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4 16:26:5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一代艺术巨匠——宋徽宗赵佶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春秋
创立
战国
发展
秦朝
焚书坑儒
两汉
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儒学发展的历程:
一、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为何复兴儒学?
1、儒学困境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1)魏晋隋唐以来,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
(2)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
统地位。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4)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
创新与活力。
(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
伦理道德。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一、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为何复兴儒学?
2、儒学复兴机遇
(1)三教合一,为儒学注入新
的活力。
(2)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一批重要的儒家学者登上政治舞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赵匡胤
(3)宋代经济发展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
一、儒学的复兴
(二)目的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张 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一、儒学的复兴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中断的学术传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古代士大夫人生价值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代表: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 南宋的朱熹。
朱熹
2、含义: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一、儒学的复兴
(三)内容
(三)内容
3、主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儒学家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
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一、儒学的复兴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三)内容
3、主张: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天理
人欲
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度欲望。主张弘扬道德抑制人欲,反对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
如何实现理?
一、儒学的复兴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三)内容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2、另一方面存在禁锢人的自然欲望、扼杀人性的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1、一方面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宗教的道德自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一、儒学的复兴
(三)内容
3、主张: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朱子语类》
(3)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一、儒学的复兴
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深刻探究、穷尽
万物的本原
推致、穷尽
对于天理的真知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四)儒学教育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
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白鹿洞书院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一、儒学的复兴
(五)影响
如何认识理学?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贞节牌坊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颐
1、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一、儒学的复兴
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 文学体裁的新发展
形式 时期 特征 代表
宋词 唐朝出现
宋朝鼎盛 元曲 元朝
话本 宋元盛行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关汉卿
王实甫
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二、文学和艺术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一、文学艺术
婉约派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豪放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代表人物:
苏轼
辛弃疾
代表人物:
李清照
柳永
李清照
辛弃疾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原因:①重文,科举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表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米芾真迹
蔡襄真迹
2. 书画作品的新追求
① 书法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元 赵孟頫作品
二、文学和艺术
注重意境的文人山水画在宋朝兴起的原因:
①宋朝廷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②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1.北宋的文人山水画
——气势宏伟、阳刚豪放、心态开阔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文人山水画,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千里江山图》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神奇美丽。全图长12米,画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色调爽秀明快,令人有壮游千里之感。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② 绘画
二、文学和艺术
2.南宋的文人山水画
——“残山剩水”(构图不对称)
马远《梅石溪凫图》 夏圭 《山水十二景》(局部)
马远、夏圭作图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故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对南宋偏安江南的写景照。
3.元代的文人画——南方士人借山水画抒发郁闷心情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给士人的感觉是凄凉、悲愤和无奈的,这样的情怀表现在绘画上就是郁闷的意境了。
元 朱德润《松下鸣琴图》
二、文学和艺术
4.风俗画
——民间世俗风情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原因: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
②教育发达,文化发展
③市民阶层兴起,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雅俗共赏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二、文学和艺术
代表 朝代 表现
印刷术 宋朝
火药 宋朝
指南针 宋朝
沈括 北宋
郭守敬 元朝
王祯 元朝
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1. 基本概况
三、科技
名称 发明概况 外传情况 意义 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西汉出现,
东汉蔡伦改进
隋唐雕版
北宋毕昇活字
泥—木—金
13世纪中传入朝经西域传入欧洲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唐出现;
五代、宋代广泛应用
14世纪传入欧洲
开创军事作战史新阶段
战国发明司南
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
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条件
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
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和进入近代社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3世纪传入欧洲
探究: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契丹文
女真文
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女真文
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文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它主要模仿汉字创造,形体方整。与汉字的区别,主要是结构更加复杂,笔画更为繁冗,斜笔较多。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四、少数民族的文字
蒙古文
女真文
八思巴字
元朝八思巴字《百家姓》
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成吉思汗命人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
多元一体,相互交融
汉文化主体性
民族多样性
四、少数民族的文字
1、经济:宋元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宋元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民族: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4、对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历史: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
思考:北宋(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本课小结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
1、背景:困境与机遇
2、目的: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3、内容: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
4、传播:普及化、通俗化
5、影响:积极、消极
二、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三、新科技:三大发明的成熟;沈括、郭守敬
四、少数民族文字: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知识结构
一、儒学的复兴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三教合流),得到新的发展。
(3)北宋中期起,儒学家们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逐渐确立了以“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目的: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编订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内容。(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孟子地位提升,也进了孔庙,儒学从“周孔之道”发展为“孔孟之道”)
4、内容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思辨化),气(又称物或器)是理的表现;理先于气产生,理又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这里理学的核心思想。
(2)人生观:“理”休现在政治上就是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即克制感情,让三纲五常来支配和指导行为(饮食者,天理也;美味者,人欲也,反对不正当的需求),最终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掌握各种知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5、影响
(1)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明清时期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4)国际影响:理学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1)背景: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更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2)代表: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1)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标志古代戏曲的成熟。
(2)特点:语言通俗易懂,使用白话和方言,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形式灵活。
(3)原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元朝一度不实行科举),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4)代表: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宋代绘画
(1)文人画:成为独立的画种。
①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②特点: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③代表:南宋文人山水画被称为“残山剩水”,反映南宋偏安的政治特点。
(2)民俗画:民间风情。①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②题材:市井生活。
③特点:写实。 ④代表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科技
1、三大发明
(1)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2)火药:①唐代发明,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代广泛应用于战争。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骑士阶层)起了一定作用。
(3)指南针: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科技著作——《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沈括,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天文学: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农学: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四、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元朝
(1)成吉思汗: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用于修史。《蒙古秘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拓展解难】
概括:理学兴起的条件和理学的特点。
1、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理学的兴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得到发展,而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4)理学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2、理学的特点
(1)哲学化、思辨化。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理解:理学与儒学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促进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的思想,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
三、理解:陆九渊心学。南宋时期,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内求而得理,属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是外求而得理,属客观唯心主义)。
四、概括: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1、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
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3、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4、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5、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北宋时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5、程朱理学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成为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精神上的原动力。
6、宋代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较重视,常常以奖励加以鼓舞。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重经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重综合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重实用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重农业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
七、唐宋元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唐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2)思想上:唐代“三教合一”现象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宋代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强化的需要。
(3)文学: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
(4)书画艺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人们欣赏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作品受到推崇;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
八、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1.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2.表现
(1)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话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作。
(3)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明代“三言”“二拍”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4)戏曲方面: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等。
九、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1)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3)它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面貌。
【学案答案】探究一:思考1提示: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思考2提示: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探究二(1)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的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其共同特征是强调精神和意境。
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
探究三:提示:现象:宋朝民间刻书盛行。条件: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提高。
提示: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原因:经济上,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海外贸易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农业发展促使历法出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了政权保证;文化上,重文轻武,学术自由,提供了宽松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练习巩固:BDBD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学案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三大发明、宋词元曲绘画。
难点:全面理解理学的影响、雅俗并存的文学艺术。
【预习新知】参照本课知识结构,完成导学案,课前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探究】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一】认识程朱理学
史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理学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宋)张载《张子语录》
史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根据关健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3根据史料3,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探究二】宋元文学艺术
材料一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二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有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的是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书法、绘画特征的异同。
(2)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探究三】宋朝科技的发展
材料一 宋朝民间刻书可分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资刻书,家塾刻是由文人办的私塾出资刻书,虽数量较少,却讲求质量,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坊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书商刊刻的书,主要是刊刻民间流行读物和生活读物,种类庞杂,数量相当大。——摘编自肖红英《印刷术的发明——源流·外传·影响》
(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科技条件。
材料二 以下为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成就 简介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使用。13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新航路开辟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 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时安排
活字 印刷术 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
《营造法式》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道学:唐代的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系统相抗衡,提出儒家也有一个传授“先王之道”的系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因此他提出恢复先王之道,重建儒学的统治地位。理学家一般承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程朱为儒学传道的正统,因此,理学又称道学,或道统学。
1.黄仁宇认为宋朝理学“与汉朝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朝儒学相比较,宋朝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关系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2.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3.与宋代话本相比,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较为广泛而深入,普遍把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写入作品,甚至将其塑造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这反映出元杂剧(  )
A.超越了宋词的地位   B.世俗化倾向更明显
C.取材和用词较通俗 D.艺术水准大为下降
4.在宋代以前妇女再婚、寡妇改嫁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宋代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很少发生,更多的妇女选择守节。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B.血缘宗法观念的削弱
C.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