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3 22: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插秧歌》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重点字音、字形、词语等 2.文章的主要观点 3.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及作用 4.“探究新闻类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第6课 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课文内容分析】
层次、内容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二、艺术特色
农忙时节,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可是,偏又遇到阴雨连绵,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农妇喊农夫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怎么能“歇半霎”呢?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插秧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学情整体分析】
《插秧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学习本诗时,应和《芣苢》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任务专题设计
展示劳动图画,插入了画外音;诗歌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引导通过诵读和联想,理解两首诗的人文主题:体会诗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指导古诗赏鉴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策略设计
《插秧歌》: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四、教学方法建议
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古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评价。
2.联想劳动场面,体会劳动者的愉悦和劳动之美。
难点:1.引导进入情境,切实感受劳动的崇高和美丽。
2.鉴赏评价。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杨万里结识赣州观察推官邹敦礼(字和仲,与杨万里是同乡),每次相见必然论诗。
因仰慕任尽言(眉山人),杨万里为任尽言的《小丑集》作序。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赣州司户参军任满,杨万里返回吉水,在乡间常与叔父杨辅世往来。不久,朝廷任命杨万里为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丞。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杨万里前往零陵上任的途中,经过安福,前往探望王庭珪,未遇,留下了一封信。经过湘江,杨万里遇到了刘廷直。到达零陵后,杨万里结识了刘琥、刘芮。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导入要指向教学目标、指向下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导入切忌太长和华而不实。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做具体的调整,争取让学生激发关注和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教学精讲
展示劳动画面,插入画外音
《插秧歌》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三、四句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总之,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诗中的“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请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莳”指栽种,“匝”指完毕,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提高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诗歌内容分析
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看一看。首先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容上很好理解,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教学策略:学生诵读、思考、表达,教师诵读、引导、点评。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感受文章细节;由表象通向深层的文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针对考试必考点,重点训练。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针对考试必考点,重点训练。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