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4 14: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八章 压强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
重点
难点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为什么水坝要建造成上窄下宽?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为什么潜水员在不同深度的水中,需要穿抗压能力不同的潜水服?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
液体受重力
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对侧面有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有压强吗?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呢
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知识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使用前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
h
转换法
知识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1、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看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
实验结论
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变量法
知识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2、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
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变量法
知识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换用不同的液体,看看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控制变量法
清水
浓盐水
实验结论
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识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的特点
现在你可以解释一下我们课前所提的问题吗?
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
S
F
p
=
S
ρShg
=
ρgh
液体压强的大小
h
要想得到液面下某处的压强,可以设想在该处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这个平面以上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等于液柱所受的重力。
该平面上方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
设液柱的高度为 h,
平面的面积为 S
平面受到的压强:
F = G = mg = ρVg = ρShg
p
ρgh
=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p
ρgh
=
液体压强的大小
液体密度
所处深度
kg/m
3
m
A
B
C
hA
hB=50cm
hC
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图中B点处水的压强
p = ρgh=1.0×10 kg/m ×10N/kg×0.5m=5000Pa
3
3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p
ρgh
=
液体压强的大小
=
ρ
p
gh
=
ρg
h
p
p
ρ
g
h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压强的大小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1648年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封闭的木桶内装满水,从桶盖上插进一根细长的管子,他从楼房的阳台上向管中灌水,只用了几杯水就把桶撑裂了。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p
ρgh
=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压强的大小
(1)水对桶底的压强:
p=ρgh=1.0×10 kg/m ×10N/kg×0.15m=1500Pa;
3
3
-2
(2)S=100cm2 =1.0×10 m2
由 得桶底受到水的压力:
S
=
F
p
F = pS = 1500Pa×1.0×10 m2 = 15N;
-2
解:
如图所示,铁桶重为20N,桶的底面积为100cm2,往桶里倒入8kg的水,水的深度为15cm,平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台面上(g取10N/kg)。求:
(1)水对桶底的压强;
(2)桶底受到水的压力;
(3)台面受到桶的压强
例题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液体压强的大小
(3)铁桶自由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台面受到的压力:
F′ = G桶 + G水 = G桶 + m水g = 20N + 8kg×10N/kg = 100N,
p′ = = = 10000Pa
S
F′
100N
1.0×10 m2
-2
台面受到桶的压强: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如图所示,铁桶重为20N,桶的底面积为100cm2,往桶里倒入8kg的水,水的深度为15cm,平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台面上(g取10N/kg)。求:
(1)水对桶底的压强;
(2)桶底受到水的压力;
(3)台面受到桶的压强
例题
F
G液
h
S
液体压强的大小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体自身重力 的关系:
G液
F = pS = ρghS
G液 = mg =ρV液g
G液
h
S
F
F
G液
h
S
Sh
V液

Sh
V液

Sh
V液

G液
F

G液
F

G液
F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如图所示,两容器中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水和盐水,ρ水<ρ盐水,液体中A、B、C三点的压强分别为pA、 pB 、 pC ,它们的大小关系( )
A. pA< pB < pC
B. pA> pB > pC
C. pA< pB = pC
D. pA= pB = pC
A
解析
A、B两点,液体的密度相同,由于A所处的深度小于B所处的深度,所以pA<pB;B、C两点所处的深度相同,由于ρ水<ρ盐水,所以C点的压强大于A点的压强,即pB<pC,所以三点的压强关系为:pA<pB<pC
实验探究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2.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所示.两次放置时,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 ,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A和FB,则( )
A. pA < pB FA > FB B. pA < pB FA > FB
C. pA < pB FA > FB D. pA < pB FA > FB
A
解析
(1)由图可知,倒放时瓶中水的深度较大,根据p=ρgh可知,倒放时水对瓶盖的压强较大,即pA<pB ;
(2)正放时,瓶子中的水柱是粗细相同的,瓶子底部受到的压力等于瓶中水的重力;倒放时,瓶子中的水柱上面粗,下面细,一部分水压的是瓶子的侧壁,瓶盖受到的压力小于瓶中水的重力,因此FA>FB
实验探究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解析
3. 如图所示,质量为500 g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底面积为80 cm2,内装1.5 L的水,已知g=10 N/kg,ρ水=1.0×103 kg/m3,求:
(1)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1)容器受到的重力:G容=m容g=0.5kg×10N/kg =5N
水受到的重力:G水=m水g=ρ水V水g=1×103kg/m3×1.5×10-3m3×10N/kg =15N
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底=ρgh=1×103kg/m3×10N/kg×0.1m =1×103Pa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1=p底S=1×103Pa×80×10-4m2 = 8N
实验探究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压强的大小
课堂小结
p
ρgh
=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实验探究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
再次刷新“中国深度”——在西太平洋的马
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创造
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
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
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随堂练习
实验探究
拓展延伸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作业:
月 日
随堂练习
实验探究
知识讲解
新课引入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