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6现代文&文言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11小题)
1.(2020 淮阳区)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朱自清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3)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2.(2020 淮阳区)课外阅读。
阳光下的守望
邱萍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 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在词的上面画“√”。
(2)第⑤段中当母亲昏迷不醒的时候,医生为什么还在“微笑”呢?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母亲全身被汗水浸湿的样子非常好笑。
B.看到大家都来帮助这个昏倒的母亲,医生感到很欣慰。
C.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醒。
D.因为母亲的孩子在考场上取得了好成绩,医生为她感到高兴。
(3)段①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主要是从 、 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4)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 ”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
(5)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3.(2021 沈丘县)课外阅读。
学与问(节选)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第一自然段中的“道理”具体指 。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一: 。
事例二: 。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读了文章,我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沈括是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有 。
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5)填到文中的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说你的看法。
。
4.(2021 鹿邑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司空见惯”的意思是 ,写一个与“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
(2)“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
(3)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含义:
启发:
5.(2021 鹿邑县)【现代文阅读】
试
①再过三天,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 土气点,手脚 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②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一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③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luò là)四的?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不会的。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的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④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她恨恨的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⑤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做人起头,路正长着呢!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⑥“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元钱?”
⑦“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⑧“不,我已经将10元钱还给你了!”
⑨“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
⑩“早上7点,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sāi sài sè),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7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捡到的10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chuāi duān)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
(1)在第1自然段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小保姆的日常表现(限于十个字以内)是 。
这钱藏着一种心计,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心计”指的是 。
(4)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5)题目“试”蕴含两层含义,仔细读文章,说说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6.(2021 商水县)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rēng réng) 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带 戴) 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详 祥) 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jū jù) 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字或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 匆匆——
(3)节选内容主要写了 。
(4)在选文中法官的“怒气冲冲”与李大钊的 形成对比,表现了李大钊 。
(5)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李大钊这样的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还知道哪些革命烈士,请列举一个,并简要写出他的英雄事迹。
(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你想对李大钊这样的革命烈士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7.(2021 商水县)
永不贬值的财富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家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了。
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领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2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拿着买本书吧。”
2元钱?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 。
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2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2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在叙述“帮我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父老乡亲往我家送钱,详写了瞎婆婆来我家送钱,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3)读文章第3自然段,在末尾的横线上补全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当时“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4)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示?请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8.(2022 项城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作者的观点是“ “,选文中作者用 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
(2)第二自然段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这句话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加点的“许多”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事例不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哥白尼因坚持“日心说”而遭到教会势力的迫害。
B.鲁班受到野草叶子上的小齿的启发,经过研究发明锯子。
C.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经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D.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徙枯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9.(2022 项城市)
门边有个位置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在门外脱下鞋子,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纯净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他听了,得到安慰似的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位师傅扛着一桶水进来。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浓烈的气味。”
④怒火中烧,我伸手就打。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嘛?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我一下子呆住了,尴尬地止住了手。但心里还存着侥幸,希望走到门边的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歉疚地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⑤夜里,我跟孩子说:“儿子,这次我真的不能原谅你,这位送纯净水的师傅,也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他将一桶水送到这里,爬上五楼,一桶水只赚一块钱,流了多少汗?”儿子很委屈:“我只说臭,又没说其他的,你却要打我?”许多事,许多心情,他这个年龄,显然不懂。
⑥再来的时候,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窸窸窣窣弄了好长时间。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在彼此间心照不宣。我劝他无须这样细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⑦门边有个位置!坐在沙发上抽烟,我忽然产生灵感。于是,和儿子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站在门槛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我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吗?
⑧几天前,我在小区散步。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道:“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我脸一红,那点微不足道的方便,竟然被郑重地提起。
⑨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愤怒的情绪非常强烈。
②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
(2)默读短文,根据提示,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送水师傅的经历: →师傅被儿子嫌脚臭→ →师傅在门口装水
“我”的心理感受:过意不去→ → →感动欣慰
(3)从全文看,题目中的“位置“既指 ,又指 。
(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文中“儿子”的同龄人,你想对文中的“儿子“说些什么?
10.(2022 鹿邑县)说明文阅读:“冬眠”技术或颠覆未来的太空旅行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可以在危机时刻休眠。其实,这并非只是一个幻想,而是全球宇航员的真实愿望,从登上飞船就倒头大睡,一觉醒来已到达目的地,太空旅行就像乘坐高铁软卧那样“夕发朝至”,岂不美哉!
但是,怎样才能使宇航员在健康状态下长期熟睡?如果人类能像熊一样冬眠几个月,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都在研究控制宇航员“冬眠”的载人深空探测技术。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冬眠不是冷冻,只是通过适当降低体温,使宇航员的新陈代谢变得“迟钝”,这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物资消耗减少。同时,冬眠的宇航员不需要太大的活动空间,整个航天器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大幅度减小,辐射防护的技术难度显著降低,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冬眠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而且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
欧洲航天局(ESA)成立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题小组”,希望使其成为现实。日前,专题小组研究了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的可行方案,设计了初步的航天器冬眠居住模块草图。研究发现,通过宇航员冬眠,航天器的质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根据ESA公布的草图,整个冬眠居住模块为圆柱形,直径仅有5.9米,高度仅为5.33米,拥有生命保障、居住、储藏、工作等9个系统隔间,能够满足6名宇航员需求。如果不使用冬眠技术,整个居住模块的直径和高度要达到8﹣9米,体积达到前者的3倍。ESA希望能在未来20年实现载人冬眠火星探测。愿景虽好,但拦在路上的重重技术障碍却不可小觑。
(1)开头提到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有什么作用?
(2)宇航员冬眠的好处有哪些?
(3)第五自然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
(4)宇航员冬眠的技术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发挥联想,写出两条。
11.(2022 鹿邑县)记叙文阅读:一棵核桃树
我家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 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了一棵树。
孩子四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爸爸,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忱郁起来,我还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樱桃树。爷爷走后,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有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画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画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十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 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确实如此啊!自古及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1)全文围绕一件什么事展开?
(2)这棵树先后被人看成了哪几种树?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枣树→ → →
(3)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冠李戴”的含义是 。
(4)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5)举出一个实例证明你所知道的“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6)本文是怎样以小见大,借物喻人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2022 鹿邑县)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③之。杨朱曰:“子无④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⑤使⑥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②缁(zī):黑色。 ③扑;打。④无:不要。⑤向者:刚才。⑥使:假使。
(1)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素衣而出(衣服)
B.衣缁衣而反(返回)
C.迎而吠之(叫)
D.岂能无怪哉(怎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2)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3)这则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3.(2021 沈丘县)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 (季节)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 、 、 、 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 (用诗句回答)。
(2)对比这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春夜洛城闻笛》 《钱塘湖春行》
诗的体裁不同
表达的情感不同
给人的感受不同
(3)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诗人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丽的景象
B.《钱塘湖春行》结尾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C.《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D.《春夜洛城闻笛》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1小题)
1.(2020 淮阳区)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朱自清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3)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开头所写景物“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归纳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选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联系上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逝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归纳即可。
(3)本题考查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的具体可感。说明太阳移动的快,表达了感慨之情。
故答案为:
(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
(3)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的具体可感。
2.(2020 淮阳区)课外阅读。
阳光下的守望
邱萍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 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在词的上面画“√”。
(2)第⑤段中当母亲昏迷不醒的时候,医生为什么还在“微笑”呢?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因为母亲全身被汗水浸湿的样子非常好笑。
B.看到大家都来帮助这个昏倒的母亲,医生感到很欣慰。
C.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醒。
D.因为母亲的孩子在考场上取得了好成绩,医生为她感到高兴。
(3)段①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主要是从 神态 、 外貌 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4)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 ”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
(5)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解答】(1)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凝重:表示神态的词语,指厚重,沉重。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结合句意应选“凝重”。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杂乱:多而乱,没有秩序或条理。本句中描写的是母亲头发的样子。故选“凌乱”。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结合句意应是“漠然”。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母亲在炙热的阳光下的坚守,终于使她昏迷不醒。当医生检查之后明白这是母亲的着急和对儿子的挂念引发的暂时休克,虽然昏迷但精神还是高度集中在考试的儿子身上,只要是听到儿子的消息,她就会醒来的。所以医生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她醒来。故选C。
(3)考查了对人物描写的理解。描写人物一般从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这两句话是对母亲神态和外貌的描写。
(4)考查对内容的评析,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母亲在烈日下只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感动的原因是:母亲此时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她强忍着干渴,也不离开半步。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纵观全文可知,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守望的是孩子能早日凯旋,守望的是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前程。
故答案为:
(1)凝重 凌乱 漠然;
(2)C;
(3)神态 外貌;
(4)“母亲在烈日下只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感动原因:母亲此时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她强忍着干渴,也不离开半步。
(5)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守望的是孩子能早日凯旋,守望的是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前程。
3.(2021 沈丘县)课外阅读。
学与问(节选)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第一自然段中的“道理”具体指 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 。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一: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勤学好问的故事 。
事例二: 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小时候爱问问题、爱思考的故事 。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读了文章,我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寺庙里的气温比山下要低得多 。
(4)沈括是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有 C 。
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5)填到文中的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B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说你的看法。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可知,第一自然段中的“道理”具体指 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可知,事例一主要写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勤学好问的故事。阅读句子“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可知,事例二主要写了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小时候爱问问题、爱思考的故事。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知,造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寺庙里的气温比山下要低得多。
(4)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即:沈括是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有《梦溪笔谈》,故选C。
(5)考查学生补全句子的能力。阅读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可知,文中应填写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6)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故答案为:
(1)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勤学好问的故事。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小时候爱问问题、爱思考的故事。
(3)寺庙里的气温比山下要低得多;
(4)C;
(5)B;
(6)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4.(2021 鹿邑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司空见惯”的意思是 指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写一个与“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习以为常 。
(2)“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指的是 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 ,“!”指的是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真理 。
(3)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波义尔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的现象,发现石蕊地衣中的紫色浸液的特性,制成了石蕊试纸,并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启发: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词语本义,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司空见惯”的意思是指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其近义词可以是“习以为常”。
(2)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才有可能找到真理。所以句中的“?”指的是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意思对即可);“!”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真理(意思对即可)。
(3)考查理解概括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段意。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波义尔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的现象,发现石蕊地衣中的紫色浸液的特性,制成了石蕊试纸,并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4)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读懂文本,掌握文章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阐述句意。“一百个问号”指的是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本语段通过写波义尔发明石蕊试纸的经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解答“读文章之后受到的启发”这类题时,首先要掌握文章的主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感悟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指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习以为常;
(2)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真理;
(3)波义尔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的现象,发现石蕊地衣中的紫色浸液的特性,制成了石蕊试纸,并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4)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5.(2021 鹿邑县)【现代文阅读】
试
①再过三天,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 虽然 土气点,手脚 却 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②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一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③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luò là)四的?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不会的。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的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④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她恨恨的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⑤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做人起头,路正长着呢!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⑥“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元钱?”
⑦“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⑧“不,我已经将10元钱还给你了!”
⑨“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
⑩“早上7点,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sāi sài sè),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7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捡到的10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chuāi duān)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
(1)在第1自然段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小保姆的日常表现(限于十个字以内)是 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 。
这钱藏着一种心计,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心计”指的是 主人对她的测试。 。
(4)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 她捡钱被保姆看到,中了保姆的计 ,根本原因是 为不尊重、信任别人而羞愧 。
(5)题目“试”蕴含两层含义,仔细读文章,说说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解答】(1)考查了关联词语,“样子土气点”与“手脚很勤快”之间是转折关系,可用“虽然……却……”连用。
(2)考查了汉字读音。落:luò衰败:没(mò)~.lào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枕”、“落炕”等。là丢下,遗漏:丢三~四。故选“là”;
塞:sāi 堵,填满空隙:堵~漏洞。sài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关~.sè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阻~.语~.故选“sè”;
“揣”读“chuāi”。
(3)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可知小保姆的日常表现是“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
结合女主人进行金钱测试举动可知“心计”指主人对她的测试。
(4)考查了句子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结合短文最后一段可知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她捡钱被保姆看到,中了保姆的计,根本原因是为不尊重、信任别人而羞愧。
(5)考查了对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读全文可知女主人故意丢钱对保姆进行金钱测试,保姆得知真相后,生了一计,捡起钱故意丢在楼梯口对女主人进行道德测试,以此告诉女主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1)虽然……却……;
(2)là sè chuāi
(3)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
主人对她的测试。
(4)她捡钱被保姆看到,中了保姆的计。 为不尊重、信任别人而羞愧。
(5)一是金钱测试;二是信任、品德、尊重的测试。
6.(2021 商水县)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rēng réng) rēng 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带 戴) 带 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详 祥) 详 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jū jù) jū 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字或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 依旧 匆匆—— 匆促
(3)节选内容主要写了 在法庭上,李大钊先生和家人相见的情景 。
(4)在选文中法官的“怒气冲冲”与李大钊的 沉着安定 形成对比,表现了李大钊 不惧死亡,坚贞不屈的精神 。
(5)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李大钊这样的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还知道哪些革命烈士,请列举一个,并简要写出他的英雄事迹。
黄继光烈士在抗美援朝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
(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你想对李大钊这样的革命烈士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李大钊爷爷,您知道吗?您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取得了胜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盛世和谐的中国、人民幸福的中国。中国的繁荣昌盛是您和像您一样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你们,哪能成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言。
【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辨析。“仍”的读音为“réng”,划掉“rēng”。戴:把东西加在 头、脸、颈、胸、臂、手等处。带:引导,领。结合语境选择“戴”,划掉“带”。“慈祥”的意思是和蔼可亲,故选择“祥”,划掉“详”。“据”的读音为“jù”,故划掉读音“jū”。
(2)考查学生写近义词的能力。仍旧:依旧。故近义词为“依旧”。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故近义词为“匆促”。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节选内容主要写了在法庭上,李大钊先生和家人相见的情景。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在选文中法官的“怒气冲冲”与李大钊的“沉着安定”形成对比,表现了李大钊不惧死亡,坚贞不屈的精神。
(5)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示例:黄继光烈士在抗美援朝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
(6)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段内容回答即可。示例:李大钊爷爷,您知道吗?您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取得了胜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盛世和谐的中国、人民幸福的中国。中国的繁荣昌盛是您和像您一样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你们,哪能成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言。
故答案为:
(1)rēng 带 详 jū;
(2)依旧 匆促;
(3)在法庭上,李大钊先生和家人相见的情景;
(4)沉着安定 不惧死亡,坚贞不屈的精神;
(5)黄继光烈士在抗美援朝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
(6)李大钊爷爷,您知道吗?您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取得了胜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盛世和谐的中国、人民幸福的中国。中国的繁荣昌盛是您和像您一样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你们,哪能成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言。
7.(2021 商水县)
永不贬值的财富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家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了。
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领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2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拿着买本书吧。”
2元钱?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 。
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2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2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瞎婆婆将辛辛苦苦卖地瓜皮子得来的一元钱资助我上大学,我永远珍藏着这一元钱,并将它当做永远的财富。
(2)本文在叙述“帮我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父老乡亲往我家送钱,详写了瞎婆婆来我家送钱,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更好地表现出“永不贬值的财富”或主题表达的需要。
(3)读文章第3自然段,在末尾的横线上补全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当时“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奶奶,谢谢您的一片心意,将来我也会做一个像您一样人。
(4)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它既指来之不易的一元钱,又代表瞎眼婆婆真诚的爱心。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示?请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瞎婆婆用被人欺骗的两元钱,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爱,她虽然渺小,但却以高贵无私的行为对比了商贩的渺小,让我们懂得了爱的重要。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瞎婆婆;事件是她在我上大学时资助了辛苦挣来却被人欺骗的一元钱;结果是:我明白她的一片心意,永远珍藏这钱,并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据此整理出答案。
(2)考查故事情节的作用。本文重点表现瞎婆婆在自己被人欺骗的情况下还想着去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所以瞎婆婆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乡亲往我家送钱应是略写,而瞎婆婆来我家送钱则应详写。
(3)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注意结合瞎老太太的生活处境和当时的情景,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当时的我可能会想:奶奶谢谢您的一片心意,将来我也会做一个像您一样人。
(4)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句子的比喻或引申义有所掌握。“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2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2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联系全文可知,它既指来之不易的一元钱,又代表瞎眼婆婆真诚的爱心。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以“爱”为中心来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瞎婆婆将辛辛苦苦卖地瓜皮子得来的一元钱资助上大学,我永远珍藏着这一元钱,并将它当做永远的财富;
(2)更好地表现出“永不贬值的财富”或主题表达的需要;
(3)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奶奶,谢谢您的一片心意,将来我也会做一个像您一样人;
(4)它既指来之不易的一元钱,又代表瞎眼婆婆真诚的爱心;
(5)瞎婆婆用被人欺骗的两元钱,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爱,她虽然渺小,但却以高贵无私的行为对比了商贩的渺小,让我们懂得了爱的重要。
8.(2022 项城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作者的观点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选文中作者用 用波义耳的“石蕊试纸实验” 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
(2)第二自然段中的“?”指的是 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指的是 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这句话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加点的“许多”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事例不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A.哥白尼因坚持“日心说”而遭到教会势力的迫害。
B.鲁班受到野草叶子上的小齿的启发,经过研究发明锯子。
C.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经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D.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徙枯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作者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文中作者用波义耳的“石蕊试纸实验”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第二自然段中的“?”指的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指的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这句话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阅读句子“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可知,“许多”表示很多的意思,说明波义耳进行了很多次试验,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句意就会发生改变。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作者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哥白尼因坚持“日心说”而遭到教会势力的迫害”这个事例不能证明作者观点。故选A。
故答案为: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用波义耳的“石蕊试纸实验”;
(2)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3)不能去掉。许多”这个词语说明波义耳进行了很多次试验,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句意就会发生改变。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A。
9.(2022 项城市)
门边有个位置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在门外脱下鞋子,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纯净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他听了,得到安慰似的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位师傅扛着一桶水进来。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浓烈的气味。”
④怒火中烧,我伸手就打。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嘛?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我一下子呆住了,尴尬地止住了手。但心里还存着侥幸,希望走到门边的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歉疚地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⑤夜里,我跟孩子说:“儿子,这次我真的不能原谅你,这位送纯净水的师傅,也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他将一桶水送到这里,爬上五楼,一桶水只赚一块钱,流了多少汗?”儿子很委屈:“我只说臭,又没说其他的,你却要打我?”许多事,许多心情,他这个年龄,显然不懂。
⑥再来的时候,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窸窸窣窣弄了好长时间。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在彼此间心照不宣。我劝他无须这样细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⑦门边有个位置!坐在沙发上抽烟,我忽然产生灵感。于是,和儿子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站在门槛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我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吗?
⑧几天前,我在小区散步。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道:“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我脸一红,那点微不足道的方便,竟然被郑重地提起。
⑨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愤怒的情绪非常强烈。 怒火中烧
②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 心照不宣
(2)默读短文,根据提示,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送水师傅的经历: 师傅脱鞋进客厅装水 →师傅被儿子嫌脚臭→ 师傅带鞋套进门 →师傅在门口装水
“我”的心理感受:过意不去→ 怒火中烧 → 心生不安 →感动欣慰
(3)从全文看,题目中的“位置“既指 饮水机在门边摆放的位置 ,又指 体谅他人,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
(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文中“儿子”的同龄人,你想对文中的“儿子“说些什么?
【解答】(1)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文中形容愤怒的情绪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怒火中烧”。文中意思“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的词语是“心照不宣”。
(2)本题考查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阅读文章可知,送水师傅先是脱鞋进客厅装水,师傅被儿子嫌脚臭,后来师傅带鞋套进门,在儿子嫌弃师傅脚臭时,“我”怒火中烧,在送水师傅戴上鞋套以后,“我”对师傅是心生不安。后来,“我”把饮水机放在门口的位置,方便师傅换水,也不需要再戴鞋套了。从整篇文章可知,引发故事发生变化的关键事件是儿子嫌弃师傅脚臭。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位置”表面是指饮水机在门口摆放的位置;暗指一个人体谅他人,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4)考查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从文中句子“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说明作者怕儿子说话会伤害到送水师傅,想提醒儿子别再往下说,也体现了作者是一个善解人意、关注细节,能体谅别人的人。而文中的“我”和送水师傅的言行都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体察别人难处的心。
(5)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的能力。围绕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心中给人留个位置”(即关心他人)来写,注意要用同龄人的口吻对“孩子”说话,从“体谅、尊重大人”等角度来说。语言表达要连贯,表述准确即可。
故答案为:
(1)怒火中烧 心照不宣;
(2)师傅脱鞋进客厅装水 师傅带鞋套进门 怒火中烧 心生不安;
(3)饮水机在门边摆放的位置 体谅他人,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4)是一个善解人意、关注细节,能体谅别人的人。
(5)一个人必须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知道他人的不易,懂得换位思考,这是良好修养的体现。
10.(2022 鹿邑县)说明文阅读:“冬眠”技术或颠覆未来的太空旅行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可以在危机时刻休眠。其实,这并非只是一个幻想,而是全球宇航员的真实愿望,从登上飞船就倒头大睡,一觉醒来已到达目的地,太空旅行就像乘坐高铁软卧那样“夕发朝至”,岂不美哉!
但是,怎样才能使宇航员在健康状态下长期熟睡?如果人类能像熊一样冬眠几个月,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都在研究控制宇航员“冬眠”的载人深空探测技术。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冬眠不是冷冻,只是通过适当降低体温,使宇航员的新陈代谢变得“迟钝”,这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物资消耗减少。同时,冬眠的宇航员不需要太大的活动空间,整个航天器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大幅度减小,辐射防护的技术难度显著降低,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冬眠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而且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
欧洲航天局(ESA)成立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题小组”,希望使其成为现实。日前,专题小组研究了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的可行方案,设计了初步的航天器冬眠居住模块草图。研究发现,通过宇航员冬眠,航天器的质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根据ESA公布的草图,整个冬眠居住模块为圆柱形,直径仅有5.9米,高度仅为5.33米,拥有生命保障、居住、储藏、工作等9个系统隔间,能够满足6名宇航员需求。如果不使用冬眠技术,整个居住模块的直径和高度要达到8﹣9米,体积达到前者的3倍。ESA希望能在未来20年实现载人冬眠火星探测。愿景虽好,但拦在路上的重重技术障碍却不可小觑。
(1)开头提到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有什么作用?
吸引读者,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2)宇航员冬眠的好处有哪些?
物资消耗减少,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观点紧张感和孤独感;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
(3)第五自然段运用了, 列数字 和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使用冬眠技术的优势 。
(4)宇航员冬眠的技术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发挥联想,写出两条。
宇航员冬眠后无法再自行苏醒;宇航员冬眠时机舱发生故障无人知晓。
【解答】(1)考查了说明文开头的作用。文中开头提到电影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对宇航员冬眠情况的说明。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能力。阅读第三自然段内容可知答案。
(3)考查了说明方法及作用。“5.9米”“5.33米”“9个系统隔间”“6名宇航员”“8﹣9米”“3倍”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积达到前者的3倍”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具体数字,并将冬眠居住模块和不用冬眠技术的居住模块需要的直径、高度、体积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用冬眠技术的优势。
(4)考查了发挥联想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发挥自己的联想,写出两条宇航员冬眠的技术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即可。
故答案为:
(1)吸引读者,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2)物资消耗减少,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观点紧张感和孤独感;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
(3)列数字 作比较 使用冬眠技术的优势;
(4)宇航员冬眠后无法再自行苏醒;宇航员冬眠时机舱发生故障无人知晓。
11.(2022 鹿邑县)记叙文阅读:一棵核桃树
我家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 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了一棵树。
孩子四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爸爸,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忱郁起来,我还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樱桃树。爷爷走后,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有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画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画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十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 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确实如此啊!自古及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1)全文围绕一件什么事展开?
“我”家门前的那棵树多次被冠上错误的树名,直到它用果实来证明自己是棵核桃树。
(2)这棵树先后被人看成了哪几种树?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枣树→ 李子树 → 樱桃树 → 核桃树
(3)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冠李戴”的含义是 我们把核桃树误认为其他树种 。
(4)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自古及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5)举出一个实例证明你所知道的“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解决了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6)本文是怎样以小见大,借物喻人的?
本文写的是家门前的树几次被错认,最后才得知是核桃树。这是一件生活小事,微不足道,可是作者却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做人应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由小事领悟到人生哲理,可见本文运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本文主要讲了“我”家门前的那棵树多次被冠上错误的树名,直到它用果实来证明自己是棵核桃树。
(2)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从文中可以找到“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你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看看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3)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题要结合对上下文内容的理解来回答。“张冠李戴”的本义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名不副实或误甲为乙。从文中第⑦段“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可以看出在文中的意思是我们把核桃树误认为其他树种。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描写一棵一开始不知名的树到知道错误的树名,到通过果实得到真实得树名,并把人比喻成树,表达出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才能被人真正的认识。所以“自古及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这一句能概括文章主旨。
(5)考查知识拓展。根据对文章和句子的理解,举出一个例子来即可。
(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门前的树几次被错认,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可作者从这件事上获得人生感悟,体会到人生存于世界,应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才会被认可。从是什么树的小事,领悟到人生大道理,即“以小见大”。可据此回答。
故答案为:
(1)“我”家门前的那棵树多次被冠上错误的树名,直到它用果实来证明自己是棵核桃树。
(2)李子树 樱桃树 核桃树;
(3)我们把核桃树误认为其他树种;
(4)自古及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解决了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6)本文写的是家门前的树几次被错认,最后才得知是核桃树。这是一件生活小事,微不足道,可是作者却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做人应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由小事领悟到人生哲理,可见本文运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2022 鹿邑县)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③之。杨朱曰:“子无④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⑤使⑥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②缁(zī):黑色。 ③扑;打。④无:不要。⑤向者:刚才。⑥使:假使。
(1)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衣素衣而出(衣服)
B.衣缁衣而反(返回)
C.迎而吠之(叫)
D.岂能无怪哉(怎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2)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3)这则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解答】(1)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A.错误,句意: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衣:穿衣。B、C、D正确。故选A。
(2)考查了翻译句子。
1)其:他的。吠:叫。句意: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2)子:你。无:不要。扑:打。亦:也。句意: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由杨朱的话可知,这篇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应学会换位思考,并理解别人。
故答案为:
(1)A;
(2)1)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2)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3)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3.(2021 沈丘县)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 春 (季节)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 早莺 、 新燕 、 乱花 、 浅草 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 (用诗句回答)。
(2)对比这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春夜洛城闻笛》 《钱塘湖春行》
诗的体裁不同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表达的情感不同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爱
给人的感受不同 令人伤感 轻松喜悦
(3)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诗人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丽的景象
B.《钱塘湖春行》结尾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C.《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D.《春夜洛城闻笛》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解答】(1)考查了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2)考查了对两首诗的体裁、写作方法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是七言绝句;《钱塘湖春行》是七言律诗。《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爱。《春夜洛城闻笛》令人伤感。《钱塘湖春行》给人的感受是轻松喜悦的。
(3)考查了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A、B、C正确。D.有误,《春夜洛城闻笛》着重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1)春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此夜曲中闻折柳;
(2)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爱
令人伤感 轻松喜悦;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