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过关检测卷习题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过关检测卷习题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5 05: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章过关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解析:
余音绕梁说明物体停止振动,声音还没有停止,故A不符合题意。掩耳盗铃说明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很大,这是指响度大,故C符合题意。燕语莺声指声音优美,这是指声音的音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央视举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使观众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列成语与声
音的响度有关的是( )
A.余音绕梁 B.掩耳盗铃 C.震耳欲聋 D.燕语莺声
C
2.(20-21·聊城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得较快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A
解析:
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B错误;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故C错误;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3.(2021·枣庄市中区校级模拟)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解析: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甲、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声音的音色不相同;综上所述,C正确。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
都不同
4.(20-21·聊城月考)关于音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的高低只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B.“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就是音调
C.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无关     
D.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D
解析: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故A、C错误,D正确;“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音色,故B错误。
5.(2021·聊城东昌府区二模)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解析:
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当乒乓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C正确;敲击玻璃瓶时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正确。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 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6.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解析:
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利用“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故B正确。太空中航天员能对话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是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来改变音调,故D错误。
A.图甲: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图乙:用“B 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C.图丙:太空中航天员能相互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图丁:左手不断按压小提琴的不同琴弦,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7.如图所示,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敲击音叉后,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 dB逐渐变为30 dB。在这个过程中,有下列判断:①振幅变小;②频率变小;③音调变低;④响度变小。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
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 dB变为30 dB,表明响度变小了;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手机与音叉的距离保持不变,响度变小,说明振幅变小。故选B。
8.如图所示,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中加水使眼镜浸没在水中,通电后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只能在水中传播
B.人听到“嗞嗞”声是超声波
C.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低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
解析:
超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故A错误。人听到的“嗞嗞”声不是超声波,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音调高,故C错误。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9.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敢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B
解析: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介质种类发生变化,传播速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所以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故B符合题意。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真空不能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10.(2021·滨州博兴一模)关于图中声现象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拨动钢尺的力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B.乙图中,齿轮转动得越快,硬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向瓶外不断抽气,听到手机铃声的音色发生改变
D.丁图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B
解析:题图甲中,拨动钢尺的力越小,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故A错误。题图乙中,齿轮转动得越快,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高,则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正确。题图丙中,向瓶外不断抽气,听到手机铃声的响度减小,音色不变,故C错误。题图丁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到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11.如图所示,有的老师上课会使用扩音器,使自己讲话能让学生听得更清楚,它由一个带扬声器的机体和一个挂在嘴边的麦克风(小话筒)连接而成。关于扩音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B.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词语“引吭高歌”也像扩音器发出的声音一样音调高
D.词语“震耳欲聋”也像扩音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响度大
解析:
老师使用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使自己讲话能让学生听得更清楚,故A错误,B正确;词语“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音调高,词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正确。
B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2.(20-21 ·潍坊寿光期中)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抽出密闭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的振动变小了
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
C.音调相同的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减弱噪声
解析: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大,不能使心脏的振动幅度增大,故B错误;音调相同的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正确;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噪声的等级,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正确。
CD
13.(21-22·滨州无棣期中)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限速120 km/h的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其模拟情景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 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 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 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为1 s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 m
C.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36 m
D.汽车已经超速
ABD

14.(20-21·枣庄台儿庄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   (选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里程。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发声的;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是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振动
音色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5.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解析:
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为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我们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固体
空气
16.云南北迁亚洲象群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如图是亚洲象迁移时的情景,象群之间通过频率    (选填“大于”或“小于”)20 Hz的次声波相互交流,这是利用声传递    。
解析: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象群依靠次声波相互交流,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小于
信息
17. (2020·济南莱芜区中考) 如图所示的“苍峡雷鸣”,是莱芜八大景之一。每逢雨季,大雨倾盆,瀑流直泻。那飞泻的瀑布声,若龙声虎啸,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这里的“若龙声虎啸”形容瀑布飞泻发出声音的  ,“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形容瀑布飞泻发出声音的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解析:“若龙声虎啸”指的是声音的音色;“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形容瀑布飞泻发出的声音较大,即声音的响度大。
音色
响度
1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和丙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相同,其中   音调高;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   。
解析:读题图可知,甲和丙波形和振幅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和响度相同,其中丙振动的频率大,所以丙的音调高;甲、乙、丙中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响度最大的是乙。
响度、音色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解析:(1)为验证猜想1,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
19.(21-22·聊城冠县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选编号   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A、B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解析:(2)如果验证猜想3,即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琴弦的材料不同,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为了验证猜想,小涵实验时还需要观察琴弦振动的快慢。
19.(21-22·聊城冠县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3时,小涵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
是    ;为了验证猜想,小涵实验时还需要观察琴弦振动的   。
55
快慢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19.(21-22·聊城冠县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解析:(3)在验证猜想2时,若选择B和C进行研究,B、C的长度不同,横截面积也不同,不能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实验中应控制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
(3)在验证猜想2时,若选择B和C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不正确
没有控制横截面积相同
20.根据图回答问题。
解析:Ⅰ.(1)此实验研究直尺振动时的音调跟直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该收集直尺的振动频率和直尺发声音调,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应使直尺紧贴桌面,选用题图甲所示的实验方法;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是采用了题图乙所示的实验方法。
Ⅰ.如图甲、乙所示,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如图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0.根据图回答问题。
解析:Ⅰ.(2)直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增大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直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音调变低。
Ⅰ.如图甲、乙所示,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在振动的同时听到直尺发出声音,接着增大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变   (选填“快”或“慢”),直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   (选填“高”或“低”)。


20.根据图回答问题。
解析:
Ⅱ.(1)用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因此,题图丙中从左到右的音调是逐渐降低的,则第⑦个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
Ⅱ.如图丙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
(1)小涵和小舒同学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

20.根据图回答问题。
解析:
Ⅱ.(2)用嘴对着瓶口吹气,声音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则第①个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
Ⅱ.如图丙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
(2)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

20.根据图回答问题。
解析:Ⅱ.(3)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保温瓶内的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因此根据音调的高低就可以判断保温瓶内水位的高低。
Ⅱ.如图丙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
(3)如图丁是我们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场景,灌水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保温瓶里的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保温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   (选填“高”或“低”)。


21.(21-22·烟台莱阳期中)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1)如题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振幅越大,即响度越大;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被直接观察,通过乒乓球的跳动说明音叉的振动采用的物理方法是转换法。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
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此实验通过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来探究声音的物理方法是   。
物体振动
响度
转换法
21.(21-22·烟台莱阳期中)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2)由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能传递能量,所以如题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21.(21-22·烟台莱阳期中)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3)若在月球上做乙实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3)若在月球上做乙实验,乒乓球   (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
不会
21.(21-22·烟台莱阳期中)回答下列问题。

(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过2.4 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底深度为   m。(海水中的声速是1 500 m/s)
1 800
五、计算题(22题5分,23题6分,共11分)
(1)该海域的深度;
22.(20-21·潍坊期中)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 000 m。“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 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 000 m深处,需3 h 53 min 20 s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求:


五、计算题(22题5分,23题6分,共11分)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22.(20-21·潍坊期中)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 000 m。“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 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 000 m深处,需3 h 53 min 20 s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求:


五、计算题(22题5分,23题6分,共11分)
(3)能否利用这种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22.(20-21·潍坊期中)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 000 m。“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 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 000 m深处,需3 h 53 min 20 s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求:
解:
(3)不能利用这种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因为月球周围没有空气,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波不能到达月球,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分)
解析:(3)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3.(20-21·潍坊安丘校级月考)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440 m处鸣笛,经过2.5 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 m/s,求: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解析:(1)已知空气中的声速和声音传播时间,可算出声音传播的路程;
23.(20-21·潍坊安丘校级月考)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440 m处鸣笛,经过2.5 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 m/s,求: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2)根据汽车行驶路程和声音传播路程之和等于880 m,可得到汽车行驶的路程;
23.(20-21·潍坊安丘校级月考)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440 m处鸣笛,经过2.5 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 m/s,求:
(3)汽车的行驶速度。

解析:(3)由于汽车行驶与声音传播的时间相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算出汽车的行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