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家乡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4.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1. 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难点:1. 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 科学的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课件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
师: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饮食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可能的答案)受气候差异的影响。可见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板书)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一、气候与日常生活
1. 饮食
人们常说的中国的“八大菜系”有:川、粤、苏、闽、浙、湘、徽、鲁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除了和其悠久历史和独到烹饪特色分不开外,还受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等影响。
从气候条件来看,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师:我们以中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及青藏地区为例,结合当地气候来看看饮食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饮食与气候关系
1.为什么四川、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
生:(可能的答案)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阴冷潮
湿,少见阳光,辣椒有祛风去湿、发汗驱寒之效,因此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2.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我们的家乡安徽冬季较冷,我们的饮食以咸味为主。
2.日常着装
我们一年四季衣服的变换是我们适应 气温 的变化。
展示:傣族服饰、藏族服饰、因纽特人服饰,探究气候对人们着装的影响。
(1)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傣族人民身着短袖服饰在过泼水节。当地气候湿热,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2)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他们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密切相关。
(3)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气温低;又由于空气稀薄,日照强,气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独特的高原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穿着特色。
3.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不同地方的人们为适应不同气候,建造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气候影响着建筑的朝向、间距、采光等。
合作学习:民居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说一说:从大西洋沿岸到内陆,欧洲各国的民居的墙壁厚度差异与气候有何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正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这是因为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越往东大陆性越强,气温越低。
4.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冬季,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很容易患上感冒。一方面,冬季干燥的气候适宜细菌、病毒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冬季忽冷忽热的天气、室内外的巨大温差,使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
请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谈谈气候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非常寒冷的天气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他季节要多。暑热使心脏跳得加剧,并使血压升高,心脏病人另一个死亡高峰在夏天。阳光明媚的晴天会使人心情愉悦,阴雨天气会使人心情郁闷。
(承转)气候除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气候还会影响农业生产。
二、气候与农业生产
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经验概况,其呈现形式包括谚语、民谣等。想一想:下面的这些农谚与气候的哪个主要因素有关?
气候条件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气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1. 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所以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2.气候影响作物类型与耕作制度
不同的气候环境会影响我们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还会影响耕作制度。我们以中国东部的种植业区为例来感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承转) 除了对庄稼的选择有影响,气候对不同区域的水果种植品种也产生了影响。
合作学习:气候与农作物的选择
山东的小明同学与海南的小丽同学在电话中约定:明年春天,互赠友谊之树,把各自的
果树移栽到对方的家乡。你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理由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不可行。因为山东省与海南省的气候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所种植的果树,其生长特性都是与所处地的水热条件相适应的,否则很难成活。
3.气候异变造成农业损失
气候的异常变化(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巨大,如农业减产、人们财产损失、
生活不便等等,寒潮、春旱、夏季暴雨、霜冻、冰雹等。
(承转)加强对气候的监测,做好防御措施,可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气候与交通运输
1.气候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就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是由气候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师:南方地区降水多,河流湖泊众多,水网密集,传统交通工具为船。北方地区降水少,河流湖泊较少,陆地以平原为主,面积广大,传统交通工具为马车。
活动:将下列地区与传统交通工具连线
(承转)在如今的现代化交通时代,人们外出活动依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2. 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合作学习: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1.运用互联网,搜索“雨雪”“交通运输”两个关键词,说出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1).暴雨、持续性降水造成公路、铁路积水。
(2).大雾、风沙降低能见度,影响运输安全。
(3).雨雪天路滑给交通带来不便等......
2. 你的家乡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说出外出活动是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生:(可能的答案)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台风、寒潮、干旱、雾等。雷雨天外出不要打手机,不在大树下避雨;台风来临要远离大树、广告牌、电线杆和建筑物等,避免被砸、被压和触电等;强暴雨要避免洼地积水,向山坡、高地转移......
拓展延伸:青藏铁路建设与气候的关系
师:人类在长期适应气候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懂得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课堂总结】
【当堂训练】
1.傣族竹楼形成“高脚”建筑风格主要为了 ( )
A.防蚊虫叮咬 B.通风防潮 C.防洪水 D.防泥石流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是空气中的 增加。( )
A.甲烷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 (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运输 D.旅游业
4.《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说明( )
A.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B.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D.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①生活方面 ②农业生产方面 ③水利建设方面
④城市建设方面 ⑤海陆空交通方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 华北平原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稻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
B.水稻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小麦高,小麦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水稻低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比华北平原肥沃
D.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技术水平高,利于水稻生产
7.寒冷的冬季,人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夏天才能吃到的蔬菜的原因( )
A.地形条件 B. 气温条件 C. 肥力条件 D. 抗病条
参考答案:
1.B 2. D 3. A 4.B 5. D 6. B 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