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卷四:劳动之歌
时间:40min 分数:100分
高考对接点: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疑难点:鉴赏诗歌内容,品鉴艺术手法
测试范围:第6课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30分)
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具体来说,既表现为驱力的外生性,即劳动教育每一次受到重视都源于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推动;又表现为目的的外生性,即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为内在驱动和目的。这一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主要存在着三种解释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第二种是政治经济学的模式,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第三种是教育学原理的模式,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③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上述阐述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如何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因此,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可耻;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倡导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让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这一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发展。
④在观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依靠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品质,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还能够丰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界限,劳动教育始终是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混淆。
⑤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不依托于某一具体的课程或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段,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考核标准。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应该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⑥在制度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一直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整个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着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评价、督促机制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完成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
1.下列观点中能够体现劳动教育“外生性特点”的一项是( )(8分)
A.以劳动和实践统领各种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B.将劳动教育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联系,强调通过具体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C.强调劳动的意义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劳动技术教育。
D.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学生如果具备了“劳动神圣,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就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完成了德智体美教育也就完成了劳动教育。
C.劳动教育缺少具体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因此只能依靠学校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D.要推动劳动教育,需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等问题。
3.请简要说明文章阐述“重塑劳动教育观”的思路。(1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习题。(20分)
伐檀
《诗经·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二、三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明了奴隶们反抗的决心,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5.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习题。(20分)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写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人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个场景,场景真实,历历如画,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怜悯。
C.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表明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7.对比是这首诗的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1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
江南多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常勾起人__①__。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真正置身枯木林中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的,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着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地缀在林间,昭示着__②__。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
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8分)
A.比拟、排比、夸张
B.比拟、排比、反问
C.借代、排比、夸张
D.借代、排比、反问
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0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
答案解析
1.C(“为经济建设服务”属于外生性特点中的“目的外生性”)
2.D(A“如果……,就……”表述绝对化。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C劳动教育是依存于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过程中的,但是还要相应的制度约束。)
3.文章开篇明确指出,“外生性特点”使我国的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4分)文章第②③段集中阐释了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5分)文章第④⑤⑥段从多个层面论述了重建劳动教育观的具体途径。(5分)
4.C(“表明了奴隶们反抗的决心,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错,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选项拔高了奴隶们的觉悟。)
5.①以“伐檀”“伐辐”“伐轮”表明奴隶们劳动的辛苦。②以“县貆”“县特”“县鹑”表明奴隶主的不劳而获。③以“素餐”“素食”“素飧”表明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④加深了印象,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每点3分)
6.C(“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理解错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夏日天长。表达的是只想多干点活的心情。)
7.诗人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进行对比,(4分)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4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4分)
8.B(“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9.①原文每种颜色都单独成小句,有突出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富有气势。②原文表达出了作者所获得的具体感觉,色彩鲜明。③原文表达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描写生动形象。(每点4分)
10.示例:①缠绵悱恻的情思 ②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每处5分,有其他答案,上下连贯、感彩一致亦可)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