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教学设计
课 型: 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七册第八课歌曲《荡秋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
教材分析:
歌曲《荡秋千》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七册第八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仡佬族风格的童谣,曲调活泼、节奏明快,生动反映了仡佬族小朋友愉快地荡秋千的生活场景。歌曲2 / 4拍,五声宫调式,单乐段结构,结构方整而短小,共六个乐句,第四乐句是第一乐句换头不换尾的重复,而第五、六乐句是第二、三乐句的完全重复。旋律进行中有六度、七度、八度大跳,展现出秋千“上下来回”荡来荡去的惊险情景,表现了孩子们荡秋千时愉快的心情。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对音乐的兴趣,能自信地、有表情的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作活动。
2.设计理念
音乐教学过程以审美体验价值为取向,审美体验是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本节课音乐教学设计体现了音乐教学是学生体验美、发现美、
创造美的过程,是从倾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线的审美教育活动。特别是突出了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受制于知识、技能训练的消极受教育者,而是在师生交互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自觉自由地感受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并且以独特的个性方式创造音乐美。充分体现以小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特征和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3.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入小学中段的学习,即音乐学段第二个阶段,与一二年级相比有了飞跃式的变化。一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原先有着好奇、好动的身心特点的他们,已经由于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而使得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一二年级的音乐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音准、节奏都较之前一阶段有了一定的提升,接触、学习、感受了更加紧密的节奏、表现不同的力度以丰富音乐作品,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4.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探索仡佬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音乐活动中熟悉歌曲旋律、观察曲调与乐句特征,通过想象、歌唱、对比、节奏、表演、评价活动,唱会、唱好歌曲。
(3)知识与技能:能用饱满的情绪、优美亲切的声音,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荡秋千》,并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歌曲的曲调、节奏及情绪。唱准歌中六度、七 度、八度大跳音程,了解休止符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唱好“嘎吱”二声部。
5.教学重点
能用饱满的情绪、优美亲切的声音,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荡秋千》,并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歌曲的曲调、节奏及情绪。
6.教学难点
唱准几处大跳的音程、休止符;在听辨中找出重复出现的乐句;唱好“嘎吱”二声部。
7.教学方法
力图体现“感性”的学和“理性”的教。
(1)“感性”的学,力图体现在运用节奏、律动、情境来激趣促学以及通过简短、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走进仡佬族,走进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的学习。
(2)“理性”的教,体现在教师对隐藏在音乐活动背后知识技能的达成,有目的地引导。如在情境中对发声练习的引导,对八度大跳音程的练唱,对节奏、节拍的感受,休止符作用的体会,尝试二声部合唱等。力求“情”、“知”互促,和谐发展。
二、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的音乐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仡佬族的相关文化及音乐特点, 钢琴等。
三、教学过程
(一)节奏模仿,参与音乐
1.教师拍出四二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观察总结。
2.师:“声音还会出现在游戏里,在荡秋千时你会听到什么声音?”学生模仿荡秋千的身体动作和听到的声音,并加入在节奏里。
3.用声音体验仡佬族人们站着荡秋千时大幅度摆荡的感觉,解决歌曲中八度音程难点。
4.师生合作,学生演唱“嘎吱”的声部,教师有节奏的读歌词,初步建立二声部。
5.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教师引导声部合作,相互倾听。
(二)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1.初听歌曲,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情绪。提问:听到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仡佬族,揭示课题。提问:你对仡佬族有什么了解?
3.模唱旋律,画旋律线,感受荡秋千是上下起伏的感觉。
4.跟琴唱谱,说说歌曲分为几个乐句?找出重复的乐句。
5.观察旋律线,哪一句的起伏摆荡最大,找出来,唱一唱。解决六度、七度教学难点。
(三)学唱歌曲,表达情感
1.跟琴填唱歌词,找出有困难的地方。
学生提出困难部分教师帮助强化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休止符在歌曲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秋千荡得很高,紧张得心跳都要停止了。)
2.加入二声部,师生交流并尝试。要求:相互倾听,音色和谐。
(四)创设情境,演绎歌曲。
1.学习仡佬族酒礼舞基本律动动作。跟着音乐走进仡佬族。
2.师生围圈载歌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