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复习课
目录
01
02
03
Contents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
电阻的测量
01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物理量 符号 单位
电流
电荷定向移动
I
A
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U
V
电阻
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R
Ω
电流
电压
电阻
促使
阻碍
怎样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呢?
V
R
A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考点 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考点 1
U/V
I/A
0
·
0.1
0.3
0.2
1 2 3 4
0.4
·
·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_________。
成正比
过原点的直线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V
R
A
考点 2
R/Ω
I/A
·
0.1
0.2
10 15
结论: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_________。
成反比
0.30
反比例图象
·
5
实验数据
·
02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3.变形公式
U=IR
R
=
I
U
R
U
I
I =
U
R
I ——A
U——V
R——Ω
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
考点 3
1.内容:
例题1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解:
灯泡两端的电压:
UL=ILRL=0.6 A×20 Ω =12 V
RL=20 Ω
I=0.6 A
通过灯泡的电流IL=I=0.6 A
A
R'
L
U= IR
根据
,导出公式
I =
U
R
例题2 有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是12V,通过它的电流是30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解:U =12 V ,I =300mA=0.3A,
电阻的阻值:
由 得,
根据
,导出公式
I =
U
R
R
=
I
U
R
=
I
U
03
电阻的测量
需知道:
R两端的电压U
和通过R的电流I
用电压表测出
要测量电阻R=
根据欧姆定律 得到
V
Rx
A
伏安法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
用电流表测出
考点 4
实验电路设计
核心电路:
添加必要元件:
V
Rx
A
完善电路:
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大小。从而求出不同工作电压下的电阻。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
实验 伏安法测电阻
① 变阻器滑片放阻值最大
② 目光检查有无短路
③ 试触检查是否工作正常
① 断开开关,从正极开始
② 先连接串联,再连并联
③ 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
-
0.6
3
A
0 0.2 0.4 0.6
|||||||||||||||||||||||||||||||
0 1 2 3
15
3
V
0 5 10 15
0 1 2 3
|||||||||||||||||||||||||||||||
S
P
Rx
摆
连
检
实验操作
实验拓展 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A
V
L
R
S
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次数 U/A I/A R/Ω 灯泡亮度
1 0.5 0.13 3.8 不亮
2 1 0.18 5.6 灯丝暗红
3 1.5 0.21 7.5 微弱发光
4 2 0.24 8.7 发光较亮
5 2.5 0.26 9.6 正常发光
结论: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注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不同,求不同电压下灯泡电阻的平均值作为灯丝电阻是毫无意义的。
数据分析
1.根据欧姆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B.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D
2.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分别用R1、R2两个电阻进行探究,并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所示的I U关系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R1与R2的大小关系是( )
A.R1>R2 B.R1=R2
C.R1C
3.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流为0.2 A,如果给原来的电池再串联一节相同电池,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变为( )
A.0.8 A B.0.4 A
C.0.2 A D.0.1 A
B
4.一个导体两端加4 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8 A,该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Ω;当把它两端电压变为8 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____A。若它两端的电压为0 V,它的电阻为____Ω。
5
1.6
5
5.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电压U为9 V并保持不变,电阻R1阻值为10 Ω,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的示数I为1.2 A,求:
(1)求电流表A1的示数I1。
(2)电阻R2的阻值。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