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光和眼睛 复习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光和眼睛 复习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4 20: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章 光和眼睛
复习课件
本章知识梳理
重难专题探究
专题一 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
专题解读
(1)作图要点:
①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②平面镜在物点和像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且法线与镜面垂直;
重难专题探究
专题一 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
专题解读
④平面镜成像时,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点;
⑤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⑥光路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例1 如图3-1所示是由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束反射光线,请画出光源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图3-1
解析:先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点S即为光源的位置,连接S与两个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
答案:如图3-2所示
图3-2
专题二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作图
专题解读
在透镜的光路作图中,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是有规律的。
特殊光线 凸透镜 凹透镜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变 传播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 折射光线经过焦点 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经过凸透镜焦点或射向凹透镜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 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注意:光经过透镜后向透镜厚的一边偏折。
例2 完成图3-3中的光路图。
图3-3
解析: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答案:如图3-4所示
图3-4
专题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即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将换到物的位置。
专题解读
例3 (四川广安中考)如图3-5所示是小浩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前,小浩需要点燃蜡烛,并调整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与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图3-5
同一高度
(2)老师告诉他,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当他把蜡烛置于图中10 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结果在凸透镜右侧大约63 cm刻线处获得了清晰的像。人们运用这条成像规律制造出了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照相机
(3)小浩好动且思维颇有创意,他突发奇想,要是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结果会怎样呢?他立即一试,哇!太神奇了,光屏上的像依旧十分清晰,只是原来缩小的像变成了放大的像。你能解释一下所成像依旧清晰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光路可逆
解析:(1)为了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在凸透镜右侧大约63 cm刻线处获得了清晰的像,此时像距v=63cm-50cm=13cm,即f<v<2f,而物距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人们运用这条成像规律制造出了照相机。(3)当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时,因为光在折射时的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光屏上还能出现清晰的像。
方法技巧盘点
方法一 等效替代法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的应用
方法解读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为了使物理问题简化,在保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往往用一个物理量或物体来代替另外的物理量或物体,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不容易找到虚像的位置时,我们用了一个等长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通过检验这个蜡烛与像能否重合,来判断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并确定像的位置。
例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作为平面镜的是_______。另外,还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火柴、白纸和________。
(1)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__________。
图3-6
玻璃板
刻度尺
重合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
大小
到平面镜
的距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填“虚”或“实”)像。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不能

不变
解析: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另外,还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火柴、白纸和刻度尺。(1)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2)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比较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3)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5)像与物大小相等,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
方法二 对称法
方法解读
在光学部分,如光的反射、平面镜的成像等都具有对称性,因此在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时,运用对称性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作对称法。
例5 如图3-7所示,B为隧道中的一堵墙,S点有一激光器,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激光器发出的经平面镜MN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的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
图3-7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S点的像S′,连接S′A,与MN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即为入射点O,OA即为反射光线,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
答案:如图3-8所示
图3-8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