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4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2022 山城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望柳庄
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 充满)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第一次看到望柳庄是在一场风沙中。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有的柳树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其真面目了。风沙停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地上为止。”
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独特的柳树墓。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无意浇的水,浇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条嫩芽儿。
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拔 挺立)。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 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林越来越大。
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慕生忠对彭老总说:“我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994年10月19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保护 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昆仑山的土地,随着将军的骨灰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1)用“√”选择文中括号内使用恰当的词语。
(2)用小标题的方式梳理选文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将军带领大家种树) (将军与树同在)
(3)选文善用修辞手法,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这两个角度赏析画“”的句子。
(4)“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中,“人扎根”指的是 。下文哪处描写与这句话相呼应?用“”画出来。
(5)选文主要通过 写来塑造慕生忠将军的形象。综合文中的描写及下面的资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 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公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奠基人。整个修路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将军还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来到会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2.(2022 浚县)阅读下面的文章答题。
记取岁月珠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父母把我和妹妹叫到身边,郑重地说:“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我听了不由得感到紧张,不知是什么事。
妈妈要跟我们商量的是:妈妈想进化工厂做活,补贴家用。化工厂的流水包装工分为日班和夜班。妈妈要是选日班,晚上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回家,但我们中午吃饭就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要是选夜班,妈妈白天可以在家照顾我们,但是夜班下班通常是十点多,妈妈到时得一个人回来。工厂离家挺远的,对于独自夜行,妈妈有些顾虑一那会 儿还没有路灯,到了晚上就黑黢(qū)黢的,有一段路有几棵高大的槐树,槐树投下的房影如一潭深水……
我和妹妹最终选择让妈妈上日班。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妹妹更小,刚上一年级。
此后每天中午,我和妹妹就约好一起回家。饭菜是妈妈在锅里留好了的。后来我年级读得高些,妈妈教会了我做咸菜年糕汤。咸菜年糕汤做法简单,把年糕切片,放些咸菜,加水,煮熟就可以吃了。那时年纪小,厨艺不佳,连咸菜切起来都是筋脉相连的,味道自然更不好。
小学的时候放学也早,三点多的时候就到家了。别的同龄人在外面玩得疯。我和妹妹回了家,早早地关紧了门,又早早地上了楼一妈妈到底也是不放心,反复叮嘱我们不要乱跑,门要关牢。我们乖乖记着妈妈的话。
楼上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有时候我们看看窗外的风景,不过看来看去也就瓦楞屋顶、远处的田野和更远处的青山;有时候我们就只是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有一天,我们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垂露状的玻璃坠子,意外发现透过玻璃坠子看外面,坠子边缘的切面会反射出虹霓一样美丽的折光。我和妹妹轮流看,看天,看山,看夕阳,一看就可以看半个时辰。
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
是的,能换回妈妈安安心心地回家,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
更何况,那一段时光青灰的底色里,也还有一丝温柔的暖色:比如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有几回把我惊醒了,我就会看到门缝底下漏进一线光亮,我的心瞬间充满了欣喜;有时我睡得沉,等妈妈上来把我叫醒,我才知道他们回来了。像变魔法一样的,眼前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妈妈或许也不忍叫起我们下楼,铺了报纸,“纵容”我们在床上吃。
成长的路上,所有的欢笑和泪水都值得被深深地铭记啊,它们会变成一颗颗珍珠,在你的年华里闪闪发光。
(节选自《儿童文学》2018年“选萃”第4期,有删改)
(1)文中讲“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这件事”指的是 。
(2)妈妈去化工厂上班后,最担心的问题是 。
(3)作者在文中提到“垂露状的玻璃坠子”的目的是
A.强调透过玻璃坠子看到的风景非常迷人。
B.突出在成长的路上自己收获了许多乐趣。
C.表现“我”和妹妹观察细致的良好习惯。
D.反映了那一段童年时光非常无聊与无趣。
(4)“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我从未后悔过”的原因是 。
(5)去化工厂上班后,妈妈是怎样照料“我”和妹妹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6)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一件往事,请按叙述顺序简要概括事件的要点。
爸妈跟“我们”商量件事→ → →爸妈下班回到家
(7)题目“记取岁月珠”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2022 浚县)阅读。
①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②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③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④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⑤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⑥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⑦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⑧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文中说明“吃辣椒能驱风散寒”的句子是 句。(只填句子序号)
(3)“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这”指的是 。
(4)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2022 浚县)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生命中的伞
许多年了,每每走在飘雨的路上,望着迷蒙的远山近树,便在心里说:父亲又送伞来了吗?
那是读中学时候的一天,就在临近下课时,骤然间乌云压城。我不安而惶惶地收拾好书本准备回家,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望着密密匝匝的细雨,我犹豫起来,到家定会浑身湿漉漉了。暮色愈来愈深,我硬着头皮冲进了雨里。
一路小跑,隐隐约约,我看见前面有一个人,打着伞向我走来。走近了,才知道竟是父亲。父亲苍瘦的脸庞露出了微笑,站在那里等着我。我无言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伞,父亲的嘴唇蠕动着,似乎想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说。一路上,父亲和我一前一后地各自走着一段沉默的路。我只望着飞舞的雨花或想着自己的心事,仿佛忘了父亲走在我前面,就这样回到家中。
再后来,每逢下雨,父亲总是默默地出现在我眼前。一次,两次,三次……我始终把这看成是父亲的义务。不要说亲昵,甚至连一句谢意的话都不曾说。每次父亲迈着沉重的步履将伞递给我时,我只是平淡地接过便无语地跟在父亲身后,似乎这一切从道理上讲,都是应该做的。
有一天下雨,父亲却没有来。走在雨中迟迟未见父亲,我不禁生起了父亲的气。跑回家中,却见父亲病恹恹躺在床榻上,青筋直露的手握着一把伞,紧紧地。我呆呆地看着父亲,心底油然生出无限的歉意。母亲走过来,告诉我:“你爸爸刚才还嚷着送伞给你,谁知没走几步却倒在地上,到底是人老了,身体也每况愈下。”我猛地扑在床沿上,泪水小溪般地流了下来,看着脸上满是皱纹的父亲,为自己的懵懂无知,为错怪父亲的真情而无地自容了。父亲永远都在无言地呵护着我,可我却没有领悟这感受极深、牢记于心的爱的方式。
淡淡的,淡淡的雨丝中可是父亲打伞来了?站在异地他乡的蒙蒙细雨中,我又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定格在我生命中的那把伞,永远地嵌在心灵深处。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从道理上讲,都是应该做的
②感受极深、牢记于心
(2)本文写父亲送伞,具体写了 次。
(3)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我”见到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情景。
②一次,两次,三次……(你从这句话中的省略号体会到什么?)
③我呆呆地看着父亲,心底油然生出无限的歉意。(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5)短文的最后一段很有意思。联系全文想想,你觉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呢?
5.(2020 淇县)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请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
(2)“我”理解的“碰壁”是 ,鲁迅先生说的“碰壁”是 。
(3)文段主要采用的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
(4)请写一句鲁迅的名言:
6.(2020 淇县)阅读。
马和马驹
有一匹可敬的老马,他失去了老伴,身边只有唯一的儿子和他一起生活。老马十分疼爱他,把他带到一片草地上抚养,那里有流水,有花卉,还有诱人的绿阴。总之,那里具有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小马驹根本不把这种幸福生活放在眼里,每天滥啃三叶草,在鲜花遍地的原野上浪费时光,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没有必要地沐浴洗澡,没感到疲劳就睡大觉。
这匹又懒又胖的小马驹对这样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他找到父亲说:“近来我的身体不舒服。这片草地不卫生,伤害了我;这些三叶草没有香味;这里的水中带泥沙;我们在这里呼吸的空气刺激我的肺。一句话,除非我们离开这儿,不然,我就要死了。”
“我亲爱的儿子,既然有关你的生命,我们马上离开这儿。”他的父亲答道。父子俩立刻出发去寻找一个新家。
小马驹听说去旅行,高兴得嘶叫起来,而老马却不怎么快乐,安详地走着,在前面领路。他让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芜的高山,那山上没有牧草,就连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
天快黑了,仍然没有牧草,父子俩只好空着肚子躺下来睡觉。第二天,他们几乎饿得筋疲力尽了,吃到了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丛,心里十分满意。现在小马驹不再奔跑了。又过了两天,他几乎迈了前腿就拖不动后腿了。
老马心想,现在给他的教训已经足够了,就把儿子领上了一条不认识的路,走到半夜,又把他带回原来的草地。小马驹一发现嫩草,就急忙去吃。
“多么绝妙的美味啊!多么好的绿草呀!”他喊起来,“哪儿来的这么甜这么嫩的东西?父亲,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别回老家去了——让我们永远留在这个可爱的地方吧,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哪个地方能跟这里相比呀!”
他这样说着说着,天亮了。小马驹认出这个地方,原来这就是几天前他离开的那片草地。他垂下了头,非常羞愧。
老马温和地对他说:“我亲爱的孩子,要记住这句格言: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小马驹为什么要离开那片美丽的草地?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3)老马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他要做什么?
(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老马和小马驹。
老马:
小马驹:
(5)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文中画“”句子的含义?
(6)下面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请说明理由。
智慧有趣引人深思
我选择的词语是 ,我的理由是 。
7.(2021 淇县)阅读。
时光的气味
①时光有时是一种气味,循着它,一路闻过去,会闻到某一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秒。
②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那一秒,桂花树漏下了一缕很亮的阳光,照在母亲左脸颊花白的鬓发间。突然,一颗铜钱大的黑痣映入眼帘!我感到心脏停跳了一秒后,咚咚咚失了节奏。
③我说,妈!这颗痣什么时候有的?四周静了下来,只有我的声音飘忽着,听起来有点远。母亲说,没事没事,以前就有的。“怎么这么大?这么黑?去医院看过吗?”“没有,不用,有点破了,我用孢子粉涂了,过两天就好了。”
④深夜,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没有母亲的人生,尽管我快到知天命的年龄。
⑤手机相册里,绽放着母亲一个个笑脸。我一幅幅翻看着,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不不不,不会的!
⑥那几日,我照常和父母说笑,出去采风,拍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父亲说,拍照没意思,多拍点视频,留着将来看。我说对对对,拍视频,鼻子却酸了起来。这句平常的话,我都听不得了。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要不要强拉着母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
⑦父亲,我从小最敬畏却最懂我的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独自沉在谷底的心。他伸出手,把我捞了上来。
⑧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我下楼来,母亲手里正做着圆子,她歪了歪头,侧过脸给我看,说,你看,掉了!
⑨一个淡褐色的疤痕,替代了那颗烙在我心里的黑痣!
⑩她说,昨晚洗澡脱衣服不小心扯了一下,扯掉了。
那一秒,我在心里跪下了……感谢老天让我仍然拥有完好无损的母亲,让我继续有力气直面并不总是完好无损的人生。感谢老天给了父母那么大的心,把一场惊险看得那么云淡风轻。然而,他们是真的心眼大,还是只为宽慰在他们眼里永远孩子般的女儿?这世间有多少父母,在病痛煎熬中天天盼着儿女回来,却口是心非地说,我们都好,忙你们的。
时光往往会安排一个一闪而过的时机,让你表达你的感恩,让你把感恩付诸行动。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但时光更多时候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过去后,便来不及了。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图表。
(2)文章主要写了两种“时光的气味”,一是 ,二是 。
(3)读一读文中画“ ”的句子,谈一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新颖别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把那颗痣看得云淡风轻,其实是为了宽慰女儿,不让女儿担心。
C.本文的语言风格清新活泼,浅易明快,全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5)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6)文章的最后说,“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你觉得“母亲的黑痣”给了作者什么警醒?请写下来。
8.(2021 山城区)
茶杯与茶壶
①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②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藏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③年轻人沾沾自喜,问:“这幅画你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说:“大师糊涂了吧,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④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
此时,年轻人 。
(1)“颇”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 ,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 。
“颇”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正;②很。第二自然段中“颇爱收集”的“颇”应选第 种解释;第三自然段中“有失偏颇”的“颇”应选第种 解释。
(2)请你照样子各写出两个成语:
①一心一意(含数字式):
②寥寥数笔(AABC式 ):
(3)将第三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原意。
(4)请你依次摘录文中描写年轻人神态或内心的词语,并在文章最后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5)年轻人“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6)谈谈你对“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2022 浚县)文言文阅读。
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或劝改业:
②砚穿则易: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来向别人示威。
B.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C.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D.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送给别人。
(3)桑维翰对自己的长相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4)读完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0.(2021 淇县)阅读。
学弈
弈秋, 。使弈秋诲二人弈,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文中加点的两个“之”字分别指 和 (填选项)
A.指弈秋的教诲
B.他
C.指鸿鹄
(3)两位学弈者态度有何不同,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人是 ,一人是 ,结果是: 。
(4)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具体事例说说这篇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2022 山城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望柳庄
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 充满)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第一次看到望柳庄是在一场风沙中。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有的柳树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其真面目了。风沙停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地上为止。”
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独特的柳树墓。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无意浇的水,浇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条嫩芽儿。
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拔 挺立)。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 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林越来越大。
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慕生忠对彭老总说:“我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994年10月19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保护 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昆仑山的土地,随着将军的骨灰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1)用“√”选择文中括号内使用恰当的词语。
(2)用小标题的方式梳理选文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将军带领大家种树) 将军带领大家护树 将军带领大家葬树 (将军与树同在)
(3)选文善用修辞手法,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这两个角度赏析画“”的句子。
(4)“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中,“人扎根”指的是 扎根在格尔木 。下文哪处描写与这句话相呼应?用“”画出来。
(5)选文主要通过 语言描写 写来塑造慕生忠将军的形象。综合文中的描写及下面的资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 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公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奠基人。整个修路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将军还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来到会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弥漫”的意思是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充满”的意思是指填满;布满。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弥漫”。“挺拔”的意思是直立而高耸。“挺立”的意思是直立。根据语义应选择“挺立”。“消失”的意思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不复存在。“消逝”的意思是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结合语境选择“消逝”。“保护”的意思是爱护使免受可能遇到的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护送”的意思是为了保护的目的而陪同。结合语境选择“护送”。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将军带领大家护树;将军带领大家葬树。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可知,这个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柳树艰难而不屈的生长历程。一个“站”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柳树挺立在戈壁滩上与风沙战斗的情形,而“迎”字又写出了柳树乐观坚定的信念。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可知,“人扎根”指的是扎根在格尔木。阅读句子“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可知,这句话“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相照应。
(5)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文章可知,短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慕生忠将军的形象。阅读材料可知,通过文中四处对慕将军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将军无所畏惧,以他的坚毅顽强带领着战士们在格尔木安家立业;他率先垂范,与筑路工人同甘共苦,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乐观执著、无私奉献的人。
故答案为:
(1)弥漫 挺立 消逝 护送;
(2)将军带领大家护树 将军带领大家葬树;
(3)这个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柳树艰难而不屈的生长历程。一个“站”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柳树挺立在戈壁滩上与风沙战斗的情形,而“迎”字又写出了柳树乐观坚定的信念。
(4)扎根在格尔木 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
(5)语言描写 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将军无所畏惧,以他的坚毅顽强带领着战士们在格尔木安家立业;他率先垂范,与筑路工人同甘共苦,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乐观执著、无私奉献的人。
2.(2022 浚县)阅读下面的文章答题。
记取岁月珠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父母把我和妹妹叫到身边,郑重地说:“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我听了不由得感到紧张,不知是什么事。
妈妈要跟我们商量的是:妈妈想进化工厂做活,补贴家用。化工厂的流水包装工分为日班和夜班。妈妈要是选日班,晚上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回家,但我们中午吃饭就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要是选夜班,妈妈白天可以在家照顾我们,但是夜班下班通常是十点多,妈妈到时得一个人回来。工厂离家挺远的,对于独自夜行,妈妈有些顾虑一那会 儿还没有路灯,到了晚上就黑黢(qū)黢的,有一段路有几棵高大的槐树,槐树投下的房影如一潭深水……
我和妹妹最终选择让妈妈上日班。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妹妹更小,刚上一年级。
此后每天中午,我和妹妹就约好一起回家。饭菜是妈妈在锅里留好了的。后来我年级读得高些,妈妈教会了我做咸菜年糕汤。咸菜年糕汤做法简单,把年糕切片,放些咸菜,加水,煮熟就可以吃了。那时年纪小,厨艺不佳,连咸菜切起来都是筋脉相连的,味道自然更不好。
小学的时候放学也早,三点多的时候就到家了。别的同龄人在外面玩得疯。我和妹妹回了家,早早地关紧了门,又早早地上了楼一妈妈到底也是不放心,反复叮嘱我们不要乱跑,门要关牢。我们乖乖记着妈妈的话。
楼上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有时候我们看看窗外的风景,不过看来看去也就瓦楞屋顶、远处的田野和更远处的青山;有时候我们就只是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有一天,我们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垂露状的玻璃坠子,意外发现透过玻璃坠子看外面,坠子边缘的切面会反射出虹霓一样美丽的折光。我和妹妹轮流看,看天,看山,看夕阳,一看就可以看半个时辰。
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
是的,能换回妈妈安安心心地回家,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
更何况,那一段时光青灰的底色里,也还有一丝温柔的暖色:比如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有几回把我惊醒了,我就会看到门缝底下漏进一线光亮,我的心瞬间充满了欣喜;有时我睡得沉,等妈妈上来把我叫醒,我才知道他们回来了。像变魔法一样的,眼前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妈妈或许也不忍叫起我们下楼,铺了报纸,“纵容”我们在床上吃。
成长的路上,所有的欢笑和泪水都值得被深深地铭记啊,它们会变成一颗颗珍珠,在你的年华里闪闪发光。
(节选自《儿童文学》2018年“选萃”第4期,有删改)
(1)文中讲“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这件事”指的是 妈妈去上日班还是夜班 。
(2)妈妈去化工厂上班后,最担心的问题是 姐妹俩中午吃饭和安全问题 。
(3)作者在文中提到“垂露状的玻璃坠子”的目的是 B
A.强调透过玻璃坠子看到的风景非常迷人。
B.突出在成长的路上自己收获了许多乐趣。
C.表现“我”和妹妹观察细致的良好习惯。
D.反映了那一段童年时光非常无聊与无趣。
(4)“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我从未后悔过”的原因是 为了让妈妈安心回家,日子怎样过都值得 。
(5)去化工厂上班后,妈妈是怎样照料“我”和妹妹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6)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一件往事,请按叙述顺序简要概括事件的要点。
爸妈跟“我们”商量件事→ 自做年糕汤 → 打发在家的时间 →爸妈下班回到家
(7)题目“记取岁月珠”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同珍珠般闪耀,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文中讲“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这件事”指的是妈妈去上日班还是夜班。
(2)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妈妈去化工厂上班后,最担心的问题是姐妹俩中午吃饭和安全问题。
(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因为作者为了突出在成长的路上自己收获了许多乐趣,所以在文中提到了“垂露状的玻璃坠子”。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因为“我”为了让妈妈安心回家,日子怎样过都值得,所以从未后悔过。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妈妈去化工厂上班后,为了照料“我”妹妹,会提前留饭菜在锅里,教“我”做咸菜年糕汤,叮嘱“我们”不要乱跑。傍晚回家煮饭给“我们”吃。
(6)考查学生对文章那我让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一件往事,即:爸妈跟“我们”商量件事→自做年糕汤→打发在家的时间→爸妈下班回到家。
(7)考查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阅读文章内容可知,“记取岁月珠”指的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同珍珠般闪耀,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故答案为:
(1)妈妈去上日班还是夜班。
(2)姐妹俩中午吃饭和安全问题;
(3)B;
(4)为了让妈妈安心回家,日子怎样过都值得;
(5)①提前留饭菜在锅里。②教“我”做咸菜年糕汤。③叮嘱“我们”不要乱跑。④傍晚回家煮饭给“我们”吃。
(6)自做年糕汤 打发在家的时间;
(7)指的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同珍珠般闪耀,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3.(2022 浚县)阅读。
①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②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③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④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⑤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⑥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⑦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⑧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文中说明“吃辣椒能驱风散寒”的句子是 ⑤⑥⑦ 句。(只填句子序号)
(3)“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这”指的是 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 。
(4)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抓住关键句子概括,通过阅读可知,本文主要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要吃辣?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然后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吃辣椒的三个好处。所以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吃辣椒的好处。
(2)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句子的理解。要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找出答案。文章中“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辣椒素一日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都是说明“吃辣椒能驱风散寒”的句子。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由“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可知,“这”指的是前文所说的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运用。从“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可知,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辣椒中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营养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增强说服力。
故答案为:
(1)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吃辣椒的三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
(2)⑤⑥⑦;
(3)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
(4)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增强说服力,说明辣椒的营养丰富。
4.(2022 浚县)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生命中的伞
许多年了,每每走在飘雨的路上,望着迷蒙的远山近树,便在心里说:父亲又送伞来了吗?
那是读中学时候的一天,就在临近下课时,骤然间乌云压城。我不安而惶惶地收拾好书本准备回家,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望着密密匝匝的细雨,我犹豫起来,到家定会浑身湿漉漉了。暮色愈来愈深,我硬着头皮冲进了雨里。
一路小跑,隐隐约约,我看见前面有一个人,打着伞向我走来。走近了,才知道竟是父亲。父亲苍瘦的脸庞露出了微笑,站在那里等着我。我无言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伞,父亲的嘴唇蠕动着,似乎想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说。一路上,父亲和我一前一后地各自走着一段沉默的路。我只望着飞舞的雨花或想着自己的心事,仿佛忘了父亲走在我前面,就这样回到家中。
再后来,每逢下雨,父亲总是默默地出现在我眼前。一次,两次,三次……我始终把这看成是父亲的义务。不要说亲昵,甚至连一句谢意的话都不曾说。每次父亲迈着沉重的步履将伞递给我时,我只是平淡地接过便无语地跟在父亲身后,似乎这一切从道理上讲,都是应该做的。
有一天下雨,父亲却没有来。走在雨中迟迟未见父亲,我不禁生起了父亲的气。跑回家中,却见父亲病恹恹躺在床榻上,青筋直露的手握着一把伞,紧紧地。我呆呆地看着父亲,心底油然生出无限的歉意。母亲走过来,告诉我:“你爸爸刚才还嚷着送伞给你,谁知没走几步却倒在地上,到底是人老了,身体也每况愈下。”我猛地扑在床沿上,泪水小溪般地流了下来,看着脸上满是皱纹的父亲,为自己的懵懂无知,为错怪父亲的真情而无地自容了。父亲永远都在无言地呵护着我,可我却没有领悟这感受极深、牢记于心的爱的方式。
淡淡的,淡淡的雨丝中可是父亲打伞来了?站在异地他乡的蒙蒙细雨中,我又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定格在我生命中的那把伞,永远地嵌在心灵深处。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从道理上讲,都是应该做的 理所当然
②感受极深、牢记于心 枯骨铭心
(2)本文写父亲送伞,具体写了 2 次。
(3)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给“我”送伞,哪怕生病也要送。这“伞”永远地嵌在“我”的心灵深处。
(4)品读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我”见到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情景。
②一次,两次,三次……(你从这句话中的省略号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无尽的爱。
③我呆呆地看着父亲,心底油然生出无限的歉意。(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之前“我”习惯了父亲送伞,所以觉得他送伞是理所当然,甚至因为他没有送伞感到生气。直到回家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得知父亲生病仍要给“我”送伞,“我”深受感动并为自己不懂感恩感到愧疚。
(5)短文的最后一段很有意思。联系全文想想,你觉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呢? 篇末点题,升华主旨,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因此,①对应的词语是“理所当然”。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因此,②对应的词语是“刻骨铭心”。
(2)本题考查文章的详略安排。读文章可知,三和五自然段是对父亲送伞的详写,共2次具体描写。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读文章,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4)①本题考查根据要求筛选句子。题干要求画出“我”见到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情景的句子,可定位到句子“跑回家中,却见父亲病恹恹躺在床榻上,青筋直露的手握着一把伞,紧紧地”。
②本题考查省略号的运用。“一次,两次,三次……”,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说明父亲给“我”送伞还有很多次,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对“我”无尽的爱。
③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前文“一次,两次,三次……我始终把这看成是父亲的义务”“有一天下雨,父亲却没有来。走在雨中迟迟未见父亲,我不禁生起了父亲的气。跑回家中,却见父亲病恹恹躺在床榻上,青筋直露的手握着一把伞,紧紧地”可知,之前“我”习惯了父亲送伞,所以觉得他送伞是理所当然,甚至因为他没有送伞感到生气。直到回家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得知父亲生病仍要给“我”送伞,“我”深受感动并为自己不懂感恩感到愧疚。
(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淡淡的,淡淡的雨丝中可是父亲打伞来了?站在异地他乡的蒙蒙细雨中,我又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定格在我生命中的那把伞,永远地嵌在心灵深处”与第一段“许多年了,每每走在飘雨的路上,望着迷蒙的远山近树,便在心里说:父亲又送伞来了吗”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本文的主题是表现父爱,文末句子直接点题,升华了主旨。
故答案为:
(1)①理所当然 ②刻骨铭心;
(2)2;
(3)父亲坚持给“我”送伞,哪怕生病也要送。这“伞”永远地嵌在“我”的心灵深处。
(4)①跑回家中,却见父亲病恹恹躺在床榻上,青筋直露的手握着一把伞,紧紧地。
②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无尽的爱。
③之前“我”习惯了父亲送伞,所以觉得他送伞是理所当然,甚至因为他没有送伞感到生气。直到回家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得知父亲生病仍要给“我”送伞,“我”深受感动并为自己不懂感恩感到愧疚。
(5)篇末点题,升华主旨,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5.(2020 淇县)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请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谈“碰壁” 。
(2)“我”理解的“碰壁”是 鼻子碰到墙壁了 ,鲁迅先生说的“碰壁”是 受到反动派的迫害 。
(3)文段主要采用的 语言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 幽默、勇敢、敢于抗争 的人。
(4)请写一句鲁迅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拟定标题的能力。结合语段内容,拟定标题即可。语段主要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我”谈碰壁的事。因此,小标题可为:谈“碰壁”。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句子“‘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可知,“我”理解的“碰壁”是指撞到墙壁上。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知,鲁迅先生所说的“碰壁”意思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语段的人物对话可知,文段主要采用的语言描写,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可以看出是一个幽默、勇敢、敢于抗争的人。
(4)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言的积累。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写一句鲁迅的名言即可。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故答案为:
(1)谈“碰壁”;
(2)鼻子碰到墙壁了 受到反动派的迫害;
(3)语言 幽默、勇敢、敢于抗争;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6.(2020 淇县)阅读。
马和马驹
有一匹可敬的老马,他失去了老伴,身边只有唯一的儿子和他一起生活。老马十分疼爱他,把他带到一片草地上抚养,那里有流水,有花卉,还有诱人的绿阴。总之,那里具有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小马驹根本不把这种幸福生活放在眼里,每天滥啃三叶草,在鲜花遍地的原野上浪费时光,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没有必要地沐浴洗澡,没感到疲劳就睡大觉。
这匹又懒又胖的小马驹对这样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他找到父亲说:“近来我的身体不舒服。这片草地不卫生,伤害了我;这些三叶草没有香味;这里的水中带泥沙;我们在这里呼吸的空气刺激我的肺。一句话,除非我们离开这儿,不然,我就要死了。”
“我亲爱的儿子,既然有关你的生命,我们马上离开这儿。”他的父亲答道。父子俩立刻出发去寻找一个新家。
小马驹听说去旅行,高兴得嘶叫起来,而老马却不怎么快乐,安详地走着,在前面领路。他让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芜的高山,那山上没有牧草,就连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
天快黑了,仍然没有牧草,父子俩只好空着肚子躺下来睡觉。第二天,他们几乎饿得筋疲力尽了,吃到了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丛,心里十分满意。现在小马驹不再奔跑了。又过了两天,他几乎迈了前腿就拖不动后腿了。
老马心想,现在给他的教训已经足够了,就把儿子领上了一条不认识的路,走到半夜,又把他带回原来的草地。小马驹一发现嫩草,就急忙去吃。
“多么绝妙的美味啊!多么好的绿草呀!”他喊起来,“哪儿来的这么甜这么嫩的东西?父亲,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别回老家去了——让我们永远留在这个可爱的地方吧,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哪个地方能跟这里相比呀!”
他这样说着说着,天亮了。小马驹认出这个地方,原来这就是几天前他离开的那片草地。他垂下了头,非常羞愧。
老马温和地对他说:“我亲爱的孩子,要记住这句格言: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一匹小马驹厌倦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要离开那里,去别的地方生活。这过程中的困难,让他最终意识到“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
(2)小马驹为什么要离开那片美丽的草地?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马驹对那样舒服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那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想去别的地方生活。后来老马带小马驹来到荒芜的高山,当它饿得几乎迈不动腿时,又悄悄把小马驹带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小马驹这才意识到原来幸福就在身边,为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
(3)老马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他要做什么? 老马带着孩子离开家,他要让小马驹得到教训,明白“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
(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老马和小马驹。
老马: 可敬、有智慧且疼爱自己的儿子,能及时教导儿子。
小马驹: 不懂得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但也能认清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
(5)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文中画“”句子的含义? 享受太多,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快乐;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必须适度节制,学会珍惜,这样幸福才会更踏实,人也容易满足。
(6)下面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请说明理由。
智慧有趣引人深思
我选择的词语是 智慧 ,我的理由是 面对不懂得珍惜生活的小马驹,老马用自己的智慧告诉它现在生活的美好 。
【解答】(1)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内容。认真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短文主要讲了一只小马驹厌倦了美好的生活,要离开自己原来所在的地方,去别处生活。这过程中的困难,让它最终意识到“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
(2)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小马驹根本不把这种幸福生活放在眼里,每天滥啃三叶草,在鲜花遍地的原野上浪费时光,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没有必要地沐浴洗澡,没感到疲劳就睡大觉”“这匹又懒又胖的小马驹对这样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可知,小马驹对这样悠闲的生活厌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想去别的地方。从“他让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芜的高山,那山上没有牧草,就连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快黑了,仍然没有牧草,父子俩只好空着肚子躺下来睡觉。第二天,他们几乎饿得筋疲力尽了,吃到了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丛,心里十分满意。现在小马驹不再奔跑了。又过了两天,他几乎迈了前腿就拖不动后腿了”可知,后来,老马驹带小马驹到荒芜的高山,当它饿得几乎迈不开腿时,又悄悄把小马驹带回原来得地方。
(3)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最后一句话可知,老马驹带孩子离开了家,它要让小马驹得到教训,让它明白: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短文主要讲了一只小马驹厌倦了美好的生活,要离开自己原来所在的地方,去别处生活。这过程中的困难,让它最终意识到“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从文章中,可以发现老马是一个教导有方、疼爱孩子和有智慧的形象;小马驹是一个不懂得珍惜,懂得知错就改的形象。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全文主旨理解,如:享受太多,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快乐;如果要得到真正得幸福,必须适度节制,学会珍惜,这样幸福才会更踏实,人也容易满足。
(6)本题考查了对选文主旨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短文主要讲了一只小马驹厌倦了美好的生活,要离开自己原来所在的地方,去别处生活。这过程中的困难,让它最终意识到“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语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智慧。面对不懂得珍惜生活的小马驹,老马用自己的智慧告诉它现在生活的美好。
故答案为:
(1)一匹小马驹厌倦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要离开那里,去别的地方生活。这过程中的困难,让他最终意识到“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
(2)小马驹对那样舒服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那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想去别的地方生活。后来老马带小马驹来到荒芜的高山,当它饿得几乎迈不动腿时,又悄悄把小马驹带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小马驹这才意识到原来幸福就在身边,为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
(3)老马带着孩子离开家,他要让小马驹得到教训,明白“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的道理。
(4)可敬、有智慧且疼爱自己的儿子,能及时教导儿子。
不懂得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但也能认清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
(5)享受太多,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快乐;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必须适度节制,学会珍惜,这样幸福才会更踏实,人也容易满足。
(6)智慧 面对不懂得珍惜生活的小马驹,老马用自己的智慧告诉它现在生活的美好。
7.(2021 淇县)阅读。
时光的气味
①时光有时是一种气味,循着它,一路闻过去,会闻到某一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秒。
②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那一秒,桂花树漏下了一缕很亮的阳光,照在母亲左脸颊花白的鬓发间。突然,一颗铜钱大的黑痣映入眼帘!我感到心脏停跳了一秒后,咚咚咚失了节奏。
③我说,妈!这颗痣什么时候有的?四周静了下来,只有我的声音飘忽着,听起来有点远。母亲说,没事没事,以前就有的。“怎么这么大?这么黑?去医院看过吗?”“没有,不用,有点破了,我用孢子粉涂了,过两天就好了。”
④深夜,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没有母亲的人生,尽管我快到知天命的年龄。
⑤手机相册里,绽放着母亲一个个笑脸。我一幅幅翻看着,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不不不,不会的!
⑥那几日,我照常和父母说笑,出去采风,拍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父亲说,拍照没意思,多拍点视频,留着将来看。我说对对对,拍视频,鼻子却酸了起来。这句平常的话,我都听不得了。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要不要强拉着母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
⑦父亲,我从小最敬畏却最懂我的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独自沉在谷底的心。他伸出手,把我捞了上来。
⑧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我下楼来,母亲手里正做着圆子,她歪了歪头,侧过脸给我看,说,你看,掉了!
⑨一个淡褐色的疤痕,替代了那颗烙在我心里的黑痣!
⑩她说,昨晚洗澡脱衣服不小心扯了一下,扯掉了。
那一秒,我在心里跪下了……感谢老天让我仍然拥有完好无损的母亲,让我继续有力气直面并不总是完好无损的人生。感谢老天给了父母那么大的心,把一场惊险看得那么云淡风轻。然而,他们是真的心眼大,还是只为宽慰在他们眼里永远孩子般的女儿?这世间有多少父母,在病痛煎熬中天天盼着儿女回来,却口是心非地说,我们都好,忙你们的。
时光往往会安排一个一闪而过的时机,让你表达你的感恩,让你把感恩付诸行动。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但时光更多时候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过去后,便来不及了。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图表。
(2)文章主要写了两种“时光的气味”,一是 桂花的气味 ,二是 红薯粉圆子的味道 。
(3)读一读文中画“ ”的句子,谈一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父亲对“我”的宽慰,希望“我”不要太过担心,也体现了父亲敬畏生命,却坦然面对生死的 态度。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题目新颖别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把那颗痣看得云淡风轻,其实是为了宽慰女儿,不让女儿担心。
C.本文的语言风格清新活泼,浅易明快,全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5)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6)文章的最后说,“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你觉得“母亲的黑痣”给了作者什么警醒?请写下来。
要关注身边的亲人,珍惜身边的亲人。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可以逐段阅读,注意掌握规律,上面内容是叙述事件,下面对心情的概括。注意解答时事件和心情要对应清楚。故列表应填写为:发现黑痣——紧张,百度搜索——恐惧,拍摄视频——心酸,黑痣脱落——感恩。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文段内容“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和“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可以概括出短文主要写了两种“时光的气味”分别是桂花的气味和红薯粉圆子的味道。
(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这句话,父亲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是不好的病,也没关系,也不可怕。这句话是父亲对“我”的宽慰,希望“我”不要太过担心,也体现了父亲敬畏生命,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短文可知,A.正确,标题“时光的气味”新颖别致,“气味”一词将无色无味的时光变得可感可知,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正确,结合文中对母亲的语言、动作描写可知,母亲把那颗痣看得云淡风轻,其实是为了宽慰女儿,不让女儿担心。C.有误,本文的语言整体上偏向婉约细腻,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濙的惆怅情绪。故选题目中的C项。
(5)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根据赏析句子的方法及平时积累作答即可。如选择句子“深夜,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从艺术手法及其效果的角度分析,句中“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是比喻的手法,“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是反问的手法,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扰,对失去母亲的恐惧,表现出母亲在“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及“我”对母亲的爱。
(6)考查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感恩”和“亲情”进行叙述。如“母亲的黑痣”警醒作者要关注身边的亲人,要珍惜身边的亲人。
故答案为:
(1)百度搜索 黑痣脱落 紧张 心酸;
(2)桂花的气味 红薯粉圆子的味道;
(3)这句话是父亲对“我”的宽慰,希望“我”不要太过担心,也体现了父亲敬畏生命,却坦然面对生死的 态度。
(4)C;
(5)深夜,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将“我”的“恐惧”比喻成了“洪水”,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对失去母亲的恐惧,表现了母亲在“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及“我”对母亲的挚爱。
(6)要关注身边的亲人,要珍惜身边的亲人。
8.(2021 山城区)
茶杯与茶壶
①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②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藏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③年轻人沾沾自喜,问:“这幅画你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说:“大师糊涂了吧,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④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
此时,年轻人 恍然大悟 。
(1)“颇”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 P ,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 页 。
“颇”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正;②很。第二自然段中“颇爱收集”的“颇”应选第 ② 种解释;第三自然段中“有失偏颇”的“颇”应选第种 ① 解释。
(2)请你照样子各写出两个成语:
①一心一意(含数字式): 十全十美、七上八下
②寥寥数笔(AABC式 ): 彬彬有礼、津津乐道
(3)将第三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原意。
大师糊涂了吧,没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4)请你依次摘录文中描写年轻人神态或内心的词语,并在文章最后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失望、精神一振、信心十足、沾沾自喜;恍然大悟。
(5)年轻人“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他就像高高在上的茶壶,居高自傲,不会谦虚求学。
(6)谈谈你对“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这句话的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要放下身价,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自己才能有所长进。
【解答】(1)考查了学生的查字典及释义的能力。“颇”读pō,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P”,再查音节pō;颇爱:很喜爱。颇:很。故选②;偏颇:不公平;偏袒。颇:不正。故选①。
(2)考查了学生仿写词语的能力。“一心一意”是含数字式的词语,类似的词语还有“十全十美、七上八下”;“寥寥数笔”是AABC式的词语,类似的词语如“彬彬有礼、津津乐道”。
(3)考查句子的改写。文中句子是反问句,将其改为陈述句为:大师糊涂了吧,没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4)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补写的能力。神态或内心就是人物的神情态度,表情等。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神态看出来的。通读全文可以抓住描写年轻人神态或内心的词语有:失望、精神一振、信心十足、沾沾自喜。通过年轻人画的一幅丹青画,住持释圆和尚所说的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故事,告诉了青年人,不可骄傲自满的道理。此时的年轻人应该是“恍然大悟”。
(5)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知道,此时年轻人“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就像高高在上的茶壶,居高自傲,不会谦虚求学。
(6)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此句含义是:即三人行,必有我师。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要放下身价,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自己才能有所长进。
故答案为:
(1)P 页 ②)①;
(2)①十全十美 七上八下;
②彬彬有礼 津津乐道;
(3)大师糊涂了吧,没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4)失望、精神一振、信心十足、沾沾自喜;恍然大悟。
(5)他就像高高在上的茶壶,居高自傲,不会谦虚求学。
(6)三人行,必有我师。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要放下身价,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自己才能有所长进。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2022 浚县)文言文阅读。
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或劝改业: 有人。
②砚穿则易: 改变,更改。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A.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来向别人示威。
B.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C.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D.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送给别人。
(3)桑维翰对自己的长相的态度是“ 奇 ”。(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4)读完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
【解答】(1)考查了理解加横线的字。①句意是:有人劝他改作其他的行当。故“或”的意思是有人。②句意是: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故“易”的意思是改变,更改。
(2)考查了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答案为B。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常临鉴自奇曰”可知,他对自己的长相的态度是奇。
(4)考查了对文章启示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他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了。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故答案为:
(1)①有人。②改变,更改。
(2)B;
(3)奇;
(4)有志者事竟成。
10.(2021 淇县)阅读。
学弈
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文中加点的两个“之”字分别指 A 和 C (填选项)
A.指弈秋的教诲
B.他
C.指鸿鹄
(3)两位学弈者态度有何不同,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人是 专心致志 ,一人是 三心二意 ,结果是: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4)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具体事例说说这篇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解答】(1)考查补充文言文内容。通过阅读原文内容可知,本文需补充的内容依次是“通国之善弈者也”“其一人专心致志”。
(2)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通过阅读译文内容可知,文中的两个“之”字分别指“弈秋的教诲”和“鸿鹄”,故选题目中的A祥和C项。
(3)考查对本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译文内容可知,文中两位学弈者态度可用两个四字词语分别概括出来,即:一人是专心致志,一人是三心二意,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考查学习本文后明白的道理。学习了本文后,使我明白了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故答案为:
(1)通国之善弈者也 其一人专心致志;
(2)A C;
(3)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