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西游记》
作者介绍
吴承恩,约1500—1583年,明代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他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迁居南京,卖文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职归隐。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又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五十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后,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撰写《西游记》。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主要内容
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经典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
(2)三打白骨精
(3)车迟国斗法
(4)女儿国遇难
(5)真假美猴王
(6)智取红孩儿
(7)三调芭蕉扇
(8)火烧盘丝洞
(9)天竺国招亲
(10)灵山取真经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西行取经时,唐太宗赐法名三藏。
唐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心地善良、信仰坚定、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但有时过于迂腐,太糊涂太慈悲。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孙悟空:(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公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典型情节—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性格特征——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
简述孙悟空称谓的变化。
在第一回中仙石迸裂,产出一石猴;后在花果山为群猴找到藏身之所水帘洞,被称美猴王;向菩提祖师拜师学道,与他起个法名“孙悟空”;因闯龙宫去冥府,被宣到上界,除一官职“弼马温”;得知官职最末最小,重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路遇师傅被救五行山下,被赠予法号“孙行者”;历经磨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
理想英雄:神通广大、个性张扬、反抗权威、除恶务尽,献身理想
凡人弱点:心高气傲、争强好胜、急躁冲动
西天取经显英豪
真如本性任为之
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他三头六臂,可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有一双火眼金,一支金箍棒能小如缝衣针,亦能大如天柱------他神通广大;他撼动天庭,拿起金箍棒横扫一切邪恶势力,不惧权威,是英雄人物的化身。漫漫取经路,他勇与一切妖魔鬼怪大战,可见他嫉恶如仇,善恶分明且勇于担当;他也聪慧机灵 ,但智激悟空一回,又见他也易动怒、心高气傲等缺点。
猪八戒:又名猪悟能。
本是仙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正是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他一遇到挫折,就退缩,可见他意志力不够坚定;他也好吃懒做;因为师傅让他去探路而不满,足见他爱占便宜,爱计较性格特点;他义激悟空去救师傅,更显他的聪明活络;憨态之下,却也表现出对师傅的忠诚尽善之心。
猪八戒:(喜剧人物)
贪财好色、好吃懒做、挑拨是非、意志薄弱
机灵活络、勤劳尽职、忠心耿耿、爱情专一
奸滑中带着憨厚。
怯懦中带着勇敢,
优点和缺点参半,
矛盾中彰显人性之真实
沙僧:法名悟净,人称沙和尚 。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触犯天条 ,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 ,只会十八般变化。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循规蹈矩、信念坚定、
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沙和尚
默默无闻、缺乏个性
调和剂
是和事佬,
道德的典范,
小说主题
作品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①塑造了孙悟空这一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形象。
②热情歌颂了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④赞扬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
作品赏读,分析艺术特色
(1)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
(2)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例如,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长喙大耳,其貌不扬,却更像一个普通人,更具浓厚的人情味。他本性憨厚、淳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倒也勤谨”,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钯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
(3)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例如,第四十二回写悟空去问观音借净瓶时,观音要他“脑后救命的毫毛拔一根与我作当”,悟空只是不肯,观音就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这“一毛不拔”就是顺手点缀的“趣话”,让人轻松一笑。口例如,在去狮驼岭之前,太白金星说“前面特别危险”,唐僧听后止不住流泪,说:“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孙悟空说:“莫哭!莫哭!一哭便脓包行了!”表现出孙悟空不畏艰难的性格。猪八戒跟南山大王打仗时,不是南山大王的对手,渐渐败下阵来,后来听见远处孙悟空说:
(4)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八戒不要忙,老孙来了。”猪八戒一听师哥孙悟空来了,马上勇气倍增,打得那妖怪节节败退,猪八戒跟妖怪说:“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这就很形象地刻画了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第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吴承恩,堪称一位大画师;《西游记》,更堪称一部不朽画册。画人画魔画神皆入木三分。多之一分则过,少之一分则欠。如来观音玉皇大帝为代表的神之世界,神力无边,“任尔如何都飞不出我的手掌心”,翻手为山,被压五行山下的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从此潜心改变,经菩萨点化,等候师傅500年,从此一心向佛,拿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一路保师傅西天取经。“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有大道”,师徒四人披荆斩棘、历经磨难,到达雷音寺,取回真经。这是一部人物成长史,亦是团队合作成功史,更是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奋斗史。真经它象征着人生路上一切的物质精神财富,财富的获得从来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一路上白骨精、红孩儿、蜘蛛精以及九头蛇等等,都寓指着取经路上的坎坷曲折,唯有一一铲除,方得始终。
第二,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仙石孕育一石卵,一日崩裂化为石猴;月宫上的嫦娥原是这样的冰清玉洁,一如皎洁明亮的月光;雷霆雨电、雨露甘霖原是雷公电母一举手、四大龙王一喷嚏------一幅幅画面如此神奇。终于满足了世代人们对外来空间的痴迷和想象。为读者打开一个个神奇空间,给人们以无穷的想象......
第三,想象奇特大胆夸张。《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伴随我们成长的著作,上到耄耋老者,下到黄发小儿,无不耳熟能详。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更是走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神人魔三者合一,有神之神力,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有魔之魔性,敢与一切妖魔鬼怪大战;有人之人品,目标专一、历经磨难、取得真经。口吐三昧真火的红孩儿,嘴含芭蕉扇的铁扇公主,吃人不吐骨的白骨精------个个都想象奇特而又夸张大胆。
第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会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被贬下界的天篷元帅,投胎为猪胎的猪八戒;穿着红肚兜,口吐三昧真火的红孩儿-------一个个鲜活生动,栩栩如生。
第二,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一个个故事曲折生动,魅力四射,牵动人心。
第三,想象奇特大胆夸张。天地冥水四界,可观可听可感,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神人魔三者合一,有神之神力,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有魔之魔性,敢与一切妖魔鬼怪大战;有人之人品,目标专一、历经磨难、取得真经,想象大胆而又夸张。
练一练
1. 阅读名著,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A 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上面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文段中 A 指的是 (人物),请再写出一个与 A 相关的故事情节: 。
沙僧也叫 ,原为天宫中的 被贬下界,在 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
孙悟空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等)
悟净 卷帘大将
流沙河
金身罗汉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吩咐已毕,遂按下云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那些人肉眼凡胎,那里晓得?行者遂在旁边高叫道:“先生请了,四声令牌俱已响毕,更没有风云雷雨,该让我了。”那道士无奈,不敢久占,只得下了台让他,努着嘴,径往楼上见驾。行者道:“等我跟他去,看他说些甚的。”只听得那国王问道:“寡人这里洗耳诚听,你那里四声令响,不见风雨,何也?”道士云:“今日龙神都不在家。”行者厉声道:“陛下,龙神俱在家,只是这国师法不灵,请他不来。等和尚请来你看。”国王道:“即去登坛,寡人还在此候雨。”
(1) 上面的语段选自《 》,故事情节是 。
(2) 结合名著及语段内容,说说“吩咐”了什么事?
西游记 车迟国斗法
“吩咐”指孙悟空让风婆婆、巽二郎、云童、雾子、雷公、电母、四海龙王按照自己的指令办事,在道士施法的时候不要下雨,而在唐僧求雨的时候降雨。
3.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4.根据下面内容结合读过的《西游记》,知道罗刹女仇恨“泼猴”的原因是 。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大闹天宫
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
5.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他本是西海小龙王,因犯天条,锯角退鳞,变白马,驮唐僧往西方取经。忽闻人讲唐僧是个虎精,他也心中暗想道:“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他只捱到二更时分,万籁无声,却才跳将起来道:“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休矣!”
语段选自《西游记》,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姓名),其中“犯天条”的故事情节可概括为 ,“大师兄去得久了”是指孙悟空回到了 (地名),因为他 (简述故事),唐僧认为他滥杀无辜,要跟他断绝师徒关系,把他赶走了。
明朝
吴承恩
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
花果山
三打白骨精
6. 阅读《西游记》后,请找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是向灵吉菩萨借来定风丹,才能够抵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B.在女儿国与妖精打斗时,孙悟空和猪八戒都被蜘蛛精蛰伤。
C.车迟国是个敬道灭僧的国家。
D.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抓唐僧师徒目的是吃唐僧肉,然后自己去西天取经。
B
7.选出下面对《西游记》内容陈述准确的一项( )
A.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观音率惠岸,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一路上收伏了两个妖怪,分别起法号为沙悟净、猪悟能。
B.在车迟国,唐僧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比求雨、坐禅、隔板猜枚;悟空与虎力大仙比砍头,与鹿力大仙比剖腹挖心,与羊力大仙比油锅洗澡。
C.比丘国的每户人家前置一内有小儿的鹅笼。客店主人道,国王贪爱道士献来的美女而致身体虚弱,又听道士之言,欲以一千余小儿心肝为药引。国家因此改名为“小子城”。为救一千小儿,悟空变作唐僧被押上朝廷,悟空现出原身,打败道士。并找到妖怪藏身的清华洞,那妖怪原来是福星座骑白鹿。
D.《西游记》中,两个孙悟空舞棒在空中恶战真假难辨。如来认出假孙悟空是六耳猕猴,用金钢琢使他现了原身。
B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
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8.下面是《西游记》中的一篇颂子。请根据其中的提示简述这一故事,并由这个故事概括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八戒性格特点:
对取经缺乏坚定意志,贪图女色和荣华富贵。
9.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甲】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如今欲寻他无处寻,欲叫他叫不应,去来!去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
【乙】
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歹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1)下列有关唐僧收徒的四个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云栈洞收猪八戒 ②流沙河收沙悟净 ③五行山收孙悟空 ④鹰愁涧收白龙马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2)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甲】【乙】选段写了前两次。请写出孙悟空第三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表现: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成长变化:与前两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D
(3)《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结伴而行,克服重重困难险阻,斩杀无数妖魔,才最终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这样一个故事,必然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思想,请结合作者所处时代,说说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小说通过神话的形式,通过表达天庭中玉帝等人的不作为和无能,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封建朝廷的黑暗,借孙悟空这个角色,歌颂了像他一样敢于斗争,乐观顽强的人们。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要想获得幸福和成功,就必须经历磨难。
10.阅读选段,完成题目。
……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行者已到地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行者道:“老孙一生不会弄术,都是些真手段,实本事,已在尊嫂尊腹之内耍子,已见你肺肝矣。我知你也饥渴了,我先送你个坐碗儿解渴!”却就把脚往下一登。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执在旁边。……行者化原身,拿了扇子,叫道:“我在此间不是?谢借了!谢借了!”拽开步,往前便走,小的们连忙开了门,放他出洞。
上面的选段选自于《西游记》第61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请问:选段是第几调芭蕉扇?请从本回目情节中列举具体的例子,分别说说孙悟空的神性、猴性和人性。
第一调。
孙悟空变成小虫子,钻到罗刹女的肚子里,可以体现出他神通广大的神性;
孙悟空骗得芭蕉扇,只顾记住变大的口诀,却忘记了问变小的口诀,体现了他急躁、粗心的猴性;
因为孙悟空和牛魔王在花果山拜过兄弟,所以称铁扇公主“嫂嫂”,体现了他有礼貌、通人情的人性。
11.本学期,班级开展阅读名著《西游记》专题性学习展示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情节确认】下列《西游记》的部分回目,其情节与白龙马相关的一项是 ( )
A.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B.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
C.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D.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
C
(2)【细节赏析】阅读下面两个语段,根据《西游记》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语段A: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行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我,我回去便了!”
语段B:
你看他——
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
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上面两个语段里,孙悟空离开唐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上面两个语段,各主要表现了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
A.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强盗,不耐烦唐僧絮絮叨叨地教育,自己离开了唐僧;
B.孙悟空打死白骨精,遭唐僧误解,被唐僧赶走。
A.不服管教,富有个性;
B.重情重义,虽是被唐僧赶走,但仍心系唐僧。
12. 阅读下面名著节选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却说那老魔吞了行者,以为得计,径回本洞。众妖迎问出战之功。老魔道:“拿了一个孙行者,我就不曾吩咐你,孙行者不中吃!”老魔听说,只得硬着胆叫:“兄弟们,莫怕!把我那药酒拿来,把猴儿药杀了吧!”那小妖真个将药酒斟了一盅,递与老魔。老魔接在手中,悟空就接一盅。一连咽了七八盅,都是他接吃了。老魔放下盅道:“不吃了,腹中如火;却才吃了七八盅,脸上红也不红!”原来这大圣吃七八盅下肚,在肚里撒起酒风来,打秋千,竖蜻蜓,翻跟头。那怪物疼痛难忍,倒在地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文段中的“老魔”是神仙文殊菩萨的坐骑,它的名字叫什么?这段文字刻画了孙悟空怎样的形象特点?
②《西游记》中有不少关于孙悟空钻入腹内制服对手的情节。除本段中提到的这一次,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情节。
青毛狮子怪(青狮精)。机智勇敢。
示例一:在七绝山孙悟空大战红鳞蟒时,见蟒精张开巨口要吞八戒,悟空迎上去钻进其肚内耍弄金箍棒,最终红鳞莽丧命。
示例二:黑风怪偷走唐僧的袈裟,在黑风山孙悟空与观音合谋,变成仙丹钻进黑风怪肚子里,逼其还回袈裟。
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那怪出得门来,……行者近前笑道:“我贤侄莫弄虚头。……趁早送出我师父,不要白了面皮,失了亲情,恐你令尊知道,怪我老孙以长欺幼,不象模样。
(节选自《西游记》第41回)
【乙】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行者道:“……今闻公主是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
(节选自《西游记》第59回)
【丙】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眉黑如漆,蹙着,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可惜我记不清楚了。”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壁的癞子。问了起来呢,原来是我堂房的阿侄。生的是什么病?伤寒,还带痢疾。看的是什么郎中?下方桥的陈念义儿子。开的是怎样的药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节选自《无常》)
(1)甲文中“令尊”是 (填人物),乙文中的“令郎”是 (填人物)。根据语境推断乙文中“令正”的意思是 .
(2)鲁迅先生曾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乙文中“罗刹”和丙文中“无常”的“人情”“世故”体现在哪?
孙悟空把罗刹的孩子红孩儿,送到了观音菩萨那里。虽然是个好去处。但毕竟是被观音收伏。皈依佛门,受人管制,做母亲总是心理不舒服,所以很仇恨孙悟空;
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可见他是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鬼。
牛魔王
红孩儿
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