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卷二:劳动光荣
时间:150min 分数:150分
高考对接点:写作
知识疑难点:文体特征鲜明
测试范围: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16分)
材料一:
几十年来,“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口号伴随着共和国共同成长。然而,几十年过去,面对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难以到位的现象,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有一个事实必须得承认,那就是对于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不再相信“劳动最光荣”这句话。尤其是一些主要依靠体力、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岗位,更是被很多年轻人视为低贱、没出息的象征。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个别人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的劳动者无法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得社会的尊重,过上一种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稍微体面些的生活。当“劳动最光荣”最终沦为一种缺乏实质内容的精神抚慰,变成画饼充饥,那么它迟早要迎来劳动者的质疑和摒弃。我们向广大劳动者灌输“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从小培养国民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固然没有什么错,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改善他们的劳动待遇,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来增加劳动对他们的吸引力和给他们带来的自豪感。
如何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劳动待遇上的尊重,要保证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占有合理的比例。其次是劳动权益上的尊重,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在受到任何侵犯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和制度救济。最后一点,要想方设法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为普通劳动者打开向上流通的渠道,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专业性、技术性的高端人才,给他们以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提高他们对自身职业和劳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使他们在潜意识里接受“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说到底,“劳动最光荣”在劳动者心目中失去市场,就在于普通劳动者没有得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匹配的待遇,没有得到与他们的奉献相对等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苑广阔《“劳动最光荣”不能只是精神抚慰》,《人民网》2013年5月2日)
材料二: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段风云激荡的历程,刻印下小岗村村民包产到户的红手印,记录着“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定格了亿万农民工坐着绿皮火车进城打工的身影,熔铸着科技工作者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探索。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大的变化源于劳动者,最高的成就属于劳动者,最美的梦想系于劳动者。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共同书写了伟大事业的崭新篇章,共同收获了中华民族的无上荣光。
凯歌奋进,扬帆远航。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对家庭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没有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人来说,劳动不仅筑牢了成功的坚实底座,也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创新中赢得美好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一词。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此之时,更需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鼓励劳动者学习前沿技术、掌握高超技能,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国智造”、中国创新注入信心和活力。
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是激发劳动创造力的必由之路。过去一年,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规划的路径,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释放的红利,劳动者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涵养劳动情怀和劳动品格,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才能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凝聚起亿万人民劳动创造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用劳动书写我们的新时代》,《人民日报》2018年5月1日)
材料三:
劳动光荣,成就梦想;劳动者伟大,创造历史。7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创造的奇迹,都是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挥洒汗水拼出来的。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从“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淘粪工人时传祥,到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从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到做着“禾下乘凉梦”充实天下粮仓的袁隆平……他们共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面向未来,只有始终弘扬劳动精神,才能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激情,为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始终尊崇劳动价值。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到努力改善劳动者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条件,维护权益的改革举措、政策托底的民生保障,捍卫了劳动者尊严,为广大劳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得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的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辛努力。让我们用诚实劳动唱响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
(摘编自《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当代社会,不少年轻人已不再相信“劳动最光荣”,甚至将从事体力劳动视为没有出息和是身份低贱的象征。
B.如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被随意侵犯却没有维权的渠道和办法,那么劳动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必将大打折扣。
C.“劳动最光荣”不再被劳动者推崇,就在于劳动者没有通过劳动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
D.“劳动创造价值”,共和国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创造的人间奇迹,都是由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得来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岗村的红手印、深圳“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坐着绿皮火车进城打工的亿万农民工,这些都是改革开放里的时代缩影。
B.对个人而言,劳动不仅能够为其积攒财富,为家庭做出贡献,还能够提升自身技能、积累知识,实现个人的发展。
C.淘粪工人时传祥、数学家陈景润、创新者包起帆、充实天下粮仓的袁隆平,他们用劳动为时代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D.美好生活需要靠双手去创造,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使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者已不合要求。
3.如何让劳动者真正地感受到“劳动最光荣”?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22分)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会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了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们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但闲不住。他在教练组里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首先要教架式。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往往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式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陈秉正老人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火柴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不过他对这一双手,并不是欣赏而是有点鄙视,好像说“那怎么能算‘手’哩”。
学生的神情,两个老人都看出来了。陈秉正老人没有理他,只是自豪地笑了一下就拿起自己的旱烟袋来去吸烟,王新春老人点着烟之后却教训起这个青年人来。他说:“小伙子!你不要看不起那两只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山是地主王子裕的,山顶上这十几段地,听老人们说从光绪三年就荒了,一直荒到宣统三年。当年间我们两家都没有寸垅田地,他给王子裕家当长工、我给王子裕家放牛。后来他来这里开荒,我长大了从放牛孩子升成长工,跟着老领工在大河滩学着种园地。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 头一 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那个学生虽然对他自己那种鄙视的表示有点后悔,可是他除了不愿当面认错,反而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就没有那样的手!”陈秉正老人一本正经地教训他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老人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了午饭,住下来的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连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中间留下来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了一个过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式,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陈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陈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来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招待员找到的手套还给满红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陈秉正是穷苦人民出身,从小就给地主家当长工,在老领工的教导下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B.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不住口地提醒这个,招呼那个,不时重新做示范,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的赞美,讴歌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在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小说以农民、农活为描写对象,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不注重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多重矛盾凸显陈秉正的勤劳品质。
D在陈秉正的带动和组织下,招待所的年轻人参加大扫除,这一情节表现了陈秉正的勤劳,烘托出陈秉正思想觉悟高。
6.小说是如何来表现陈秉正的手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11分)
观家田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全诗写了农民的劳作之苦、贫饥之苦和徭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B.一声春雷惊蛰始,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劳作,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
C.农民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后,还要牵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劳苦不已。
D.尾联诗人惭愧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
9.对比是这首诗的鲜明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习题。(11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空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注】。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乌云密布,寒雨将至,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词人摄取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
B.惜花者是指有闲情逸致在春天欣赏美丽花色的人,词人写他们是为下片写农人生活的辛苦做铺垫,并形成鲜明对比。
C.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词人借此表达了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
D.全词表达了词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词人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11.下片末句中的“望”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30分)
奋斗的步伐从没有停歇。蒙蒙细雨中,电力工人在300多米高的高空中“走钢丝”;落日黄昏里,建筑工人在北京大兴新机场航站楼的屋面上“飞檐走壁”。这组捕捉自冬日里的火热场面,让原本寒冷的冬日涌动着暖意,也唤起了人们在新一年的奋斗豪情。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激情奋进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奋斗的主角。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见证过农民工何汉杰一家三代流下的汗水;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守岛卫国32年,在滚滚波涛中坚如磐石;遥远的边防哨所,战士们用双脚丈量国家的领土,牢牢“站在最前线”……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工厂,从工地到工位,这些“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起,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__①__。
“白天,阳光下是汗水;晚上,月光下是焊花。”时代会善待每一个宝贵的梦想,时间不会辜负__②__。之所以人们都相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崇尚奋斗、呵护奋斗、托举奋斗的时代。恰如网友所说,“装着浩瀚星空的人,请允许几人为你们鼓掌。”无论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还是共同创造的巨大成就与进步,所有的伟大都始于平凡,__③__。如你如我,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凭着不平凡的奋斗,塑造出一个个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不平凡人生。
新的一年,愿每个人都能为心中的梦想充电,以奋斗的英姿创造新的辉煌。
12.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分)
A.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C.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类比论证
D.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13.文中“走钢丝”“飞檐走壁”中的引号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
15.观察下面的漫画《劳动者之声》,简要介绍除文字外的画面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寓意。(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概括“小时代青年”的3个特点,每点不超过20个字。(6分)
小时代的青年跟大时代的青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贾平凹有篇散文,讲两个“60后”的陕西人,蹲在茅坑里大谈伊拉克问题,国际大事谈了一圈,最后才发现没带手纸。上厕所带手纸这么大的事都忘了,还在关心国际局势。“80后”和“90后”一般都是说自己,最多说说同事,说说北上广就算是谈大事了。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管自己的事还是管闲事。大时代的人就是管闲事,“80后”“90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开始管自己的事。
另外,信息的获取量也有很大差异。大时代的人基本用眼睛阅读,最多用点耳朵。现在大家感知信息几乎是“五感”调动,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这带来两个好处:第一就是所谓的素质在提高,适应性也在提高;第二个就是创造性在增强。
再者就是个人意识的觉悟不同。做房地产客户服务,你会发现,60岁左右的客户是“大叙事”,遇到分歧或问题,从来不知道找律师,你给他花钱请律师他都不相信。30岁以下的客户,连见面谈都不用,直接找律师打官司就行了。这说明,现在年轻人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开始增强。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
三、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劳动创造辉煌,辛勤收获果实”,劳动是人间最崇高、最美好的事业。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改变了大地面貌,使得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请以“记一次难忘的劳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解析
1.A(原文说将“一些主要依靠体力、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岗位”视为低贱、没有出息的象征,而不是所有的体力劳动,选项以偏概全)
2.D(“传统劳动者已不合要求”错误,过于武断,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并不排斥传统劳动者)
3.①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待遇,提供上升空间。②从制度层面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③全社会始终尊崇劳动价值,提高劳动者地位。(每点2分)
4.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
5.C(这篇小说平铺直叙,情节平缓,基本没有矛盾冲突)
6.①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侧面烘托出陈秉正的手有力。②通过学生视角的正面描写,表现了陈秉正的手因为劳动而变形。③陈秉正与学生抓柴火对比,突出陈秉正的手茧子厚。(每点2分)
7.①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②通过一双劳动的手,塑造了陈秉正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③小说以“手”为线索展开,串联前后两部分情节。(每点2分)
8.B(“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错,根据最后两联可知,诗人写田家辛勤劳作,是为了与后面的贫饥形成对比)
9.①“田家几日闲”与“仓廪无宿储”对比,写出了田家终年无余闲却还不得温饱。②“饥劬不自苦”与“膏泽且为喜”对比,突出劳动人民的淳朴与知足。③“仓廪无宿储”与“徭役犹未已”对比,农民家无余粮,朝廷还催租,突出农民的悲苦与朝廷的昏庸无情。(每点2分)
10.C(表达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的是“人间辛苦是三农”,下片前两句只是简单叙述农民的日常生活)
11.①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②“望”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对丰年的企盼。③结构上对应了上片中的“对”字,写出农民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每点2分)
12.B(文章没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3.这两处的引号都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2分)“走钢丝”既指电力工人走在钢丝上,又形象地写出他们工作的危险;(2分)“飞檐走壁”既指建筑工人在屋面上行走,又强调他们技艺娴熟。(2分)
14.示例:①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②每一滴辛勤的汗水③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奋斗(每处2分)(此题考查句式仿写,①②处参照前一句即可写出,③处需要联系前后文)
15.漫画由三位劳动者构成,左边的科学家手里拿着装满水的碗,头戴宽檐遮阳帽;中间的农民头戴麦帽,怀里抱了很多甜瓜;右边的工人头戴安全帽,肩扛工具。(5分)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结合配文,漫画表达了对未来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信心。(2分)
16.示例:①爱管自己的事;②“五感”调动,信息的获取量非常大;③个人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在增强。(每点2分)
17.[写作提示]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对象是一次“难忘的劳动”,写作时,要紧扣“难忘”,写出这次劳动为什么让你难忘,这次劳动有什么意义。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