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4 06: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篇: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第二篇:东汉之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三篇:东汉之衰——黄巾起义
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图文材料,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会提取信息,运用表格进行对比,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能力,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东汉之兴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废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汉孺子
王政君
封后
王莽入中枢
“大司马”
“安汉公”
摄皇帝
受禅称帝
王莽
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阅读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状况: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
——《汉书﹒谷永传》
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
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新朝灭亡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3.东汉建立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光武帝)称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前202年
9年
23年
25年
西汉

东汉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西汉结束 王莽改制
刘秀称帝 定都洛阳
建立东汉 新朝灭亡
皇室档案: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人生理想:
“仕宦当做执金吾,
娶妻当得阴丽华”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4.光武中兴
如何从打天下变成治天下?刘秀以温和宽松的政策赢得民心,此谓“柔道”。
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 料
研 读
1.释放奴婢
2.减轻赋税
减轻刑罚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4.光武中兴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 料
研 读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3.合并郡县
裁剪官员
材料四: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4.监督官吏
惩处贪腐
材料五: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5.缓和民族矛盾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4.光武中兴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 料
研 读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万
105年 5300多万
材料三:东汉人口统计表
材料四:
垦田倍多,境内丰给。
吏称其官,民安其业。
——《后汉书》卷七六《王景传》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壹·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背景 措施 影响
文景 之治 西汉建立,政局稳定,初步发展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三十税一)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提倡勤俭治国。 使西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光武 中兴 东汉初建,政权不稳,百废待兴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三十税一),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使东汉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治世局
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和作用,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点: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
知识拓展
贰·东汉之弊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贰·东汉之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即位 年龄 寿命(岁)
和帝 10 27
殇帝 1 2
安帝 13 31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质帝 8 9
桓帝 15 36
灵帝 12 34
少帝 14 14
献帝 9 54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要点: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
要点:不甘心君权旁落,要亲政。
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②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
③皇帝长大后,可能会有什么想法?有6位皇帝在继位后已经成年,他们想要什么?
观察左侧表格中的数据,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背景
贰·东汉之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现象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太后掌权,重用外戚
皇帝长大,依赖宦官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2.过程:
壹·东汉之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汉顺帝去世后,梁冀拥立汉冲帝,联合太尉李固等录尚书事。汉冲帝驾崩,拥立汉质帝。涉嫌毒杀汉质帝,另立汉桓帝刘志。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在他掌权期间,立三帝,毒一帝。
跋扈将军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给东汉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影响:
叁·东汉之衰
——黄巾起义
叁·东汉之衰——黄巾起义
1.背景: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延熹九年(166)三月,司隶(洛阳)、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建宁三年(170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政治统治腐朽
自然灾害频繁
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
请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叁·东汉之衰——黄巾起义
2.概况:
时间:
领导人:
特点:
结果:
公元184年
张角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遭镇压
影响:
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叁·东汉之衰——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被镇压,是不是意味着东汉朝廷转危为安呢?
知识拓展: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州牧割据
课堂小结
光武中兴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黄巾起义
东汉建立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影响
概况
动摇统治,走向衰亡
外戚专权
宦官专权
背景
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
184年,张角领导,最后遭镇压,但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
建立:公元25年,刘秀,
定都洛阳
随堂训练
1.霍洛柴登古城遗址曾发掘出重7 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西汉王朝在历史上存在长达210年,其灭亡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9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3.《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秀 B.刘彻
C.刘邦 D.刘备
A
C
B
随堂训练
4.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A.下令释放奴婢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5.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D.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