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在内容上的关键词是“人生”,旨在启发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有意义。在学法上要求学生继续学习默读,练习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体弱多病且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文章结构层次清晰,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值得学生仔细阅读品味。文章的主旨对学生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对面困难时应该如何处理。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叙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抓关键词揣度人物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抓关键词揣度人物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抓关键词揣度人物心理活动。
四、说学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与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了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基本可以通过批注和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对于本文所蕴含的哲理——将困难化整为零而战胜之,学生可能把握的还没那么准确,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才能体会得到。
五、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我们的生活中,不都是鲜花和掌声,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当我们陷入困境,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加以引导,然后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在学生交流时注意点拨和引导。
(三)、再读课文,复述情节
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之前,提出复述要求:
(1)理清故事的脉络。
(2)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3)语言表达力求准确和生动。
(4)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2、复述开始:
抽一两名学生复述课文。可以按照原文顺序复述,也可以创造性的复述。例如,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可以自己加上小标题,还可以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3、复述评价。
(本环节侧重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并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
(四)、精读课文,感悟精彩
1、让学生赏析重点词语和句段,体会语言的艺术。
2、在学生选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精彩句子加以赏析。
比如,文中的景物描写,“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等。
在赏析时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会。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众多人物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杰里,也可以是父亲,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读了本文以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结合最后一段,来分析理解。
比如,“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教师及时引导并评价。
(六)、拓读美文,提升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2)鼓励学生仿写诗句,从句式、内容和修辞方面加以指导。
(这个环节的任务可以让学生二选一,意在强调读写结合以及学以致用。)
(七)、课堂收获,我来小结
侧重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本环节主要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达标测评,形式更灵活。)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本环节主要是以读促写,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结束语:以诗相赠,回味悠长: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七、说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来解决
八、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把生字词、作者简介、故事情节放在预习环节,小作者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不用我们再加以分析,但作者从多个方面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很出彩,让人感同身受,所以我把第一个目标设计为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这是知识方面的一个目标。作者的一次经历,不仅使作者成长,还使他感悟出人生哲理,这也是对我们及对孩子的启迪,但我感觉,这次遇险经历,虽有惊无险,但也很让人后怕,还应让孩子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是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一个目标。自我感觉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还是可以的,还设想一定引导孩子去阅读、去体验、去感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由于自己紧张,教学方式也太单一,缺少激励性语言,没有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发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以为戒,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适合教学内容的全新教学策略,努力引导学生朝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本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第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第二,在第三单元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重点做到手到、心到,学会圈点勾画第三,把握作者思路,了解思路展开的一般方式。本课由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作而成,讲述的是“我”童年时遭遇了一次“遇险”的经历,通过“我”父亲的指引,最终“脱险”,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我”的脱险经历可以将个别问题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经验,对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很有启发意义,适合学生在生活中借鉴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勾画关键语句。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多角度理解故事中的生活及人生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四、说学情
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说教法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2、找两位同学回答第一课时的“巩固·延伸”练习
3、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二)、课堂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2、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找出并朗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4、让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来。
(三)、课堂展示(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舍。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点拨]“我”攀爬悬崖时的动作有:爬、蹲、靠、看、伏、伸、探、踩。其中,最能表现“我”胆小害怕的动词有靠、伏。
写“我”的感受的词语有:心惊肉跳、几乎晕倒、恐惧、疲乏、全身麻木、小心翼翼、有了信心。这些描写,刻画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态,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找出并朗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点拨]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弱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让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来。
要求学生概括出“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点拨)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的”);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成就感。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5、 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6、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7、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 试从文中找出。“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是指什么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我曾屡次发现……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点拨]“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作者是用“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句话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
“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两层意思:①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惧害怕,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由易人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8、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 说说理由。
(点拨)“脱险”仅说清了本文所叙述的事情,而没有包含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到的感悟,而原题的意思是把艰难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走,化整为零,就能战胜困难。
(四)、课堂练习
赏析加点词: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五)、课堂反思
如何让描写更细腻生动?
(六)、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指导》第一、第二题
七、说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的地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八、说教学反思
1.课堂上要注意多指导学生复述的方法∶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
2.应注重朗读,让学生多读课文,反复品读关键语句。同时注意要丰富朗读的形
式,如角色朗读、男女生朗读等等。
3.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4.重视预习,落实好预习工作。可引导学生书面准备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5.注意多鼓励学生。
6.还需多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基本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