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源与流:古典诗歌的体裁
阅读专题1
学习目标
本专题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导入专题。联读本单元8首诗歌并适当拓展,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发展脉络,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等体裁的基本知识。
预习任务
必修上册的古代诗歌共14首,包括第二单元2首、第三单元8首和“古诗词诵读”4首。朗读第三单元的诗歌,标注节奏(如“采采/芣苢”)、押韵(一韵到底用△、多韵依次用△○,标于押韵字之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按照体裁,这些诗歌可分几种类型?为什么?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发展有何规律?
目录
任务一 尝试分类排序
任务二 探究古体诗的格律特点
01
02
任务三 探究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03
任务四 探究词的格律特点
04
任务五 总结规律
05
任务一 尝试分类排序
将必修上册14首诗词按体裁分类,再按时代排序。借助时间轴,建立基本的时序和体式分类。
分类排序,可采用活动卡片或板书方式;排定的样式做好保存,将用于“任务五”。
图中《弹歌》《离骚》《十五从军征》《天净沙·秋思》等暂不呈现。
先秦
汉魏六朝
唐
宋
元
古体诗(四言、骚体、乐府、古风)
近体诗
词
曲
弹
歌
芣苢、静女
离
骚
十五从军征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登高
念奴娇、永遇乐、
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
任务二
探究古体诗的格律特点
以必修上册古体诗作品为例,从字数(篇式)、句式、押韵等方面,逐一探究四言、乐府、古风的格律,消除“任务一”中的争议或错误。探究结果,可用表格呈现。
体裁 作品 字数(篇式) 句式 押韵
四言
《芣苢》
《静女》
《短歌行》
无固定篇式:《芣苢》重章复唱,《静女》有重章痕迹
多四言两拍(二二),也有五言三拍(俟我/于/城隅)
均句尾韵、换韵;《芣苢》偶句押,《静女》二章句句押、三章交韵;《静女》首章、《短歌行》每章首句入韵
体裁 作品 字数(篇式) 句式 押韵
乐府
古风
《十五从军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形式自由,句数不限,章法灵活;两首唐代乐府歌行篇制大
《十》五言三拍,《梦》七言为主,杂有四言、五言、六言(骚体)或九言;《琵》七言四拍
均句尾韵;《十》偶句押韵,一韵到底;《梦》十二韵,《琵》二十韵,含句句押、偶句押,平仄韵通押
续表
《涉江采芙蓉》
《归园田居》
形式自由,句数不限
均五言三拍(二一二或二二一)
均句尾韵、偶句押、一韵到底,首句不入韵
任务三
探究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1.探究《登高》。叶嘉莹教授说:“在中国诗歌的体裁形式之中,最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诗。”《登高》被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登高》格律谨严吗?
步骤
杜甫《登高》 现代汉语 隋唐诗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结《登高》押韵、平仄、对仗的特点:
近体诗的押韵:
(1)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2)限用平声韵。
(3)押韵的字不可重复。
(4)押韵的字须属同一韵部(首句可用邻韵)。
(5)一韵到底,中途不可换韵。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1)一句之中平仄交错。
(2)一联之中平仄相对,违反的叫“失对”。
(3)两联之间邻句相粘(平仄相同),特别第二、四字(五言的仅第二字),违反的叫“失粘”。(忌孤平、三平调及拗救等不宜教授)
近体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可对可不对,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必须对仗。对仗的要求是:
(1)字面相对,意义相对或相反。
(2)词性一致。
(3)结构相对,即句子结构相同。
(4)避免同字相对(当句对除外)。
(5)避免同义相对,违反叫“合掌”,是诗家的大忌。
2.辨析杨万里《插秧歌》的体裁。
运用前面习得的古体诗(古风)、近体诗知识,确认其为七言古风。
(1)看押韵,句句押韵,且均为入声字(“答、匝”十五合、“接、霎”十六叶、“插、甲、胛、鸭”十七洽),不合近体诗双句押韵、限用平声韵的规则。
(2)看平仄,18个字存在问题,未遵守平仄交错、粘对规律。
(3)看对仗,中间两联该对而未对。
任务四 探究词的格律特点
提供“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等词谱,选其一对读;比较词与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不同,体会词的格律特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变格)词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念奴娇”以苏轼“凭高远眺”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物、壁、雪、杰、发(發)、灭、发(髮)、月”等韵,按戈载《词林正韵》,为入声物锡屑月通韵。
词律提示:
(1)句子形式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
(2)依据全词字数分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0字以上),中调、长调多数是包括两段(双调,上下阕/片)。
(3)词有词调(词牌),有的还有词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律提示:
(4)用韵比诗韵要宽,句末韵为常例,押平韵或仄韵,或平仄韵交错,一般由词谱规定。
(5)词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每调都有定格。
(6)词的对仗,不像近体诗那么严格(位置、平仄且不避同字),凡相连两句字数相同时,经常运用对仗手法。
任务五 总结规律
补充《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骚体诗、元曲等作品,完善“时间轴图”,总结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发展的规律。
(1)诗歌源于劳动。
(2)都是押韵的,且多句尾韵、偶句韵。
(3)由《诗经》以四言两顿为主,发展出五言、七言。
(4)体裁由自由的古体诗,走向严格定型的近体诗、词和曲。
(5)诗体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所谓“体以代变”(胡应麟《诗薮》)。
提示:
课后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练习。
1.选择第三单元或课外任意一首诗词,试着改成其他诗体,比较不同诗体的特性。
2.课外选择若干诗歌,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体裁类型。
答案提示
1.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写为一首七言诗,意思都还在,但韵味就彻底变了。改写的七言诗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上心头。
2.可找《唐诗三百首》等已有体式分类的选本,让学生分析,再依据选本分类确定判断是否正确:如果判断错误,需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