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及邮箱
课题 《短歌行》 年级 高一
模块 必修2 教科书版本 人教版
学习主题 吟《短歌行》悟“建安风骨”
1.整体设计思路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重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是魏晋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却一扫汉乐府及时行乐的腐朽诗风。此诗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及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意境宏大,笔调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恰恰代表了“建安风骨” 的写作特色。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意义。这首诗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
2.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通过品味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3.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的矛盾复杂情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教学难点:体会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4.学情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本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因此对理解诗歌的内容没有困难。但是,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学生阅读诗歌多碎片化的认识,却缺少思辨性的思维。学生认识的渠道多样化,片面性却疏离文本。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时不仅要学会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还要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情操。正如新课标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5.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步骤1:初读感知,温故知新 你都知道哪些曹操的诗句,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观沧海》 《龟虽寿》 设计意图:用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有关曹操的诗句,做到温故知新。 齐读课文,检查预习。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印象和对曹操的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 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步骤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 忧(板书)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板书) 哪些句子体现人生苦短了?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诗人如何来解忧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和借代。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步骤3: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板书:志 天下归心) 设计的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教学重点突破的手段。步骤4: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追问: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学生反馈:创新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技术型人才。。 追问: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 设计意图:教师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步骤5: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板书:志 天下归心) 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提高了,从而体现问题导学模式中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本质特点。 步骤6: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曹植的《白马篇》,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概括诗歌的写作特色。 进而理解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建安”诗歌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作业: 比较阅读曹操《蒿里行》 王粲《七哀诗》 要求:1.阐述阅读诗歌的感悟。 2.字数150字左右。
6.教学设计特色分析
切入点——初读文本,预习提问了解学情。 落实点——细读文本,个性阐释曹操求贤之心。 思维点——深读文本,总结归纳体会曹操求贤之心的内在逻辑。 收束点——再读文本,对比探究体悟“建安风骨”。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7.实践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 领悟”能力要求学生养成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求学生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这节课意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形成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探究。肯定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阐释。分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一句时,理解月这一意象就是代表人才。但一个学生大胆质疑说月的意象是代表曹操的招贤之心。学贵质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我的尊重。我没有否定他。该生通过对前后文意的理解认为此句的翻译应该为“对于渴望贤才的心何时才能停止呢?”课后我查找资料发现,2000年前版的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及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都将“掇”同“辍”,解释为停止。另外晋乐所奏《短歌行》正作为“辍”(中学语文网中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短歌行》正文也是辍字。课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访谈,这个学生的阅读面非常的广泛,比较喜欢历史。我建议他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探究。我深思在最初的教学预设中我并没有想到学生会质疑这样的问。但是学生基于他原有的阅读经验,深入文本,质疑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环节,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深挖文本、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为学生今后终生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将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
附:学生学习资源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