二拍准确进入。2.学唱渐强渐弱(1)教师示范前问题:同学们,你们听一听老师的演唱在声音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活动:老师示范问好歌,引导学生发现声音强弱的变化。 可能出现的回答:渐强、渐弱。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只能说出声音的“f”强和“p”弱。 解决办法:教师可通过加上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演唱。板书: 图7.(2)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表现渐强和渐弱?可能出现的回答:拍手、跺脚等。 教师活动:通过手势带领学生通过拍手表现渐强和渐弱。 学生活动:学生看老师手势的指示,通过拍手来表现且进一步感知渐强、渐弱。学唱歌曲【环节目标】喜欢歌曲,唱会歌曲。【设计说明】学生借助聆听体验、模唱、画旋律线的方式,熟练唱会歌曲。活动2.0初次聆听,熟悉歌曲旋律聆听第一乐段(1)聆听前问题: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山谷里看看,请大家听听山谷里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图8.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的第一乐段,带图片。 可能出现的回答:薄薄的雾,淡淡的烟,紫杜娟,红梅花,小溪流,小野兔。图9.(2)学生活动:随琴用“lu”哼唱第一乐段旋律。 教师语:这是山谷的第一乐段,表现了山谷里的自然之美。2.聆听第二乐段(1)聆听前问题:山谷里真是静悄悄的吗?图10.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的第二乐段,带图片。可能出现的回答:不是。老师语:地质队叔叔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探测资源,为祖国做贡献呢!活动2.1学唱乐曲的最后一句,解决重难点句。1.学唱乐曲最后一句图11.(1)教师活动:教授学生模仿小铁锤。 学生活动:听到小铁锤的声音时模仿动作。 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仿敲击小铁锤的时候学生容易在最后一乐句的第一拍进入。 解决方法:教师在最后乐句的第一拍做一个“嘘”的动作。(2)教师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力度记号渐强渐弱和第一拍的休止符,并为学生示范最后乐句的演唱。(3)学生活动:学唱最后乐句。 教师活动:为学生弹奏最后乐句的钢琴伴奏。活动2.2完整聆听歌曲1.完整感受歌曲(1)教师活动:完整播放歌曲音频。 聆听前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可能出现的回答:优美的、抒情的(2)学生活动:完整聆听,跟伴奏默唱。活动2.3难句学唱。1.对比学唱第二句和第四句图12.(1)教师活动:用“lu”哼唱第二句和第四句(2)提出问题:这两句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并思考 可能出现的回答:第二句优美,第四句活泼。图13.(3)师生活动:老师带领学生画出第二句(用线条表示)和第四句(用方块表示)的旋律线,边画边哼唱。 提出问题:发现这两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可能出现的回答:旋律相同,节奏不同。 图14.(4)教师活动:代入歌词教唱第二句和第四句。 学生活动:唱准难句。可模仿小铁锤的动作,唱第四句,辅助音高。活动2.4完整学唱歌曲图15.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1)师生活动:师生对唱,教师问学生答,最后一句共同演唱。 师生活动:师生对唱,学生问教师答,最后一句共同演唱。(2)师生活动:随钢琴伴奏完整表现。(3)学生活动:随钢琴分小组进行对唱。(4)师生活动:随音频伴奏完整表现。(5)学生活动:随音频分小组进行对唱。(三)小结同学们,你们歌声中的山谷美不美呀?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爱心才会更加的美丽,让我们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结束这节课吧!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本课教学设计学习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鼓励性语言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及时监听学生的演唱,在学唱过程中从唱会目标音高、节奏准确,词曲对应无误方面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表现歌曲过程中从歌曲结尾处理声音控制、学生表情等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促进唱会、唱好教学目标的达成。(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采用自评的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发现自己演唱中的问题,根据学生准确的自评和学习需求,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量规:1.学生能否准确掌握渐强渐弱的演唱,同伴间的相互观摩与评价。2.学生能否正确掌握高音区的演唱技巧,教师及时地给予评价。3.学生能否自信地完整表现歌曲,教师准确地给予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一)以唱会歌、唱好歌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关注唱歌教学实效本教学设计以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唱歌教学研究成果唱会歌、唱好歌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明确唱会歌、唱好歌标准的基础上,加强监听意识,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关注各教学环节目标的达成,从而关注唱歌教学实效。(二)根据歌曲特点和学生原有基础,理性设计表现歌曲活动本课教学设计在对歌曲准确、全面透彻分析及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储备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师生问好歌,将重难点乐句旋律提前学习,让后面的歌曲学唱更为轻松。巧妙利用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动作辅助音准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地质队叔叔敲小铁锤的动作,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动作来感知音高的走向,将难句唱准,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优势 1.通过课堂一开始学习的师生问好歌,将重难点乐句旋律提前学习,让后面的歌曲学唱更为轻松。 2.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地质队叔叔敲小铁锤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动作来感知音高的走向,从而将难句唱准。 3.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设计很有实效性。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用最简便、最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较为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足在歌曲渐强渐弱时演唱不够完美,个别学生演唱缺少气息支持。使得在听觉上稍显生硬。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识谱教学,使得个别学生音准不好。本班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歌唱时比较拘谨,教师缺少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由于录课室桌椅普遍偏高,使得一些矮小的同学坐姿不正确。(三)改进措施1. 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良好歌唱习惯与方法教学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如运用气息支持歌唱。2.注重学生平时的识谱教学,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识谱能力。 3. 加强演唱技能的训练,结合歌曲特点设计相关演唱技能练声曲,努力提高学生演唱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演唱方法与技巧,提高歌曲演唱的表现力,以切实做到有表情的演唱。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