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4 20:0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阶段检测)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 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做的是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加速
0.125
2.(20-21·驻马店新蔡期中)“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两个质量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以上两空均选填“匀速”或“变速”)。
(2)乙球的速度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你的判断依据是   。
(3)若光源每隔0.02 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球所用时间。
匀速
变速
增大
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大于
3. 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   。
(2)所测路程为   m。
(3)假设所用时间为7 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是为了   。
停表
0.910
0.13
便于测量时间
4. 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影响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5.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_____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0
25.0

不正确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6.(20-21·洛阳孟津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片的作用是   ;
解析:
(1)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是让小车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停下来,便于测量时间;
便于测量时间
6.(20-21·洛阳孟津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2)小车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

0.15
6.(20-21·洛阳孟津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3)若将斜面右端的垫块左移,小车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增大
6.(20-21·洛阳孟津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7.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解析:
(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加速
7.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 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0.75
0.5
7.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3)下列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解析:(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C图。
   A     B    C      D
C
7.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选填“>”“<”或“=”)v2。
解析: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
8.(20-21·平顶山期中)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1)纸锥运动的时间tAB  (选填“<”“=”或“>”)tBC;
解析:
(1)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AB段与BC段时间相等。
=
8.(20-21·平顶山期中)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2)从A到F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
解析:
(2)由图可知,从A到F,连续两点之间时间相同,距离先变大后不变,故从A到F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
先变大后不变
8.(20-21·平顶山期中)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3)右侧为纸锥从E到F的过程放大图,EF段纸锥运动的路程是   cm,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   m/s。

20.0
0.4
9.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物块5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cm/s,物块后2 s的平均速度为   cm/s。

20
32
9.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2)物块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物块各段的速度不同,所以物块做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
9.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解析:(3)由表格中数据知时间是1 s的时候,路程是4 cm;时间是2 s的时候,路程是16 cm;时间是3 s的时候,路程是36 cm;时间是4 s的时候,路程是64 cm;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s=4 cm/s2×t2),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②③正确。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4 cm/s2×(6 s)2=144 cm。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cm。
②③
144
10.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实验中:
(1)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 cm,所用的时间为7 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0.08
10.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实验中: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
解析:
(2)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由于物体是运动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得越慢,越易于测量。
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10.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实验中: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解析:
(3)将表中的数据(0,0),(1,10),(2,20),(3,30),(4,40),(5,5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10.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实验中:
(4)数据分析: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关系,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   (选填“不变”或“变化”)的。因此,气泡的运动可以看成是   运动。
解析:(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又因为气泡的运动路线是直的,所以可以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正比
不变
匀速直线
10.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实验中:
(5)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说是静止的,请说明理由;如果说是运动的,请说明运动的方向。
运动的;向下。
解析:(5)因为塞子相对于气泡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因气泡是在上升过程中,所以若以上升的气泡为参照物,塞子是向下运动的。


11.(2021·开封兰考一模)在掌握了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后,小明将它应用在实践中。他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 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甲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 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 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 cm。
(1)观察汽车行驶的频闪照片可知:OA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先增大后相等,所以汽车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

先加速后匀速
11.(2021·开封兰考一模)在掌握了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后,小明将它应用在实践中。他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 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甲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 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 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 cm。
(2)为了通过表格所给的信息计算出汽车从O点行驶到C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部分补充完整:①   ;②   。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汽车从O到C实际运动的距离s/m
汽车从O到C实际运动的时间t/s
20
11.(2021·开封兰考一模)在掌握了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后,小明将它应用在实践中。他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 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甲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 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 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 cm。

(3)在图乙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能大致描述汽车从O到C整个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填序号);其中曲线②表示物体做的是   。
解析:
(3)由题图乙知,①图线表示汽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图线表示汽车一直做匀速运动,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图线表示汽车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故③符合题意,故选③。

匀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