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乘法[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整式的乘法[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3-22 15: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式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 2)+39必须将(x+3)(x+ 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习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习乘方、幂的意义.
二、复习提问
1.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乘方,即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 (2)a3; (3)(a+b)2; (4)(-2)3; (5)-23.
其中,(-2)3 与- 23 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 与- 24 呢?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am+n,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1)107×104; (2)x2·x5.
解:(1)107×104=107+4=1011;(2)x2·x5=x2+5=x7.
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
课堂练习
计算:
(1)105·106; (2)a7·a3; (3)y3· y2;
(4)b5· b; (5)a6·a6; (6)x5·x5.
例2 计算:
(1)23×24×25;(2)y· y2· y5.
解:(1)23×24×25=23+4+5=212.(2) y· y2 · y5 =y1+2+5=y8.
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课堂练习
计算:
(1)y12·y6; (2)x10·x; (3)x3·x9;
(4)10·102·104; (5)y4·y3·y2·y; (6)x5·x6·x3.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单个字母学生掌握比较好,但是多项式作为整体时,学生的整体思想不太会!

同底数幂的乘法(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难点:法则中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法则的正确使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怎样叙述?用公式怎样表达?
2.下面计算对不对?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正?
(1)b5· b5=2b5.
错,这是同底数幂的乘法,不是整式加法,结果为b10.
(2)b5 + b5 = b10.
错,这是整式的加法,应合并同类项,不是同底数幂乘法,结果为2b5.
(3)x5·x5 =2x10.
错,同底数幂相乘时,系数不能相加.
(4)x5·x5 =x25.
错,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是相乘.
(5)c·c3=c3.
错,c的指数为1,不能忽略.
(6) m+m3 =m4.
错,不是同底数幂的乘法,不能运用这个法则.
二、讲授新课
例1 计算:
(1)-a2· a6; (2)(-x)·(-x)3; (3) ym· ym+1.
解:(1)- a2 ·a6=- (a2 ·a6)=-a2+6=-a8;
(2)(-x)·(-x)3=(-x)1+3=(-x)4=x4;
(3)ym·ym+1=ym+(m+1)=y2m+1.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演,并提醒学生注意:(1)中- a2 与(- a)2 的差别; (3)中的指数有字母,计算方法与数字相同,计算后指数要合并同类项.(2)中(-x)4 =x4学生如不理解,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理数的乘方.
课堂练习
1.计算:
(1)-b3· b3; (2)-a·(-a)3; (3)(-a)2·(-a)3·(-a);
(4)(-x)·x2·(-x)4; (5)(-y)·(-y)2·(- y)3 ·(-y)4.
2.计算:
(1)an·a; (2)xn ·xn-1;
(3)xn+1· xn-1; (4) yn · ym+1· y.
例2 计算:
(1)(a+b)3 ·(a+ b)4;(2)(x-y)3·(y-x)2.
解:(1)(a+b)3·(a+ b)4 = (a+b)3+4=(a+b)7;
(2)(x-y)3·(y-x)2=(x-y)3·(x- y)2
=(x-y)3+2=(x-y)5.
先由学生观察、讨论解题的方法,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强调指出:底数可以是数字、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用不相同的代数式做底数的幂相乘,如果底数通过适当整理,可以化为同底数,我们仍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
课堂练习
(口答)把下列各式化成(x+y)n 的形式:
(1)(x+y)·(x+y)2·(x+y)3;(2)(x+y)m+1·(x+y)m+n;
(3)(p+q)2·(q+p)3·(p+q);(4)(s-t)2·(t-s)·(s-t)4.
三、小结
1.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2.- a2的底数a,不是- a.计算- a2 ·a2 的结果是- (a2 ·a2)= - a4,而不是(-a)2+2=a4.
3.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强调整体思想,让学生学会,充分理解整体思想!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的乘方法则;
2.使学生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3.在推导幂的乘方法则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幂的乘方法则.
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学生猜想幂的乘方法则
1.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明(a4)3 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这种运算叫什么好?通过分析可引出:(a4)3 = a4 ·a4 ·a4.这种运算可叫幂的乘方,我们今天就学习它的性质.(板书课题:幂的乘方)
2.猜想(a4)3 有无简便的计算方法?((a4)3= a3×4.)
3.你能证明自己猜出的“方法”吗?
二、引导学生证明幂的乘方法则
利用乘方的意义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可得(a4)3= a4·a4·a4 = a4+4+4=a12=a3×4.
一般地有,
于是得(am)n = amn(m,n都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三、引导学生剖析幂的乘方法则
1.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代数式.
2.注意幂的乘方中指数相乘,而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是指数相加.
3.多重乘方可以重复运用上述法则,如[(am)n]p=(amn)p=amnp.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 计算:
(1)(107)2;(2)(z4)4;(3)-(y4)3;(4)(am)4.
解:(1)(107)2 = 107×2= 1014;
(2)(z4)4 = z4×4= z16;
(3)-(y4)3=-y4×3=-y12;
(4)(am)4= am×4= a4m.
第(1)小题由学生口答,教师板演;第(2),(3),(4)小题由学生板演.
五、小结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中底数都不变,但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要严格区分.
六、作业
教学反思: 区别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情况!

幂的乘方的积的乘方(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法则.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3.通过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法则的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与幂的乘方法则.
2.判断正误:
(1)a3·a4 = a12;(2)(b4)3 = b12;(3)(cn)2=c2n;(4)[(1- a)3]2=a6;
(5)x3 +x3 = x6;(6)x3·x4 =2x7;(7)xm ·x5 =x5m.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并得到相应的法则,根据事物的发展,以下应研究一个单项式的乘方问题,如(2a3)4,怎样计算呢?这就是积的乘方所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得到积的乘方法则
同学们考虑,应怎样计算(2a3)4?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2a3)4 = (2a3)·(2a3)·(2a3)·(2a3)(乘方的含义)
=(2·2·2·2)·(a3 ·a3 ·a3 ·a3)(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 24 ·a12(乘方的意义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 16a12.
为了熟悉以上分析问题的过程,同学们再计算(ab)4,说出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ab)4 = (ab)·(ab)·(ab)·(ab)(乘方的含义)
=(aaaa)·(bbbb)(交换律、结合律)
=a4·b4.(乘方的含义)
一般地,(ab)n = ?
=anbn.
于是我们得到了积的乘方法则:(ab)n = anbn (n是正整数).这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积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引导学生剖析积的乘方法则
(1)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n= anbncn.
(2)a,b与前面几个公式一样,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代数式.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1)(- 3x)3;(2)(-5ab)2;(3)(xy2)2;(4)(-2xy3z2)4.
解:(1)(- 3x)3 = (- 3)3·x3 = - 27x3;
(2)(- 5ab)2 =(- 5)2a2b2 = 25a2b2;
(3)(xy2)2 =x2(y2)2 =x2y4;
(4)(-2xy3z2)4=(-2)4x4(y3)4(z2)4 = 16x4y12z8.
第(1)小题由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第(2)、(3)、(4)小题由学生板演,根据学生板演的情况,提醒学生注意:(1)系数的乘方;(2)因数中若有幂的形式,要注意运算步骤,先进行积的乘方,后作因数幂的乘方.
四、小结
积的乘方要注意将每一个因式(特别是系数)都要乘方.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混合在一起的各种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以及合并同类项等情况,学生容易混在一起,需要强调哦!
单项式的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下列单项式各是几次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各是什么?
2.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3.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6×4×13×25.
4.前面学习了哪三种幂的运算性质?内容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得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前面所学的幂的运算性质,计算下列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1)2x2y·3xy2
=(2×3)(x2·x)(y·y2)(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系数与系数,
= 6x3y3;相同字母分别结合,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
(2)4a2x5 ·(-3a3bx)
=[4×(-3)](a2· a3)· b·(x5· x)(b 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
= -12a5bx6.这个字母及其指数照抄)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然后由学生总结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法则实际分为三点:①系数相乘——有理数的乘法;②相同字母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③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不能丢掉这个因式.
(2)不论几个单项式相乘,都可以用这个法则.
(3)单项式相乘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1)(-5a2b3)(-3a); (2)(2x)3(-5x2y);
解:(1)(-5a2b3)(-3a)=[(-5)(- 3)](a2·a)·b3 = 15a3b3;
(2)(2x)3(-5x2y)= 8x3·(-5x2y)
=[8×(-5)](x3 ·x2)·y= - 40x5y;
(4)(-3ab)(-a2c)2· 6ab(c2)3
=(-3ab)·a4c2·6abc6
=[(-3)×6]a6b2c8 = -18a6b2c8.
第(1)小题由学生口答,教师板演;第(2),(3),(4)小题由学生板演,根据学生板演情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先做乘方,再做单项式相乘,中间过程要详细写出,待熟练后才可省略.
例2 光的速度每秒约为3×105千米,太阳光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是5×102秒,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解:(3×105)×(5×102)
=15×107= 1.5×108.
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1.5×108千米.
先由学生讨论解题的方法,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课堂练习
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作108次运算,它工作5×102 秒可作多少次运算?
四、小结
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可分为三点,在解题中要灵活应用.
2.在运算中要注意运算顺序.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的很好。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熟练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难点: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
2.什么叫多项式?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
(1) 2x2-x-1; (2)-3x2+ 2x+3.
二、师生共同讨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
在有理数的运算中,我们曾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简化过一些计算问题,如
也就是一个数与一个代数和相乘,可用这个数先与代数和的每个加数相乘,再求它们的代数和.
乘法分配律对于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也同样适用,因为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也是数,即m(a+ b+ c)= ma+ mb+ mc.
这一结论还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给以说明.
看图回答:
(1)长方形的长是______.
(2)Ⅰ、Ⅱ、Ⅲ三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______.
(3)由(1)、(2)得出等式______.
根据乘法分配律,请同学们计算
(-2a)·(2a2-3a+ 1).
解:(-2a)·(2a2 - 3a+1)
=(- 2a)·2a2 +(- 2a)·(- 3a)+(- 2a)·1(乘法分配律)
= - 4a3 +6a2 - 2a.(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同学们考虑,怎样叙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解:(1)(- 4x)·(2x2 + 3x- 1)
=(- 4x)·(2x2)+ (- 4x)·3x+(- 4x)·(-1)
= -8x3 - 12x2 + 4x;
第(1)小题由教师讲解并板演,讲解中要紧扣法则,过程要详细写出,提醒学生注意(- 1)这项不要漏乘,也不要当成是1;第(2)小题由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 a3b-2a2b2-5a3b+5a2b2
= - 6a3b+ 3a2b2.
= -(a3b+2a2b2)- (5a3b- 5a2b2)
= -a3b- 2a2b2 - 5a3b+5a2b2
=-6a3b+3a2b2
先由学生讨论解题方法,然后由教师指定两人板演,并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指出:解法1将2a2 与5a前面的“- ”看成性质符号,解法2将2a2 与5a前面的“- ”看成运算符号.
四、小结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其积仍是多项式,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注意不要漏乘项.
3.积的每一项的符号由原多项式各项符号和单项式的符号来决定,注意运用去括号法则.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时候,如果多项式中有负号的时候需要强调一下,因为学生可能会混在一起。
多项式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2.会进行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我们在上一节课里学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请口算下列练习中的(1)、(2):
(1)3x(x+y)=______.
(2)(a+b)k=______.
(3)(a+b)(m+n)=______.
比较(3)与(1)、(2)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前两个是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三个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如何进行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多项式乘法的法则
1.引例 小芳在街上买5千克苹果,如何把这些苹果一次带回家?
(拿塑料袋装,把5千克苹果变成一个整体.)
想一想,怎样计算(a+ b)(m+n)= ?
启发学生把(a+b)看成一个整体(如看成一个单项式),把多项式的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计算,即
(a+ b)(m+ n)
=(a+b)m+ (a+b)n
= am+ bm+ an+bn.
2.看图回答:
(1)长方形的长是______.
(2)Ⅰ、Ⅱ、Ⅲ、Ⅳ四个小长方形面积分别是______.
(3)由(1),(2)可得出等式______.
这样得出了和上面一致的结论,即
(a+b)(m+n)=am+an+bm+bn.
3.上述运算过程可以表示为
引导学生观察 式特征,讨论并回答:
(1)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希望学生回答出:
(1)一般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①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②再把所得的结果相加.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 计算:
(1)(x+2y)(5a+3b); (2)(2x- 3)(x+4);
(3)(x+y)2; (4)(x+y)(x2 - xy+y2).
解:(1)(x+ 2y)(5a+3b)
=x· 5a+x· 3b+2y· 5a+2y· 3b
=5ax +3bx+10ay+6by;
(2)(2x-3)(x+4)
=2x2 +8x- 3x- 12
= 2x2+ 5x- 12;
(3)(x+ y)2
=(x + y)(x+y)
= x2 +xy+xy+y2
= x2 +2xy+ y2;
(4)(x+ y)(x2 - xy+y2)
= x3 -x2y +xy2+x2y-xy2+y3
= x3 +y3.
结合例题讲解,提醒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1)解题书写和格式的规范性;(2)注意总结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步骤和结果;(3)注意各项的符号,并要注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时候,多项式中负号,需要强调,另外,乘了之后,学生忘了合并同类项!
多项式的乘法(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及时的小结,使学生系统掌握本章运算的基础知识,为学习乘法公式、除法做好准备;
2.使学生掌握公式(x+a)(x+b)=x2 +(a+b)x +ab,并能运用公式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公式(x+a)(x+b)=x2+(a+b)x+ab熟练地计算.
难点:理解并掌握公式.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学生归纳法则和公式
1.有关幂运算的法则: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2)幂的乘方性质;(3)积的乘方性质.
2.整式乘法法则:
(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二、引导学生得出公式(x+a)(x+b)= x2 + (a+b)x+ab
例1 计算:
(1)(x+ 30)(x+40); (2)(x+30)(x - 40).
解:(1)(x+30)(x+40)
=x2 + 40x + 30x+ 1200
=x2 + 70x+ 1200;
(2)(x+ 30)(x- 40)
= x2 - 40x+ 30x- 1200
=x2-10x-1200.
在学生经过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以上题目的特点:左边是含有相同字母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右边得到是同一个字母的二次三项式;积的二次项由两个因式中的一次项相乘得到;积的一次项由两个因式的常数项分别乘以两个因式的一次项后,再合并同类项得到;积的常数项等于两个因式中的常数项的积.如果因式中的一次项系数都是1,那么积的二次项系数也是1,积的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的常数项之和.
继而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用a,b分别表示含有一个系数是1的相同字母的两个一次二项式中的常数项,则有(x+a)(x+b)= x2 +(a+b)x+ab.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2 计算:
(1)(x+ 1))(x+4); (2)(m- 2)(m+ 3).
解:(1)(x+ 1)(x+ 4)
= x2 +(1+4)x+1×4
= x2 +5x+4;
(2)(m-2)(m+3)
=m2 +(- 2+3)m+ (-2)×3
= m2+ m- 6.
第(1)小题由学生口答,教师板演,并指出“先算两头,再算中间项”;第(2)小题由学生板演,根据学生板演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在使用上的难点是积(公式右边)的一次项系数的计算方法.
课堂练习
1.计算:
(1)(x+ 2)(x+ 3); (2)(x- 4)(x+1); (3)(y +4)(y - 5);
(4)(y - 3)(y - 5); (5)(x- 6)(x+ 7); (6)(x+ 6)(x- 8);
2.计算:
(1)(x+3)(x+ 4)-x(x+ 1)- 14; (2)(3y - 1)(2y - 3)+ (6y- 5)(y- 4).
当两个因式的一次项系数不是1时,可让学生使用多项式乘法计算,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乘积应该是几项?(三项)
(2)哪些项的系数可以直接一步得出?
(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3)不能直接一步看出的系数有什么简便的计算方法?
(两个因式的两项交叉相乘后,相加.)
四、小结
在应用公式(x+a)(x+b)= x2 + (a+ b)x+ ab中,要注意公式的特征:(1)左边是两个含有 x的一次二项式,且系数为 1;(2)右边的二次三项式中,二次项系数为 1,一次项系数为(a+b);常数项为 ab.这个公式还可以逆向运用,也就是把一个二次三项式写成两个一次二项式积的形式.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得出公式(x+a)(x+b)= x2 + (a+b)x+ab为后面的十字相乘作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