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B.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C.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 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请概括文本论证特点。(4分)
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 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 ”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在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怏怏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 ”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 ”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B.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孙林对老头子的劝阻感到焦急而难过,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带来的负疚感。
D.老头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其完全无法理解孙林内心的急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除了对人物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来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B.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C.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8.小说多处写“雪”,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4分)
9.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自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贏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博学:知识渊博
C.是故圣益圣 益:更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D.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师不必贤与弟子 师:超过
11.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 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4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3)(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二首诗,回答问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南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B.“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C.“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D.“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16.《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风急天高猿啸哀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句。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3)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 , ”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8-20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__________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______________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社会见证了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关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塑造。(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入木三分 宵衣旰食 巧夺天工 公而忘私
B.炉火纯青 废寝忘食 巧夺天工 物我两忘
C.入木三分 废寝忘食 心灵于巧 物我两忘
D.炉火纯青 宵衣旰食 心灵手巧 公而忘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塑造。
B,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社会见证了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关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塑造。
C.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社会见证了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我们人人不必成为工匠,人人却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人人却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D.我们人人不必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
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 ① ,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当然,( ▲ ),《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论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强调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不等于 ② ,比如《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知价值,完成了从个例到一般的推理。
写议论文,还要有 ③ ,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B.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C.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D.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佣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B.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C.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A.“对比”错误,应为“类比论证”。“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结果是“发了疯”;中国自认为“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认为地大物博,所以只是送去,不想拿来,结果“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两者是相似,不是相反,所以是类比,不是对比。
2.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解析】D项,这句话说的是“拿来”的意义,“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 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 (“导致”强加因果)
请概括文本论证特点。(4分)
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6分)
1.①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破后立。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③多用反语,语言幽默、犀利。
3.①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②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会吸收、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 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 ”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在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怏怏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 ”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 ”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B.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孙林对老头子的劝阻感到焦急而难过,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带来的负疚感。
D.老头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其完全无法理解孙林内心的急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小说中除了对人物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来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B.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C.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8.小说多处写“雪”,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4分)
以写雪来突出天气的严寒,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以雪反衬主人公对革命的热情,表现主人公的责任感和英雄气。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①小说用更多笔墨写主人公与老人的对话,突出过梁的艰难,有利于情节的发展;②通过描写主人公过梁前后的神态动作心理,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彰显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深化主题;③具有留白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自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贏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博学:知识渊博
C.是故圣益圣 益:更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D.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师不必贤与弟子 师:超过
11.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 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4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3)(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答案】
BDAD
(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2)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3)(李氏子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其中,“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
“惩艾”,惩治,“殆”,根据语境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所以不能分开,排除C项。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日;“把”,拿,指看书;“卷”,书卷。
参考译文:
(乙)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二首诗,回答问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南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B.“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C.“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D.“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16.《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错误,《登高》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可见作者正漂泊异乡,远离家乡,为了躲避战乱,只能在他乡“偷生”,表达了浓浓的羁旅之苦、思乡之苦。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自己此时年老多病,征战他乡,表现的是对自己年老多病之苦。
“未见有知音”,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表现了自己孤独与无人赏识的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风急天高猿啸哀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渌水荡漾清猿啼__”一句。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8-20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__________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______________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社会见证了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关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塑造。(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入木三分 宵衣旰食 巧夺天工 公而忘私
B.炉火纯青 废寝忘食 巧夺天工 物我两忘
C.入木三分 废寝忘食 心灵于巧 物我两忘
D.炉火纯青 宵衣旰食 心灵手巧 公而忘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塑造。
B,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社会见证了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关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塑造。
C.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社会见证了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我们人人不必成为工匠,人人却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人人却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D.我们人人不必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D、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
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 ① ,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当然,( ▲ ),《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论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强调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不等于 ② ,比如《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知价值,完成了从个例到一般的推理。
写议论文,还要有 ③ ,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B.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C.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D.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C ①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②只局限于某时某事;③读者意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佣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材料: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各种表现。共2句。第1句是列举,陈述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传统文化的当下表现:以节目主持人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典籍、包含非遗元素的“中国节日”系列电视节目、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第2句是概述,强调融入了当代元素的中国风、中国故事,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
第二部分是任务和情境。
任务: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
情境:校刊组织的活动,意味着活动的主体为青年学生,应征文稿当表达青年学生群体或个体的“认识与思考”。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指定了对象,“当下”界定了时限,“认同”确定了立场和态度。结合材料,“认同”可以分为感官体验、认识理解、认同悦纳和自觉行动四个层次。从事理逻辑来说,这四个层次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深化、从“知”向“行”的提升。同时,这四个层次也体现着立意的高下。
“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我”的存在,应从自我出发认识大时代,写出大时代中的“小我”的个性理解、思考和作为。
“写一篇文章”意味着未作文体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内容,“认识与思考”必须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各种表现以及由此生发的相关理解与分析。
第三部分是具体“要求”。其中,“选好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中的某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征文。
参考立意:⑴只有搭建各种桥梁,让当下青年走近并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加强其认同感。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⑶對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不能流于浅表(形),而应深入骨髓(神)。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不能仅限于娱乐与消费,而应真正地将之作为文化来传承与发展。⑸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得更加深广的认同,既要坚守其内涵品质,又要创新其传播形式。
深耕文化沃土,肩负民族大任
文化认同,国之魂也。行走于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唯有文化认同,方能开辟康庄大道;唯有文化认同,方能一路高歌,风雨无阻。所以深耕文化沃土,培育和增强文化认同,肩负民族大任,方能向阳而生。
增强文化认同,要以“坚守”铸其“魂”。坚守文化传承,坚守爱国主义,坚守民族大义。前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人们热议,我们被中华文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深深感动着,我们被前赴后继的民族大义深深感动着。究其根本,是中华儿女内心维系着文化认同的力量。所以我们义无反顾,坚守中华文化,即便在文化陷入困顿之际,依然执着坚守。在B站推出《红楼梦》之时,年轻人通过弹幕源源不断地隔空对话,是为坚守。须知,以坚守增强文化认同,方能行稳致远。
在时代的洪流中,文化认同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千年前的杜子美穷困潦倒,独善其身尚且不易,却依然执着,所以后来他那些力透纸背的呼喊,穿越纷飞战火,越过万间广厦,成为天下寒士最后的心灵回响。
增强文化认同,需要以“热爱”炽其“心”。君不见,红极一时的李子柒,用小小的镜头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使之成为年轻人诗意生活的参照。其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拍摄剪辑,是为热爱。君不见,农村女孩钟芳蓉以高分考入清华,却毅然选择考古这一冷门专业,是为热爱。君不见,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的樊锦诗,黄沙扬起,但她依旧奋袂先行,是为热爱。须知,唯有热爱方抵岁月漫长。
增强文化认同,也要以“创新”彰其“力”。揆诸当下,我们可以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经典文化传承节目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唱响了太白的明月。诸如此类,都是在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让传统获得新生。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文化的一种涅槃,是悲观中升华出的一种达观,它所迸发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将矗立起文化的不老青山。须知,以创新增强文化认同方能破局开局。
当饭圈文化、佛系文化成为时代乱流,吾辈当如何?深耕文化沃土,增强文化认同,肩负民族大任,在善恶曲直的摇摆中保持必要的钝感,为中华文化添砖加瓦。
本文直入主旨,逐层推进,迸发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作者围绕着“如何增強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三层论述:“坚守”层,聚焦认同之“魂”;“热爱”层,聚焦认同之“心”;“创新”层,聚焦认同之“力”。响鼓重锤,锤锤敲在鼓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深耕”的思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