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古典诗词的吟诵
实践活动专题
学习目标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本专题拟通过欣赏古老的“吟诵”,开展班级“古典诗词吟诵会”,改变古典诗词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以期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音韵节奏与情感基调的理解。
网上搜索关于古典诗词“吟诵”的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吟诵”这一诵读形式。
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徐健顺老师的《普通话吟诵教程》等关于“吟诵”的相关著作。
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典诗词设计一个诵读脚本,并配上乐曲和背景,在小组内分享并推选。
预习任务
目录
任务一 通古人:欣赏与发现
01
任务二 自成曲调:诵读与涵泳
02
任务三 余韵悠长:完善与再现
03
任务一 通古人:欣赏与发现
“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观看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片段,欣赏陈炳铮老师吟诵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苏立康老师吟诵杜甫的《登高》,陈少松老师吟诵杜牧的《清明》,然后试着从音韵、节奏、情感等角度来解密古老的“吟诵”。
叶嘉莹先生说:
“我”发现1 “我”发现2
解密“吟诵”
学习建议
1.了解吟诵的渊源。
据有关学者考证,“吟诵”一词始见于《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盛唐大诗人李白于《游泰山(其四)》中亦云:“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叶嘉莹先生说:吟诵不是念诗,更非西方所传入的“朗诵”,它是根据中国汉字单音独体的特质,用一种最符合其声调节奏、声律特色的方式,将中国诗歌抑扬高低的美感传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吟诵是古诗词最传统的诵读方式。
2.认识吟诵的符号。
可介绍简易的横排吟诵符号。
学习建议:
3.发现吟诵的秘密。
“吟诵”注重对音韵、节奏、情感的融合。所谓“人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仄相间、长短高低错落有致正是对“吟诵”特征的概括。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二字中“明”字拖长,给人以时空上的延展,仿佛呈现出一片清明的景象。而仄声“时节”二字读得高短,似乎又在强调这是个特别的日子,而此时诗人却羁旅漂泊,其情其貌可哀。“雨纷纷”中“纷”作为韵脚延展,体现出雨下得绵密,下得悠长,下得惆怅,传达出“做冷欺花,将烟困柳”般的凄美境界。
学习建议:
任务二 自成曲调:诵读与涵泳
根据小组推荐,共推选6位同学在班级中展示古典诗词的诵读。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和大众评审参与其中。
学习建议:
古典诗词的选择建议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典诗词为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词中情感的流转,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
各小组课前将背景、配乐、道具等辅助资料准备完毕。6位同学按抽签顺序依次登台展示,每位的呈现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2
每小组派出1位同学作为评委,自己小组展示时回避评分。其余同学作为大众评审,决定是否亮出手中的“笑脸”。每小组最终评分以评委的星级评定均分(1星计2分,共50分)与大众评审的“笑脸”评分(1个笑脸计1分)合成总分。
3
学习建议:
古典诗词的诵读评价可参考以下几个观察视角,其中重点关注第1条与第2条。第3-5条根据展示实际,酌情评分。
4
序号 观察视角 星级评定
1 是否呈现了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
2 是否传达出古典诗词的情感意蕴
3 是否有得体的服饰与恰当的动作
4 是否有贴切的配乐、背景、道具
5 是否有古典诗词诵读的创新意识
学习建议:
根据6位同学的展示评分,评选出“最美雅韵”1位,“最佳创意”1位,“最具人气”1位。视时间进展,可适当发布“诵读代表感言”“评委代表点评”“大众评审代表观后感”。
5
说明:本学习任务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兴趣,无论是古韵古声还是古风新韵,其目的都在于因声求气,涵泳诗味,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任务三 余韵悠长:完善与再现
古典诗词的吟诵演绎需要设计一个贴切
的朗诵脚本。投屏呈现本次活动中“最美雅韵”“最佳创意”“最具人气”选手的诵读脚本,全班分成3大组,可围绕“重音、停连、节奏、情感”等角度,探讨这三个诵读脚本中哪些地方还值得商榷,哪些地方还可以再加以完善。合作完善后,可投屏再次呈现。
学习建议:
诵读脚本可以采用简要的图表形式,呈现诵读设计的主要信息。其中“朗读脚本设计”是对诵读文本的处理,可选择标识诵读文本的平仄、语调、节奏、情感基调等信息。而“脚本设计说明”主要包括诵读时的肢体动作、背景图片、配乐道具等说明。以《登高》为例,可尝试进行以下设计:
诵读脚本设计: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望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诵读提示:
01
平仄处理可参考上图,重点落实入声词的处理,注意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02
节奏划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朗读节奏感要强,后四句节奏要缓慢沉重。
诵读提示:
03
尾联可重复读一遍,并适当加入颤音与哀叹声。
04
感情基调上,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幽愤无奈。
脚本设计说明:
前两联诵读时,背景图片要素:低飞盘旋的水鸟,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江水。后两联诵读时,背景图片要素:广阔天地下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的背影。
01
肢体动作:首联诵读者头微上扬,读颔联“萧萧”“滚滚”两词时配合手部动作,颈联读到“独登台”时右手由胸口逐渐向右前方伸展。诵读尾联时,可微微摇头。
02
配乐旋律应具有苍凉顿挫之感。服饰、道具视实际情况酌情准备。
03
说明:本学习任务意在引导学生设计朗诵脚本,为古典诗词的吟诵提供可视化、可操作的文本提示。同时,朗诵脚本的修改与完善,也是对古典诗词吟诵的精细化调整,有助于诵读者深入古典诗词的肌理,触摸其韵律节奏与情感基调。
脚本设计说明:
课后作业
围绕“古诗词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进行诵读脚本设计,并录制一个2分钟以内的古诗词诵读视频。可择优选择部分在班级公众号展示。
答案提示
(1)欣赏古诗词吟诵视频。
(2)观看相关文化类节目,拓宽视野,适当创新吟诵形式。
(3)围绕主题,选择某一类聚焦,比如,“古诗词中的最美山河”“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古诗词中的先民劳作”等。
(4)诵读脚本要着重关注古诗词吟诵的音韵、节奏、情感等。
(5)视频录制采用MP4格式,班级公众号展示时将吟诵视频与诵读脚本设计配套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