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地貌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
各种作用。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使地表趋向平缓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大约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广大地区为一片汪洋,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且目前每年还在不断的向上抬升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难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难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难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
b现象发生的过程: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难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B
(2021·高考全国卷甲)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3~5题。
3.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4.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5.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C
A
C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塑造基本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削高平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温差变化大的地区物理风化显著。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1)风化作用
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内花岗岩
②化学风化: 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 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
(1)风化作用
③生物风化: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1)风化作用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
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
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
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2022·襄阳检测)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6~7题。
6.甲地
A.位于半干旱地区,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气温低,冻融风化显著
C.气候湿润,森林分布广,生物风化作用突出
D.人口稠密,酸雨危害大,化学风化作用明显
7.关于图中“非木之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地“石林”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C.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D.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导致的
A
C
(2)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影响因素: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外力强度(速度、量);植被;岩石结构;风化作用
a.流水侵蚀作用
丹霞地貌
黄土地貌
河谷
流水侵蚀一般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特点
流水溶蚀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类型。我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为典型的流水溶蚀地貌,也称岩溶地貌。
成因
风力侵蚀一般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侵蚀方式分为4种方式: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楔作用、撞击作用。一般常见于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峡
湾
的
形
成
冰斗—向源侵蚀——多个冰斗中间不断变窄——角峰
角峰
海浪侵蚀:一般常见于沿海地区,受海浪冲击和海水的腐蚀而产生的一种地貌类型。属于流水侵蚀。
侵蚀作用
风化作用
如何区分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与风无关。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8~9题。
8.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图2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B
D
(2021·盐城高一月考)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
11.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常见于我国的
A.云贵高原地区 B.黄土高原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内蒙古高原地区
C
A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力、冰川等外力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搬运作用一般不直接形成地表形态,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冰川搬运
河流搬运
风力搬运
搬运能力和外力的大小和颗粒物大小有关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称为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是风力搬运的三种方式。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负相关
B.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呈正相关
C.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D.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无关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悬移搬运的颗粒物最小,跃移搬运的颗粒物最大
B.搬运方式随风力的增减而改变
C.风力增大,蠕移可变为跃移 D.风力减小,悬移可变为跃移
C
A
(4)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影响因素: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外力强度(速度、量)减弱或地形阻挡
冲积平原
a.流水堆积作用
三角洲
冲积扇
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的、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比重小的后沉积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风 向
迎 风 坡
迎风坡
风力堆积具有分选性
颗粒大的先堆积
缓坡为迎风坡
b.风力堆积作用
c.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物杂乱无章,无选择性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风化壳
裸露出新岩石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风化
产物
侵蚀产物
提供物质
提供物质
五种外力作用的联系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材 料】
【思考题】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材 料】
【思考题】
海蚀柱是岩石海岸受海水侵蚀、崩塌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的不断侵蚀会造成海蚀柱崩塌,变为石堆。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材 料】
【思考题】
多年以后,海水侵蚀会导致海蚀柱不断倒塌,最后完全倒塌,变为一个个石堆,这一旅游景观消失。
(2021·济南高一期末)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这个沉积体系可以部分或全部沉没于水下。图1为某地扇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甲处垂直剖面图,反映了甲处T1~T6时间段所形成沉积物粒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4~16题。
14.图中扇三角洲
①形成条件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和水体的顶托作用
②表层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③面积随水体的上升而变大
④河流分汊多、易改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分析T1~T6时间段甲处河流搬运能力的变化情况
A.持续变强 B.持续变弱
C.先变强后变弱 D.先变弱后变强
16.推测T4~T6期间
A.流域内降水量增多 B.河流流量增大
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降低 D.流域内打坝淤地力度增大
B
C
D
(2022·邢台月考)峡山水库又称峡山湖,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受古气候(以风力作用为主)和水位变化的影响,峡山湖湖岸发育了风成砂体、滩坝砂体(湖流沉积)两套沉积体系。下图示意峡山湖东岸某剖面分层结构。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处湖岸
①先形成风成砂体 ②先形成滩坝砂体
③春季滩坝砂体出露面积较小 ④湖水水位下降时,岸线逐渐向西侧推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推测该湖岸沉积物颗粒直径均匀程度较高的沉积层及其主要形成因素是
A.滩坝砂体、搬运距离 B.滩坝砂体、沉积速度
C.风成砂体、搬运距离 D.风成砂体、沉积速度
B
C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堆积作用
20.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
B
21.(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6分)
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1.(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6分)
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起动。风沙流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21.(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6分)
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1)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玄武岩
无气孔,颗粒大,结晶好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2)沉积岩
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铜矿
煤层
富含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3)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具有片理构造。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石灰岩
大理岩
砂岩
石英岩
无机宝石多属于变质岩。
● 这三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
圈以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熔化,
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
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
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岩石。
● 岩石圈的物质就这样处于不断的
循环转化之中。
1.自岩浆始,到岩浆终;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证据1】现代珊瑚多生活在温暖、平静、水质清洁的浅海环境中,若在岩层中发现珊瑚化石,科学家便推断该岩层形成于温暖、洁净的浅海环境。
【证据2】
科学家通过研究喷出岩,推断具有相同岩石的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过火山喷发事件
现在是过去的一把钥匙
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下面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A.a—③ B.b—② C.c—④ D.d—①
23.图中b到d的过程
A.均在地表进行 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
C.物质来自地壳 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A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地岩石主要由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地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25.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B
C
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下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回答26~27题。
26.底部岩石按成因属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A.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
C.地壳抬升—沉积—火山喷发 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C
A
28.(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图11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
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
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