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7课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用典、对比、借代等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考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高频考点。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一、层次、结构、内容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它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全诗可分为八章,每章四句。
第一、二章借歌和酒道出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就是一个“愁”字。这里诗人一方面是在抒发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容易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表明诗人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唯有通过这样的调子才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才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接着第三、四章情味更加缠绵深长。“青青”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诗人在这里引用《子衿》的诗句,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原诗中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人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真诚,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这首《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诗人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来表明心志。“但为君故”这个“君”字,本来在《诗经》中可能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就是曹操慕求的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五、六章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第五章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二章的八句;第六章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四章的八句。表面看来,第五、六章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意味。再从诗歌表达的主题来看,这八句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强调、深化了题旨。最后两章是全诗关键所在。第七章是形成全诗气氛的关键,也是全诗艺术感染力最强的地方,第八章则是了解作者主观思想的关键。第七章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和理解的多义。首先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诸雄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仿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诗人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同时,由于汉末大乱,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本诗的“乌鹊南飞……何枝可依”等句,除了可能含有像在诗人另一首乐府诗《却东西门行》中所表现的征夫怀乡之感,表示诗人在南征北讨、不能定居的生活中一时的厌烦以外,也可能含有慨叹人民流离迁徙的情感。读者不仅能从此章中感受到诗人渴求贤才的心情,而且还能够从中感觉到当时社会的氛围。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之嫌。“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艺术特色
第一,合理引用和化用。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又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是引用《诗经》诗句,其意在表达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再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第二,妙用比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又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比喻贤才无所依托。还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贤才越多越好。
第三,巧用欲扬先抑手法。诗作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折转,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学情整体分析】
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了解得不够充分,很难完全领会作品的情感和意蕴。对古诗词的艺术手法也缺乏必要的识别和评价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打通过去与现在,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辅导;改变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导入;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诗歌,赏析诗歌;
拓展提升,个性解读——曹操到底是奸是忠,是善是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读懂诗歌作品,把握诗中情感,体察曹操的生命追求。
2.引导体会《短歌行》所体现不同的人生追求、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3.指导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阅读探究方法。
4.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5.指导写文学评论。
6.背诵《短歌行》。
三、教学策略设计
《短歌行》:主要是从对基础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四、教学方法建议
合作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指导学会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
2.培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化品位和思想素质。
3.提升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力;学会文学赏读评价。
难点:实现读写能力迁移。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策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谈话教学,力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或者通过探究作者的成功经验,自然导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语境、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导入语二:
“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说到三国英雄,我们会想到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歌颂的是周瑜;再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赞美的是孙权;还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怀念的是诸葛亮……上述固然是英雄,但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曹操。
导入语三: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同时,他又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学习《短歌行》来走近曹操。
教学策略: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做具体调整,在与学生简短地沟通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关注和学习的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导入语四: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设计意图:导入语一、二为谈话导入,意在走近作者;导入语三、四为讨论导入,以故事吸引学生。四个导入语分别从历史功绩的评价、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情境等方面切入。展示了导入语设计的灵活机动性。
二、教学精讲
(一)疏通文意——由象入境明主旨
1.大声自读全诗
提示: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2.释题——“短歌行”
文学知识
根据《古诗》的“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乐府题解》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 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
点拨 先看清文章层次,然后概括“忧”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诗文概括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一“忧”——生命短暂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诗文概括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第二“忧”——贤才难得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以“朝露”喻生命短暂
“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教学策略: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畅读时间,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结合《三国志》《三国演义》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其兴趣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
学科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细读课文,逐段提炼,抓住关键问题,把握文章脉络,深化对论证思路的理解,可提升积累与语感素养,增强分析概括及信息提取能力。
(3)如何看待作者这种“忧”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试举几例。
点拨 人生易逝和雄心壮志的矛盾;生命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比照,常常让多愁善感的文人叹息不已。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学习策略:分析文章脉络之后通过自主地概括文章的关键点,可以提高发现汇总、信息提取、分析概括的学科能力。
(4)引导评论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对“生命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诗人与酒
李白有着“莫使金樽空对月”“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浪漫;苏轼既有着“把酒问青天”的豪放洒脱,也有着“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着“沉醉不知归路”的欢乐与温馨,也有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沉哀凄苦;杜甫曾唱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心曲,也有“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沉痛……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学习策略:把诗歌的语句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对于提高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的核心素养非常有帮助。
(5)“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把握文字内容、抓住核心的思想情感。“忧”字提挈全篇,深入把握文章主旨。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的探究,增强对诗歌的深度理解。
教学策略: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引用和化用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要学会这种手法,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名言警句变成写作的源头活水。逐步实现预期效果,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
(二)理解鉴赏——探究写法识匠心
1.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这些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是《诗经》里的句子,其意在表达诗人期待贤者的热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现了求贤若渴的雄心。
2.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效果。
明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喻指贤才无所依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3.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情感基调有何不同?这样安排体现怎样的匠心?
明确:诗作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流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增强了抒情效果。
4.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鉴赏,主要以写作手法作为切入点。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1 / 10